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314429 上传时间:2018-07-13 格式:PPT 页数:106 大小:4.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10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祥部演变中国建筑历史长久,所覆盖之范围又极为辽阔,其 历代兴造之建筑不但类型众多,而且累计数量尤为 宏巨。由于遭受种种长期的自然与人为破坏,使得一度在 历史上堪称伟绩的许多建筑都已化为乌有,加上古 代统治者对技术工艺及建筑匠师的一贯轻视,使得 长期薪火相传的宝贵设计构思与具体手法大都已失 传。目前还保存下来若干建筑遗构和建筑文献,本章仅 对我国古代建筑若干习见的局部形制与构造。第一节 台基、踏道、栏杆台基建筑下施台基,最早是为了御潮防水,后来 则处于外观及等级制度的需要。使用夯土台基的实例,至少在新石器晚期即 已出现。周代出现的高台建筑,就是它发展的顶峰。南北朝起

2、,依照使用功能和外形,大体可分 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二类。至于台基层数,一般房屋用单层,隆重的殿 堂用2层或3层。但某些华丽殿阁,也有建1层 高大台基上的。(一)普通台基早期台基全部由夯土筑成,后来在其外表面 才包砌砖石。东汉的台基,除外包砖石,而且还具有压阑 石、角柱和间柱,形制和后代的已基本一致 。南北朝至唐代的台基常在侧面错砌不同颜色 的条砖,或贴表面有各种纹样的饰面砖或作 成连续的壶门。(二)须弥座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 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目前所知最早的实例见于北朝石窟,开始形 式简单,仅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的束腰组 成,没有什么装饰。踏道为用以解决具有高度差的交通

3、设施。形式大 致可分为阶梯形与斜坡式两种。(一)阶梯形踏道至少在新石器时期的半穴居建筑中即已使用,多由 原生土中直接挖掘而成。后来用了夯土。踏步的布置,可位于室内或室外,也可以用单阶、 双阶或多阶等形式。 踏跺的高宽比例一般是1:2,特殊情况下1:1。它侧面称为象眼的三角部分,在宋元时砌成逐层内 凹的形状。明代以后则用平砌。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称为如意踏步,一般 见于住宅或园林建筑。它的形式比较自由。(二)坡道慢道是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 ,一般用于室外。辇道则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 跺组合在一起。栏杆7000余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就已发现 有木构的直棂栏杆。周代

4、铜器出现卧棂栏的表示。到了南北朝,石刻中又出现了勾片造阑版。宋代一般用一层阑版,称为单勾阑。宋以前木勾阑的寻杖多为通长,仅转角或结束处才 立望柱。若木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称为 寻杖绞角造。寻杖止于转角望柱而不伸出的称寻杖合角造。支托寻杖的雕刻短柱,依其外形可分为斗子蜀柱、 撮项或加云栱三类。望柱的断面有方、圆、八角、多瓣形;柱头样式有 莲、狮、卷云、盘龙等。用于石栏结束处的抱鼓石,最早见于金代卢沟桥。清式石栏杆的特点二望柱间只用一块栏板;栏板都采用单勾阑形式;望柱头的变化很多,柱身相对缩短;栏杆结束处大多用抱鼓石,该石比例较前代为长 ,少数也使用戗兽的; 栏板用整石凿成,以榫嵌

5、插在望柱和地内;栏板装饰极少用人物或写生花,大多素平 或仅刻简单的海棠纹。第二节 大木作大木作是我国木构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梁、柱 、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 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我国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水平距离称为开间 又叫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为通面阔。建筑中各开间名称又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一间成 为明间又成当心间,其左右侧的称次间,在外侧称 稍间,最外侧称尽间。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 。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称为通进 深。柱总的可分为外柱和内柱两大类。 原始社会的半穴居建筑中,已使用了木柱。它与其 他构件的结合,则普遍采用了绑扎法

6、。但某些地区 已经能在木材上制作较复杂的榫卯。 早期木柱大多为圆形断面,下端埋于土中,然后用 土填塞柱穴,再予夯实。 商代已于柱下置卵石为柱基,有的石上加铜锧 。 秦代已有方柱。 汉代石柱更加多样式,并出现倒栌式柱础,柱身也 有直柱和收分较大的两种。南北朝受佛教影响,出现了高莲瓣柱础、束 莲柱,以及印度、波斯、希腊式柱头。宋代以圆柱为最多,另有八角形和爪楞断面 的。元代以后重要建筑大多用直柱。明代南方某些建筑又复用枋(一)额枋额枋是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南北朝以前大多置于柱顶,隋唐以后才移到 柱间。阑额之名首见宋代。(二)平板枋平置于阑额之上,是用以承托斗栱的构件。(三)雀替置于梁枋下与柱

