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四——形象、思想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319984 上传时间:2018-07-13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50.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之四——形象、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诗歌鉴赏之四——形象、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诗歌鉴赏之四——形象、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诗歌鉴赏之四——形象、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诗歌鉴赏之四——形象、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之四——形象、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之四——形象、思想(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鉴赏之四形象、思想、形象、思想、 意境意境执教:慧云四、准确把握形象四、准确把握形象诗歌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 而形象又常常蕴藉了作者的情感。准确分析 形象意味着我们应该能分析诗中的景物特征 和人物特征。诗歌景物特征的分析首先要明确诗人所 写的景物对象景物对象,景物组合所体现的氛围特征氛围特征 ,再分析其相互关系相互关系和传情效果传情效果,还要能分 析写景方法写景方法。人物形象人物形象: A、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 即诗人自己。 诗中主人公形象如诗经静女; 诗人自己的形象如山居秋暝,通过山村清幽明丽的景色描写,可见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 B、作品中其他人物。自

2、然景象或意象自然景象或意象:诗人感情的载体。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漠孤城之类。具体言之:古诗中常见的形象有以下几类:豪放洒脱的形象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 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 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忧国忧民、青衫泪湿的形象。忧国忧民、青衫泪湿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 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 谁最多

3、,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着一“泣”写与“湿” 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爱民惜才的形象。爱民惜才的形象。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 才”(己亥杂诗)儿女情长的形象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李商隐的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蕴含一定的情感: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 “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 楚悲凉”等等。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 志。“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一般 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4、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 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 其社会意义,对其深层内涵进行准确的揭示,合理 的分析评价;对古代诗歌中流露的复杂情感,能站 在一定的高度,具体客观的进行分析评价。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诗歌表面写的内容,二是诗歌所表达的观 点、态度、主张。注意诗歌种类及其情感一般来说,按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咏史诗、咏物诗、写景诗、送别诗等,在评价思想感情时要注意区别。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古诗词中所抒写的思想感古诗词中所抒写的思想感 情非常

5、宽广,涉及最多的情非常宽广,涉及最多的 是以下几方面:是以下几方面:1、忧国忧民:战乱离散的痛苦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同情人民的疾苦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杜甫“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林升题临安邸“ 暖风熏得游人醉,真把杭州作汴州。”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陆游示儿、文天 祥过零丁洋2 2、建、建功功报国报国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王昌龄从 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陆游书愤贬

6、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 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辛弃疾京 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 歌头赤壁怀古3、思乡怀人思乡怀人天涯羁旅的愁思天涯羁旅的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 早行思亲念友的孤独思亲念友的孤独: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边关征夫的思乡边关征夫的思乡: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闺中怨妇的怀人闺中怨妇的怀人: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

7、捣衣声 )依依惜别的深情依依惜别的深情: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李白赠汪伦情深意长的勉励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 4、超凡脱俗、超凡脱俗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王维山居 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厌恶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厌恶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陶潜归园 田居5 5、感时伤逝、感时伤逝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姜夔扬州 慢、刘禹锡乌衣巷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李清照如 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评价思想内容应全面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

8、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 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 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 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 绪,风格豪放悲慨。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 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 ,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 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作中,尤其是边塞诗 ,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 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 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词人就不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 朝,已经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

9、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 愁多了。3、避免先入为主,具体诗歌具本分析。避免先入为主,具体诗歌具本分析。多 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 着许许多多的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 注意。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趋向和风格 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个别存 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 之外的创作。4、细读序言和注释。细读序言和注释。A描写了什么形象形象B构成了什么意境意境C抒发了什么情感情感D表现了什么人格人格鉴赏思想内容的步骤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

10、沙鸥.三、四句写远景,用星垂原野、大地苍茫、月涌江流的雄浑壮阔的夜色美景与一二句形成强 烈的比照,衬托出诗人无比深重的孤寂凄苦的愁 绪。前四句明写景,实抒情,在美妙壮丽的景色 中暗寓着诗人难以名状的愁苦。 登 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蜀 相 (

11、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三、四句写祠堂内的所见所闻,用“自”、“空”道出了祠堂的满目荒凉和寂寞,抒发了作者睹物思人、感怀身世的深深情怀。四、诗歌意境:四、诗歌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 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 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结合而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结合

12、而 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陶渊明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归园田居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 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 的场景中。这种蕴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的场景中。这种蕴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 境。再如朱熹的境。再如朱熹的观书有感观书有感,描写了由于有,描写了由于有“ “源头活水源头活水” ”不断不断 注入,所以才有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且清注入,所以才有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且清 的的“ “方塘方塘” ”,但诗中的,但诗中的“ “方塘方塘” ”,不仅仅是自然的方塘,它还包孕,不仅仅是自然的方塘,它还包孕 着作者读书的心得,从而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既给读者美的着作者读书的心得,从而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既给读者美的 享受,又给读者哲理的启迪享受,又给读者哲理的启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