临床医学考前辅导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322568 上传时间:2018-07-13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747.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医学考前辅导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临床医学考前辅导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临床医学考前辅导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临床医学考前辅导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临床医学考前辅导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床医学考前辅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医学考前辅导(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床医学本科考前辅导生理学内容武 汉 大 学 基 础 医 学 院一、直流电刺激组织的效应细胞膜具有电阻和电容效应,直流电刺激时电流从阳极到细胞膜,穿过膜进入膜内,再从膜内穿出回到阴极。阳极端内向电流使膜电 位加大,超极化,称阳 极电紧张阴极端外向电流使膜电 位减小,去极化,称阴 极电紧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直 流 电 刺 激 细 胞 效 应 示 意 图+ + + +cells ACGDPRsRGDPACAdenylyl cyclase,AC失活型第二信使 (cAMP)ACGTPsR激活型 R GDPAC

2、s二、受体偶联G蛋白的信号转导a a a.Ca2+.PF3a.Ca2+ .PF3a aPre-K激肽释放酶裂解Ca2+Ca2+Ca2+ .Ca2+ 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三、血液凝固与抗凝(一)不同的凝血途径(二)几种主要的抗凝物质1.抗凝血酶: 是最重要的抗凝物质,使凝血酶灭活(6070%),由肝脏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能与因子、的丝氨酸残基结合而抑制其活性 。没有肝素存在时,其作用慢而弱,肝素与其结合后,可增强作用2000倍。2.肝素辅助因子: 亦属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可灭活凝血酶30%3.肝素:由各种组织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肺、心、肝、肌肉等含量丰富。四、窦-弓反射在动脉血压

3、调节中的作用动 脉 血 压窦 内 压150100060100180窦 内 压 与 全 身 动 脉 血 压 关 系 示 意 图窦神经 主动脉神经心迷走中枢+ 心交感中枢- 缩血管中枢-心 迷 走 神 经 冲 动心 交 感 神 经 冲 动交感缩血管神经冲动AchNENE心脏抑制血管舒张AP窦-弓压力感受器延髓孤束核刺激换能作用 神经冲动上传至神经元 投射到心输出量外周阻力血压回降窦-弓反射的特点:a. 压力调节范围:60180mmHgb. 人在安静状态时也起作用c. AP降低时调节方向相反d. 颈动脉窦比主动脉弓调节作用大e. 高血压病的闭环工作点上移五、微循环及其调节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4、。典型的微循环由七部分组成: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微循环的七种成分共同组成三条通路:直接通路;迂回通路;动-静脉短路血液流经微循环可被4个闸门控制:总闸门微动脉:平滑肌丰富,交感缩血管纤维支配,控制微循环血流量很强。分闸门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基本不受神经、体液因素的影响,主要受局部代谢产物的调节。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平时处于关闭状态,当真毛细血管的血液与组织间隙液经过一段时间的物质交换后,局部代谢产物增多到可刺激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开放的浓度。后闸门微静脉:微静脉的平滑肌含量少,对微循环血流的控制作用较弱。总其来看,微循环的血流控制主要靠局

5、部代谢产物来调节。六、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1.pH和PCO2 :pH降低或PCO2升高,氧离曲线右移。反之相反。H+浓度或PCO2对Hb氧亲和力的影响称为波尔效应(Bohr effect)。因H+或CO2能使Hb的分子结构稳定,降低了Hb对O2的亲和力;当血液到肺部, CO2呼出, PCO2降低, H+浓度也降低, 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结合O2增多,故氧离曲线左移。血液流经组织则相反。2.温度: 温度升高,Hb对O2的亲和力下降,氧离曲线右移。温度下降, Hb对O2的亲和力升高,氧离曲线左移。低温麻醉时应考虑。3. 2,3-DPG:红细胞内富含,可明显降低Hb对 O2的亲和力,氧离曲线右移。

6、高原缺氧时,无氧酵解增加, 2,3-DPG 增加,氧离曲线右移。血库贮存过久的血液,糖酵解停止, 2,3-DPG 下降,氧离曲线左移, Hb不易与O2解离,虽然输血后Hb能升到一定浓度,但Hb的运O2能力下降。左移右移七、血中PCO2升高、H+浓度升高、PO2降低对呼吸运动影响的机制1.PCO2升高:主要是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其次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但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生理性刺激物是H+,而非CO2本身。2. H+浓度升高:主要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因H+难以透过血-脑屏障。3.PO2降低:只能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而起作用,因低PO2对中枢所有细胞都产生抑制。八、胃的壁细胞是如何分泌胃酸的