7、相交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 的净跨距离。斗栱斗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 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 斜置昂组成。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中,大体可 分为外檐斗栱和内檐斗栱两类。斗栱最早形象见于周代明器。斗栱发展到宋代可认为是已经成熟。(一)斗、升位于一组头最下的构件是坐斗,有时也可单独使用 。位于挑出的翘头上的叫十八斗。位于里跳与外跳横栱二端上的叫三才升。位于坐斗正上方横栱二端上的叫槽升子。坐斗正面的槽口叫斗口,斗口两侧凸起 部分叫斗耳 ,斗口下平直部分叫斗腰,下面倾斜部分叫斗底。 没有斗耳的叫平盘斗,常用于角科上。汉代栌斗体形较大,平面均为方形或矩形。(二)栱栱是置

8、于坐斗口内或跳上的短横木,现存遗 物以汉代最早,已有矩形、曲线形、折线形 以及曲线与折线混合形,大概到了唐代才统 一式样。(三)昂昂是斗栱中斜置构件,起杠杆作用。又有上 昂与下昂之分。其中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 仅用于室内、平坐斗栱或斗栱里跳之上。第三节 屋顶种类(一)庑殿它的出现先于歇山,后来成为古代建筑中最 高级的屋顶式样。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可用 单檐,特别隆重的用重檐。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脊背,共五脊, 所以又称五脊殿。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博脊和位于 角部的四条角脊。(二)歇山它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式样。歇山的等级仅次于庑殿,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

9、组 成,故称九脊殿。它有单檐和重檐的形式。宫殿次要建筑和住宅建筑中,又常用无正脊的卷棚歇山。两建筑作丁字交,其插入部分称为抱厦,通常此部分之长度 及体积均较短小。也有十字相交的,成为十字脊。歇山山面有搏风板、悬鱼等,是装饰重点所在。山花面与博 风板间有一定距离,可形成阴影。(三)悬山悬山是两坡顶的一种,也是我国一般建筑中 ,最常见的形式。特点是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以外又称挑山或 出山。悬山一般由正脊和垂脊,较简单的仅施正脊 ,也有用无正脊的卷棚。山墙常露出木构件 的柱梁或枋,若围以土、砖墙,其山尖部分 多作成五花山墙。(四)硬山硬山也是两坡顶的一种,但屋面不悬出山墙 之外。其山墙大多用砖石墙,并

10、高出屋面, 墙头作出各种直线、折线或曲线形式,或另 在山面作出博风板、樨头等(五)斗尖斗尖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屋顶,如塔、 亭、阁等。特点是屋面较陡,无正脊,而以数条垂脊交 合于顶部,其上覆盖宝顶。平面有方、圆、三角、五角等,一般以单檐 为多,二重檐的已少,三重檐极少,但塔例 外。(六)单坡单坡多用于简单或辅助性建筑,常附于围墙 或建筑的侧面。单坡屋面是斜屋面最基本的单元,一切较复 杂的斜屋面都可由它组合而成。(七)平顶在我国华北、西北与西藏一带,由于雨量很 少,建筑屋面常采用平顶。即在椽上铺板, 垫土坯或灰土,再拍实表面。清式屋面铺作1)小瓦又称为蝴蝶瓦,是应用最广的屋面覆材。可应用于底瓦

11、、盖瓦、屋脊或构成装饰。优点:生产简易、重量轻与灵活性。2)筒板瓦按质地可分为陶质和琉璃两种。多用于宫殿、官署、庙宇等高级建筑。第四节 小木作天花、藻井、卷棚(一)天花为了不露出建筑的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 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另一种是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格和木板,板 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一般民居则用竹、梁等轻材料作框架,然后 糊纸。(二)藻井藻井是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 中,如帝王御座、神像宝座之上。(三)卷棚又称为轩,是室内天花一种,使用的位置常 在檐柱,与前后金柱间。此类天花大约在明代以后被广泛使用,特别 是在我国江浙一带。其他金属用于建筑装修也多,特别是

