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金色的草地》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上传人:wei****017 文档编号:48308600 上传时间:2018-07-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秋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金色的草地》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8年秋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金色的草地》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8年秋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金色的草地》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8年秋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金色的草地》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8年秋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金色的草地》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秋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金色的草地》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秋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金色的草地》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6.16.金色的草地金色的草地教学目标:1学生独立识字 6 个,会写 13 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等词语。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引导学生体验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片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4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同时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教学重难点: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之情。2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

2、能发现生活中的美。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都见过草地吗?谁来形容一下你见过的草地。2读了课题之后你们想到了什么?(这片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板书:金色的草地)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带着心中的疑问听老师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2自由读,检查生字:(1)预习时大家已经养成了独立识字的习惯,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生字。教学目标 3指名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老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三、理解课文。(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

3、段,边读边思考:文中的这片草地在哪里?草地是金色跟什么有密切关系?2讨论交流:“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 ”这句话告诉我们草地的位置。 “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 ”这句话告诉我们草地是金色的跟蒲公英有密切关系。3指导朗读。(二)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童真:1弟弟和哥哥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呢?自读课文第 2 自然段,找出答案认真读一读。2指导学生看图说说弟弟和哥哥玩了怎样的游戏。(三)学习第三自然段,探究“变色之谜”:1听老师读课文,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2分组讨论交流。我的发现:早晨草地是绿色的;中午草地是金色的;傍晚草地又变绿

4、了。草地会变颜色的原因: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早晨,花朵(合拢),是(绿)色的,草地也是(绿)色的;中午,花朵(张开),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傍晚,花朵又(合拢),是(绿)色的,草地就变成(绿)色的。3为什么小作者这么厉害,能发现这个秘密?(四)学习第四自然段:1有了这一发现之后,小作者对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了什么变化?2讨论交流。3体会句子的作用:“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四、总结全文美丽的大自然中有许多神奇的植物,课文里的小朋友正是因为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了花朵与草地颜色的秘密,作者通过仔细观察,透

5、过一棵小小的蒲公英,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板书设计:金色的草地发 现 蒲公英早晨 中午 傍晚绿 金 绿合 张 合喜 爱教学反思:课文结尾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抒发了自己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通过阅读,学生对课前的问题已完全掌握,学会理解课文内容并非最终目的。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实践精神的范例。让学生去留心大自然中的事物,练习说说他们的新发现,享受发现的乐趣。17.17.古诗三首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的 7 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 13个字。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正

6、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2理解古诗大意。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

7、诗。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导生字的读音。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

8、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

9、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3背诵并默写古诗。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教学目标板书设计:天门中断楚江开气势磅礴 雄伟秀丽碧水东流至此回 望天门山 青山相对出山水相映 孤帆日边来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饮湖上初晴后雨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0、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师范读。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

11、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2教师推荐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讲出重点词的意思。(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教师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了解这首诗的大意,

12、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看到的美丽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出示:美女西施)让学

13、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课件展示: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体会作者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5)有感情的配乐朗

14、读。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板书设计:西湖晴:水潋滟饮湖上初晴后雨 (娇艳、迷人)雨:山空蒙比西子望洞庭望洞庭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 、 “白银盘”和“青螺” ,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课前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15、。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二、理解读,洞察美。1导入:

16、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2学生各抒己见。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1)自由理解。(2)小组内研讨。(3)全班交流。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