7、过程H2OOH-H+H+ K+分泌小管K+ Cl-Cl-代谢CO2CO2HCO- Cl-Cl-Na+ 2K+K+壁 细 胞胃 腔组 织 液AC奥美拉唑 (抑制胃酸分泌)九、交感和副交感对内脏器官的支配自主神经内脏器官副 交 感 交 感支气管M1受体,收缩2受体,舒张心肌M2受体,抑制1受体,兴奋胃肠M1受体,收缩2受体,舒张 2受体,舒张消化腺M1受体,促进分泌2受体,抑制分泌膀胱逼尿肌M1受体,收缩2受体,舒张瞳孔M1受体,虹膜环形肌收缩 (缩瞳)1受体,虹膜辐射肌收缩( 扩瞳)十、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的功能主要是控制躯体的平衡和眼球运动,切除绒球小结叶的猴,或第四脑室肿瘤压迫绒球小结叶的

8、病人,步基宽,站立不稳,步态蹒跚,容易跌倒。而当躯体得到扶持时,随意运动仍能协调进行。注:前庭小脑损伤后的主要表现就是站立不稳,它与静止性震颤 (基底神经节)、意向性震颤(脊髓小脑)、运动不协调(皮层小脑)、四肢乏力等没有直接关系。十一、腺垂体激素1.生长素(hGH):促进生长,调节代谢2.催乳素(PRL):调节乳腺和性腺,参与应激反应3.促黑激素(MSH):促进黑色素细胞的酪氨酸转化4.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进T3、T4的合成5.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进糖皮质激素分泌6.卵泡刺激素(FSH):促进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分泌,促进性成熟7.黄体生成素(LH):注:甲状旁腺不受腺垂

9、体的调节十二、卵巢周期与月经周期的激素调节1.卵泡期:为上一黄体期的延续,在黄体期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达高峰,对下丘脑和腺垂体负反馈抑制,使GnRH、FSH、LH 降低,由于子宫内膜得不到性激素的支持,引起子宫内膜破裂出血,此时,雌激素和孕激素对下丘脑和腺垂体的负反馈抑制也解除,血中GnRH、FSH、LH 浓度开始回升, FSH促进卵巢颗粒细胞增殖,使雌激素分泌增加,子宫进入增殖期 。雌激素和抑制素对腺垂体有负反馈抑制,使GnRH、FSH分泌减少,但对LH却不产生抑制。血中FSH下降,使多数卵泡停止发育,唯有较大的优势卵泡由于分泌的雌激素较多,可使卵泡摄入更多的FSH,继续发育为成熟卵泡,并分泌

10、更多的雌激素促进子宫内膜细胞分裂和生长。此外,优势卵泡的FSH受体数量增加,加速雄激素的合成和向雌激素的转化,使血中雌激素浓度持续增加,至排卵前一天,血中雌激素达顶峰,由于雌激素对下丘脑存在正反馈调节,使GnRH分泌增多,促进腺垂体的 LH 和 FSH 的分泌,其中以LH分泌更明显,形成LH 峰。2.排卵:LH峰是引发排卵的关键。 LH峰出现之前,卵母细胞已基本发育成熟,但初级卵母细胞周围被颗粒细胞分泌的卵母细胞成熟抑制因子(OMI)所抑制。LH峰消除了OMI的抑制,使初级卵母细胞恢复分裂为次级卵母细胞,再继续发育为成熟卵泡并突出于卵巢表面, LH峰还可促进卵泡细胞分泌孕酮和前列腺素促使溶酶体

11、生成,使基膜溶解,并激活纤溶酶、胶原酶、蛋白水解酶、透明质酸酶等,使卵泡膜破裂,从而促进排卵。3.黄体期:排卵后残余的卵泡形成血体,再转变为黄体。在LH的作用下(LH-cAMP-蛋白激酶系统)促使黄体细胞分泌大量孕激素和雌激素,这就是月经周期中雌激素分泌的第二次高峰,并使黄体上的LH受体增多,促进黄体分泌孕酮,排卵后510天内血中孕酮出现高峰。由于高浓度雌激素和孕激素抑制下丘脑的GnRH和腺垂体的LH、FSH分泌,所以在黄体期LH、FSH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黄体期,子宫内膜在增值的基础上又受到孕激素的刺激,内膜细胞体积增大。十三、受体的激动剂和阻断剂1.胆碱能受体:能与Ach结合的受体,毒蕈碱受

12、体(muscarinic receptor,M受体),可被阿托品阻断( 包括M 1、 M 2、 M 3、 M 4)。烟碱受体(nicotinic receptor,N受体),可被筒箭毒阻断, N1受体为神经元型烟碱受体,可被六烃季铵阻断; N2受体为肌肉型烟碱受体,可被十烃季铵阻断。2.肾上腺素能受体:分为受体和受体 受体: 酚妥拉明(1和2),哌唑嗪( 1 )、 育亨宾( 2 ) 受体:普萘洛尔(1和2),阿替洛尔、 美托洛尔( 1 ) ,丁氧胺( 2 )3.瘦素及其受体瘦素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分泌,主要作用于下丘脑弓状核,通过抑制神经肽Y神经元的活动,减少摄食,还能动员脂肪分解。瘦素的受体为ob-R,其亚型a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