12、铜。色泽美观,不易锈蚀,易于加工。明清二代,个别建筑全部用铜建造,称为金殿。铁件一般只用于建筑构件之内,作为骨架或加固件 。金银等贵重金属用于绘贴彩画,或用于错镶构件。此外,还有在房屋构件上嵌饰珠、玉、贝或缠裹锦 绣的,大概自宋以后,才逐渐被彩画所代替。家具、陈设1)家具六朝以前采用席地而坐的方式(家具比较低 矮);五代以后,垂足而坐成为主流;明代家具水平又有提高;清代家具更注意装饰,线脚较多。在重要殿堂中,家具多依明间中轴对称布置 ,即成双或成套排置。2)陈设以悬挂在墙壁或柱面的字画为多,一般厅堂 多在后壁正中上悬横匾,下挂堂幅,配以对 联,两旁置条幅,柱上再施木、竹板对联。匾联大多是矩形和

13、条形,木制多以红、黑、 金色漆为底色,竹制的则常保持其本来质地 ;字画嵌以墨、金或石绿,印章用朱砂。墙上还可以悬挂挂屏,或在桌、地面放置大 理石屏等。色彩与装饰色彩早期建筑色彩基本来源于建材的原始本色;认识并使用若干来自矿物和植物的颜料,并 将其中某些施于建筑作为装饰或防护涂料, 这样就产生后天的建筑色彩。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左右。周天子的宫殿中,柱、墙、台基和某些用具 都要涂成红色(黄色居上);周代规定青、赤、黄、白、黑五色为正色;汉代建筑采用几种色彩相互对比或穿插形式 ;北魏采用晕(退晕和对晕)的手法;宋代晕分为三层,明清又简化两层。原始社会建筑已用红土、白土与蚌壳灰作涂 料;石绿、朱砂等矿

14、物颜料。优点:性能稳定,经久不变。装饰1)粉刷最初用来堵塞墙体或地面的缝并做为护面层 ,使壁、地面光洁平整,以消除或减少毛细 现象,并改进室内采光。表面抹泥是我国最古老的粉饰手法。商代已在泥墙面涂蚌壳灰,使建筑外观改变 ;周代已有专门用于涂饰的工具,而且有墙面 涂白和地面涂黑的做法;秦代这种在宫殿、官署、庙宇的外墙面涂土 朱的方式,直到清代仍被沿袭。砖墙大量使用后,除清水墙外,多数壁体表 面仍用粉刷。目的在于室外主要是为了美观,室内为了清 洁和改善采光,至于原来对墙体的保护功能 ,则显得退居次要了。2)油漆、彩画晚商和西周使用木胎漆器;西汉涂油漆在棺椁之上,涂瓦上;官式木构建筑的柱枋,自汉起都

15、以红色为基 调。战国时,梁架上已有彩画粉饰;汉代彩画题材常用云气、仙灵、植物、动物 等;六朝时,多用莲瓣;唐宋及以后,几何图形和植物花纹渐多,色 调也有红转向青、绿,并大量使用晕。宋代彩画可分为: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叠晕棱间装、三晕带红棱 间装、解绿装、解绿结华装、丹粉刷饰、黄土刷饰 、杂间装九种。总的可分为三类:一是五彩遍装法;二是碾玉装以及青绿迭晕楞间装用青绿为主的彩画 ;三是解绿装、解绿结华装、丹粉刷饰等。宋代彩画在梁、阑额端部使用了由各种如意 头组成的藻头,称为角叶;明代彩画以旋子为主,其外形呈椭圆,花瓣 层次较少,造型简洁,仅主要线条用金;清代采用以旋子彩画使用较广。宋代彩画用胶水先在木构件上打底,再涂铅 粉或白土,衬底很薄。元代起用衬底做法;清代采用披麻捉灰做法。南方住宅和园林建筑大多用栗壳色或黑色漆 涂柱、梁等木构件;一般民居其柱枋保留原来木材本色,仅在墙 面涂以白垩。3)壁画商代已在宗庙内壁绘有山川、鬼神;汉、晋实物多见于墓中;唐代建筑壁画盛行;明代以后,建筑壁画渐少,艺术水平下降。4)雕刻按形式分:浮雕和圆雕;按材料分:石、砖、木等。宋代对石料加工的六道工序:打剥、粗搏、细漉、褊棱、斫 咋和磨砻。对雕刻按起伏高低可分为:高浮雕、浅浮雕、线刻和素平。石刻花纹:海石榴花、宝相华、牡丹花、蕙草、云纹、水浪、 宝山、宝阶等。柱础:铺地莲花、仰覆莲花、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