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似对读与古诗词曲欣赏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313360 上传时间:2018-07-13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873.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似对读与古诗词曲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近似对读与古诗词曲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近似对读与古诗词曲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近似对读与古诗词曲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近似对读与古诗词曲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似对读与古诗词曲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似对读与古诗词曲欣赏(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似对读与古诗词曲欣赏主讲:葛永海近似对读是指在文学作品的教与学中,本着同中求异的思维方式,将两种或多种整体或主体 部分存在相似点的作品进行细细的对照阅读,以 获得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领悟。就我们赏析的主要对象和与它对照作品的关 系而言,主要可分为脱化式对读、求异式对读、 联想式对读,也就是说,欣赏的主要对象与对照 作品分别是源流关系、平行关系与联想关系。我 们在这里试选取较典型的诗词曲个案加以分析。对读三种类型 文本与对照作品关系v一、脱化式对读 源流关系v二、求异式对读 平行关系v三、联想式对读 联想关系v一、脱化式对读v所谓脱化式指的就是脱胎演化的对读法 ,也就是说在题材、意境等相类似的诗

2、 词曲作品中,由于时代先后存在着某种 因袭关系,但是各自又都取得了较高的 艺术成就,两者的对读即着眼于两作品 的脱胎演化关系,以此深化对两部作品 的理解。v李清照点绛唇:v“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 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 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脱化自:v唐人韩偓七绝偶见:“秋千打困解 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入来和笑 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v李清照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 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 绿肥红瘦。” 脱化自:v韩偓五绝懒起中“昨夜三更雨, 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 帘看” 。v另一对脱胎演化的典型例

3、子:v汉乐府上邪:“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 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 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v敦煌曲子词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 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 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 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v死了都要爱!v赏析:v这两首词都以丰富而大胆的想象,运用委曲婉转的 表现手法,吐露爱情的誓言,在誓言中并不直接抒 写对爱情的专一,而是以精炼的语言,几经转折地 描写了自然界不可能出现的多种现象,前一首举出 山被夷平、长江枯竭、冬日惊雷、夏季飘雪、天地 合一共五种现象,而后一首除了山陵夷平、黄河枯 竭相似的想象外,还举出水浮秤锤、白日现

4、星、北 斗回南、三更见日的情形,同样委婉地抒发爱情永 恒不变的心愿。v尽管前后有着承继的关系,却是前有开创之力,后 有翻新之功,同样含蓄、新奇而真切,因而春花秋 月,各擅其场。 v二、求异式对读v求异式对读指的是同中求异的对读 法。在古代文学史上,一些作家和 诗人由于情境相类,灵感触发,有 时会不约而同地创作出相同题材、 相同体式,甚至用语相近的作品, 从而形成无独有偶、互为映照的文 学范本。 越调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 在天涯。越调 天净沙秋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 叶黄花。v比较赏析:v一、

5、首句对比,两曲描绘的秋日晚景中 共同的意象有“孤村”、“流水”、“落日” 、“老树”、“昏鸦”等五种之多。v斜阳播撒,西天流霞,远处流水孤村, 炊烟缭绕,渐与天接,近处村霭迷蒙, 栖鸦聒噪。 v二、第二句则明确促成了两曲在立意上的分 化。白曲是“一点飞鸿影下”,此句在静景中 写动,语极明快,使画面充溢动感,截然表 现出作者与传统悲秋主题背道而驰的立场。v 与此相对,马致远却继续营造他的灰暗 境界,“古道西风瘦马”。咸阳古道音尘绝, 西风正紧,一匹瘦马踽踽前行,这一集束意 象的推出既是首句语意的延宕,又是悲苦情 绪的深层演绎, v三、再看末句,白朴是气不暇接,立刻吟出“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6、,五种眩目之色扑 眼而来,色彩斑斓,将秋日胜景写至佳处, 也使全曲意境为之一新。v 而马致远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收 结,忽将视野扩张,以空旷寰宇为背景,则 行旅者渺小如沧海一粟,已是日落西山,暮 色苍茫,而人在旅途,不知朝向何方?从而 把倦游者的心绪推到了孤独悲苦的极致,作 者羁旅行役,坎坷失意的万千恨意也都浓缩 在夕阳下这个永恒的剪影里。 另一平行关系的对读范例:唐人的两首赠别诗:v一是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 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 秋山又几重。”v另一首是司空曙的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

