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正文前言前言孩子终归要长大成人,离开父母的庇护步入社会,独自在人生角逐场上搏斗、拼杀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就需要注重对孩子竞争力的培养,让他赢在人生的“起跑线”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首先要求父母做好孩子人生道路上的领跑人父母可以教孩子学会自强自立,也可以让他形成自卑、懒散的性格;父母可以在孩子的心里播下诚实、勤奋的种子,也可以让他形成虚伪、懒惰的性格……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就要让孩子学会竞争,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能力是当前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个不敢去竞争的人,他的人生不会成功因此,父母应当适时地鼓励孩子勇敢地去参与竞争美国前总统里根,从小就经常受到母亲的鼓励,他对此一直印象颇深在他接连失意的困难时期,母亲总是给予他支持和鼓励,她告诉里根说:“最好的总会到来,如果你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你会成功的!而且你会意识到,要是没有从前的失望,成功是不会发生的 ”正是因为母亲的鼓励和引导,才让里根走出了失望的泥沼,走向了成功里根在他的*中这样写道:“母亲的话是对的,对我儿时的教育起着导师般的作用,即使1932 年我从大学毕业后,我同样发现了这一点当时我决定在电视台找份工作,然后再设法去做一名体育播音员。
当我敲开好几家电视台的门,但每次都碰了一鼻子灰时,电视台一位很和气的女士告诉我:‘大电视台是不会冒险用一名毫无经验的新手的,你去找一家小电视台,也许那里会有机会 ’我又去试了几家小电视台,最终我找到了一家适合我的不服输的个性始终贯穿里根的一生,他的不服输的竞争意识和独立性最终成就了他辉煌的一生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块待雕琢的璞玉,能否雕琢出美玉,全在于当工匠的父母的手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平凡的孩子,只有平庸的父母家长怎样对待孩子,父母有怎样的教育观念,是孩子能否赢在“起跑线”的关键另外,父母更要明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不是让他们吃最精的食品,穿最美的衣服,过最好的生活,而是开发他们的智商,培养他们成功的习惯、良好的心态、成熟处世能力、优秀的品德等等这才是真正能够决定孩子未来的东西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掌控自己未来的的人生,父母要做的很多很多,本书针对最重要的九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每个小节下面都有若干个操作性极强的方法,每个方法里都有最贴切的小案例,帮助父母理解和领悟其精髓在真正的赛道上,一声枪响,谁先迈出第一步,并不能决定谁就一定能率先跑到终点但是在人生的赛道上,在孩子童年的时候,你给了他什么样的方向,对他之后的人生却起着决定性的意义。
唯有让孩子赢在起点,才有更大的胜算赢在终点!1.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才(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才(1))儿童文学家郑渊洁说:“父母生育的孩子只有两种一种是天才,另一种是普通人父母对孩子实施教育,实质上是转基因教育要么将天才转变为普通人,要么将普通人转变为天才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说:“每个孩子都有其不同的智能强项,而每一种智能强项的充分培育和发展都能导向成功 ”这就是说,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天才,或者说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关键在于父母的引导和教育爱因斯坦是举世闻名的发明家,虽然他拥有卓越的成就,但是他在童年时却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愚笨和低智商的孩子爱因斯坦小时候很不活泼,3 岁时还不能流利地讲话,被一些邻居认为是白痴7 岁的时候,父母把他送到学校,学校死板的教学让他提不起精神,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老师们都认为这个学生是一个傻瓜9 岁以后,爱因斯坦才会正常说话,学习成绩也很一般,举止缓慢,不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但是,父亲却没有因此而打击小爱因斯坦,而是经常鼓励他,对他说:“我觉得你并不笨,别人会做的,你虽然做得一般,却并不比他们差多少但是,你会做的事情,他们却一点儿都不会做也许你在某一方面表现得没有他们好,但那是因为你的思维和他们不一样,我相信你一定会在某一方面比任何人都做得好。
