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人民版必修1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306620 上传时间:2018-07-13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850.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人民版必修1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13人民版必修1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13人民版必修1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13人民版必修1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13人民版必修1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人民版必修1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人民版必修1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2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 政治灌南高级中学 张江义(西周)(西周)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春秋)五霸纷争(战国)(战国) 七雄变法争强( (秦朝秦朝) )大一统天子弱诸侯 强,“礼崩 乐坏”商鞅变法 秦国强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习目标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了解秦朝的三公制度 ;2、知道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3、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 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4、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秦国灭韩灭赵灭魏灭楚 (前223年)灭燕灭齐(前221年

2、)千古一帝 秦始皇秦始皇陵一、秦朝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 形成(一)前提“六王毕,四海一”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1、建立时间:公元前221年2、主要途径:兼并战争3、扩大版图的措施: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 区。修长城和“直道”。开凿灵渠,统一岭 南,置郡。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4、意义: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 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秦王嬴政)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 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 以称成功,传后世。” “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秦始皇头

3、上戴的叫冕, 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他穿的 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这 种装饰为皇帝独有,显示其惟 我独尊、君临天下的气势。秦律秦铜量思维拓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 (2) 联系联系:(1)(1)含义含义: “专制主义专制主义”, ,指中央决策方式而言指中央决策方式而言, ,皇帝个人专断独皇帝个人专断独裁裁, ,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从决策到行使都具有独从决策到行使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中央集权”, ,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 ,地方严格服从中地方严格服从中央命令央命令, ,受制于中央。受制于中央。 “封建封建”,是指社会性

4、质和阶级属性。,是指社会性质和阶级属性。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 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 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东到大海北至长城南到南海西到陇西人口达2000万1、海内为郡县郡县制(地方)想一想:面对如此广阔 的疆域,该如何来 巩固呢?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 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 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 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

5、,皆为郡县, 诸子功臣以功赋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 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史纪秦始皇本纪回答:指出材料一主张的实质内容。材料二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安宁之术”主要指什么? 上述材料反映的争论发生在什么时候? 有何影响? 二、内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海内为郡县郡县制(地方)由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 地方行政区划形式。全面推行:始于秦朝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推行郡县制度 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内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县隶属于郡。 郡守是郡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县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 层行政机构。郡县长官一般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郡设郡守、

6、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 察职责;“县”隶属于“郡”,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 方行政机构称为“道”。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秦朝政府地方组织系统表中央郡县乡亭里道郡守郡尉监御史分封制与郡县制比较表分封制 郡县县制盛行时间时间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划分基础础 以血缘为缘为 基础础以地域为为基础础官员员担任 方式诸诸侯官位、封土世袭袭官员员由皇帝任命、派遣地方与中央 的关系相对对独立于中央,易发发展成割据势势力地方服从中央,利于中央集权权和国家统统一共同点都是为为了巩固统统治。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都在维护维护 国家统统一等方面起了积积极作

7、用。意义: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的重要环节,加强了 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统一。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发展:西汉继续推行郡县制。但汉初曾推行郡国并 行制,后来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逐步被消 除,大一统的政体更为巩固。皇帝制度 始皇帝的由来: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后,采用“皇 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皇帝制度的建立:在确立皇帝名号的同时,秦始 皇还规定了许多维护皇帝最高权力的办法,创立了 皇帝制度。制度规定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 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 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皇帝制度的特点:独断性、随意性、绝对性。 对后世影响:这一制度为后世历代王

8、朝所继承。2、百官公卿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中央)皇帝制称号、称谓权力 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央集权制度 秦琅琊刻石追念乱世,分土建邦, 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 于野;乃今皇帝,壹( 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黔首(百姓)康定,利 则长久。金石萃编秦绎山刻 石 秦始皇在位期间,五次巡视各地, 七次刻石,包括绎山刻石、琅琊刻石、 泰山刻石等,现保存下来的有泰山刻石 、琅琊刻石以及后人的一些拓本、摹本 。秦始皇的刻石文字,对于其统一功 业虽有溢美之词,但也真实地反映了当 时的历史情况。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9、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鬈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李白 秦朝中央官制 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职责分别 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主管军事、是丞相助手 ,负责监察系统。分工明确,互相监督,互相牵制,最后集权 于皇帝。皇帝皇帝三公三公御史御史 大夫大夫丞丞 相相太太 尉尉奉奉 常常郎郎 中中 令令卫卫 尉尉廷廷 尉尉典典 客客宗宗 正正治治 粟粟 内内 史史少少 府府太太 仆仆九卿九卿结构图思维拓展: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思维拓展:秦朝中央

10、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 分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 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权完全操纵在 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至旁落。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 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情景创设据史记载:始皇曾外出巡游,见到丞相车 骑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 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始皇听说后大怒,遂 将当时在场之人全部杀掉。请思考: 你认为谁最有可能向始皇告密? 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 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有可能是太仆,因为太仆负责宫廷

11、车马,皇帝出 游,他会一直跟在皇帝身边。因为他认为是对皇权的威胁和挑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你认为三公九卿是否分别把持了国家的最高你认为三公九卿是否分别把持了国家的最高 权力?九卿中有哪几个是真正掌握政府政务的权力?九卿中有哪几个是真正掌握政府政务的 部门?部门?课堂设问课堂设问没有。因为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和权 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 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 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九卿中真正掌握政府政务的部门只有奉 常、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而其中 奉常、少府也还兼为皇室服务。其余则 仅仅是为皇帝、皇室服务的。(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对秦朝的影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 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 贵族分封制,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 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二、汉朝政治汉承秦制(中央到地方),有所损益汉武帝丞 相 御史大夫廷 尉频繁更换丞相设置内(中)朝:尚书令九卿外朝:东汉:尚书台皇帝制度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建立中朝皇皇 帝帝尚书令侍 中常 侍丞 相御史大夫太 尉九 卿 中(内)朝外朝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