7、梦,相 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更有 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v三、联想式对读v联想式对读其实是一种同类归并的对读 法。比如在古典诗词中,往往会通过写 景来抒发某种特殊的情绪,尤其是描写 各种愁绪,我们试以李煜虞美人为 例,来讨论相关古典诗词中的愁绪描绘 ,从而展开联想式对读。v李煜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 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 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v李后主的前世今生:v简单比较:v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 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 野半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

8、留,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 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v一重联想:写愁而不出现“愁”字的。v如徐幹室思:“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時 。”v再如李清照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醉花阴:“莫道不 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v最有妙趣的乃是唐人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 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v愁是心上秋。v二重联想:将似乎无知无觉之愁绪化为 可知可感之物。v、愁的长度v李煜词乌夜啼写道:“胭脂泪,留人醉, 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同样以水长 喻愁绪之长。另一种写愁之长的典型句子则是 李白的秋浦

9、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 长”,那也是一种惊人的愁绪。 v、愁的广度。v愁如淮水,淮上女减字木兰花:“淮山隐 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 万顷愁。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恨旧 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v秦观的千秋岁则说:“春去也,飞红万点 愁如海”,将愁比作海,已是广袤无边了,还 有将愁比作天的,辛弃疾鹧鸪天:“闲愁 做弄天来大。”另外,李煜清平乐:“离 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则把愁比做有脚 的阳春,越走越远,无处不到。、愁的密度。v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 细如愁”。晏殊的玉楼春:“楼头残梦五更钟 ,花底离愁三月雨”。冯延巳鹊踏枝:“撩乱 春愁如柳絮”。v青

10、玉案写愁则总其成,将以上数种汇集起来 ,将愁的细密写至极处了,“若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愁的深度。v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 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愁的高度。v白居易的夜入瞿唐峡:“欲识愁多少,高 于滟滪堆”。滟滪堆是长江瞿塘峡口的巨石, 诗人所言之愁已超越它了,更有高如山的, 杜少陵云:“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忧愁的思绪 如同终南山一般,高大坚实,不可摧毁。、愁的硬度。v愁如城,苏庠临江仙:“猎猎风蒲初暑过 ,萧然庭户秋清。野航渡口带烟横。晚山千 万叠,别鹤两三声。 秋水芙蓉聊荡桨,一 樽同破愁城。蓼花滩上白鸥

11、明。暮云连极浦 ,急雨暗长汀。” 野渡、晚山、别鹤的意象 构架了坚硬如同城池的愁绪,一杯淡酒,又 岂能轻易破得?、愁的韧度。v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 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有什么竟会 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东西?那就是坚韧的 愁绪。又如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所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愁的不可断绝和无法缓解,由此可见。、愁的频率。v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其 中的意境乃是从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 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里 脱化而出,

12、却更见情深愁重。v以有节奏敲打的雨滴喻愁,后来成为易安词写愁 的一个特色,再如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 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 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这里的雨滴如同古时的 计时器,愁绪绵延的过程就是一个被雨滴切割的 悠悠长夜。v、愁的重量。v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小船都无法承载的愁绪,那是何等的沉重!v这一新巧的比喻影响极为久远,后来的张炎有绮 罗香:“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 董解元西厢记说:“休问离

13、愁轻重,向个马儿上 驼也驼不动”;王实甫西厢记里载愁的交通工具 换成车了,“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 何载得起”;就这样,沉重的愁绪积压着舟、车、马 ,在历史坎坷的路面上颠簸前进。结语v对于广大的诗词曲爱好者来说,中国作为诗的国度 ,诗词曲的数量浩如烟海,相同题材、意境的作品 也极为丰富,这类的精神资源可谓用之不竭,这是 我们倡导近似对读的前提和条件。v我们这里讨论的近似对读法,突出了对典型事例的 举证和分析,其实作为一种阅读法,它更具有方法 论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学习者自主学习,拓宽知识 空间,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分析能力,从而提升审 美悟性,提高鉴赏水平,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 去把握和印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