”爱因斯坦的母亲贤惠能干、文化修养极高,她也不相信他愚笨,有一次她在弹钢琴的时候发现爱因斯坦正歪着脑袋入神地听着曲子,而且听得非常认真,一双大眼睛充满了神往的表情于是,从那以后,她一有时间就为爱因斯坦弹奏动听的曲子,而爱因斯坦也对音乐入了迷在母亲的指导和训练下,爱因斯坦学会了拉小提琴爱因斯坦小时候常常爱提出一些怪问题如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南方?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别人都以为爱因斯坦的脑子有毛病,而他的母亲对此却十分自信地认为:“我的小爱因斯坦并不傻,他将来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在父母的鼓励和爱护下,爱因斯坦的智力迅速发展,对科学产生了强烈的爱好,并开始走向科学研究的巅峰之路爱因斯坦的父母的默默引导,成就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巨匠试想,如果爱因斯坦的父母像别人认为的那样对待孩子,对爱因斯坦不抱希望,进行消极教育,那么,还会有后来的爱因斯坦吗?一位哲人曾经说过,10000 个潜在的天才,也许最后只有一个真正成为天才,而其余的9999 个潜在的天才被早早地扼杀在幼年比如,有的孩子可能在学校或考试中表现并不出色,但在其他方面拥有过人的才能,然而他的父母或许注意不到这些,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是不聪明的表现,于是对孩子产生失望的情绪,影响了对孩子的教育。
这一方面是因为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让人觉得只有高分数的学生才是聪明的,才是天才所以,很多父母在这种不良影响下,片面地以学习成绩来判定自己孩子的好与差,这种片面的观点,无疑会影响孩子的未来也许你的孩子学习一直成绩平平,甚至更差,在同学和老师的眼里简直一无是处,但是作为父母,一定不要只凭学习成绩就去否定孩子的一切,你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其他的闪光点,比如你的孩子或许对背诵课文的能力很差,但是他却有可能流利快速地背诵小数点后几十位的圆周率……每个孩子其实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最起码是某一方面的天才1.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才(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才(2))英国教育学家贝纳德特?泰南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才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真的能够超越他人 ”家长们应当开阔自己的视野,从多方面看待孩子,挖掘孩子的才能和独特天赋,并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悉心的教育相信这样的父母能成为孩子优秀的领跑人,相信孩子会有美好的未来因此,以下三个方法需要做父母的在平时家教过程中多加注意方法一: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活动,是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在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他们会注意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来自父母和老师的。
孩子的自尊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备心理因素,如果一个孩子长期生活在被轻视、被贬低或受指责的环境中,孩子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形成胆小怕事的毛病,这会使他们失去积极进取的勇气和动力一位母亲经常对自己的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糟糕啊,看看你的那些同学,都比你强 ”有一次,邻居家的孩子考了 90 分,而自己的孩子才刚刚及格于是这位母亲对孩子说:“这次月考人家能考 90 分,你怎么才刚刚及格,真不知道你整天都在想什么,什么脑子啊?”作为母亲,她说这些话的本意是为了促使孩子进取,但是她不明白这些话会严重地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把孩子远远推到自信的门外孩子需要父母的呵护,特别是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因为呵护和安慰以及鼓励能极好地抚慰孩子的自尊,相反,辱骂和批评只能让孩子的自尊受到伤害父母要明白,教育孩子时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方法二:有效的激励才能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作为父母,应当善于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求知欲,并对孩子给予真诚的赏识和鼓励唯有真诚的激励,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意,并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海涛上五年级了,调皮、捣蛋、不好好读书,让他的父亲深为头疼。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父亲发现海涛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缺少自信为了帮助孩子找回自信,父亲为海涛编制了一套三年级的数学试卷让他做,结果海涛轻松地考了 86 分,父亲对海涛给予了表扬,他说:“儿子,你真行啊!考得不错啊!”海涛听到老爸的表扬,兴奋极了于是父亲接着说:“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只要你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绩,还想做一套试卷吗?”在兴奋的心情下,海涛强烈要求再考一套试卷于是父亲借机要求儿子好好学习,过几天再考过了几天,海涛考了父亲为他编的第二套三年级的数学试卷,这次考了 96 分,父亲高兴地搂着儿子说:“儿子,你真棒啊,爸爸没看错人,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儿子!”从那以后,海涛像变了个人似的,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成绩很快赶上去了,现在成了班里的优秀学生这就是激励的力量 “孩子,你真行 ”简单的几个字,道出了教育孩子的真谛:激励,是孩子前进的动力要想做好孩子人生跑道上的领路人,父母就应该懂得孩子需要不断的激励给孩子激励,孩子就会创造令父母意想不到的成绩,父母的激励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源源不断的动力2.起点决定终点,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起点决定终点,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开端即通常所说的起点。
当你希望获得完美的结局时,不仅需要整个过程的努力,更重要的是抓住关键的起点因为起点对终点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起点决定终点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有辉煌的前程,但是这离不开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帮助孩子打好坚实的成长基础,才能让孩子拥有前程似锦的未来那到底什么样的起点才是最好的,才最利于孩子成长呢?这样的起点应该有三个特点:首先,孩子在这个起点上是快乐的因为孩子都有向往自由的天性,被束缚、压抑的孩子是不会快乐的;其次,孩子在这个起点上的兴趣能得到最大的满足,天赋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是针对孩子的生命属性,因为孩子是这个世界上独特的生命个体,他必然有和别人不一样的思想、言谈和行为,让孩子把这些独特的东西早日展现出来,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和自强;最后,这个起点将决定孩子的起跳要比没有规划起点时高些,最好能超越别人的高度这是基于孩子的社会属性,因为他生存于一个社会群体中,就一定要面临竞争,只有起点高于他人,才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才能为自己赢得更宽广的生存、生活空间一个孩子降临人世后,如果父母为其准备、创造了这样的起点,那么这个孩子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年仅 10 岁的张炀是辽宁省盘锦市人,他参加了 2005 年的高考,并以 505 分的成绩被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数理与信息科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录取,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
张炀为何能站在这样一个令人瞩目的高起点?这和他的父亲张会祥的正确引导是分不开的张会祥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发现他很聪明,两岁半时,就能在 3 个月内认识 1000 多个汉字于是,2000 年秋,张会祥把 5 岁的张炀直接送入小学因为张炀的接受能力非常强,所以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几天就学会了张会祥赶快借来二年级的课本,张炀又很快“消化”了张会祥想如果让孩子用一年的时间去听取已经学会的知识,孩子肯定坐不住于是他根据孩子的天资和实际学习情况,合理、科学地安排孩子跳级六年制的小学义务教育,张炀只用了 2 年在别人眼里,张炀就是一名小神童,但是他的父亲却从没有想过要把孩子培养成神童,他之所以安排孩子跳级,并非操之过急,揠苗助长,而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满足孩子对知识的热爱和需求张炀能够 10 岁上大学,没有压力与强迫,是顺其自然的事有时候在张炀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张会祥也会陪他玩,但更多的时候张会祥会留出尽可能多的时间让张炀自己玩,让他在玩的同时休息大脑,开发新的思维张会祥对儿子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他给了孩子一个非同寻常的“起跑线”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终点如果一个孩子的起点是根于他的天性和兴趣,那么他最终获得的必然是别样的精彩人生。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丹尼尔?笛福曾说:“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早年教育绝不是一种无效劳动虽然在某些年月时,好像被教育者处于沉睡状态,没有见到效应;但是,到后来终有一天,会看见大有好处的 ”早期教育就是挖掘孩子潜能,为孩子开创一个良好的起点的过程成功到位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及将来的社会定位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