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几何中的探究性教学

上传人:nt****6 文档编号:482955 上传时间:2017-03-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立体几何中的探究性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立体几何中的探究性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立体几何中的探究性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立体几何中的探究性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立体几何中的探究性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立体几何中的探究性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体几何中的探究性教学(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立体几何中的探究性教学在高三数学立体几何复习中,我们从“以人为本,主动发展”的教学理念出发,将课堂教学设计为探究性学习组织教学,发挥了较好的效果。探究性学习主要分为两个过程:一、问题引动,加强双基;二、主动探究,培养能力。现以立体几何复习中的“角度、距离的计算”一节课的教学为例,分述如下。(限于篇幅,主要侧重于二面角)一、问题引动,加强双基加强双基,夯实基础是复习目标之一。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第一次学习的经历,无论理解的程度如何,总是以为自己是知道的,若仍按照教师提问学生答,教师罗列学生抄,教师归纳学生听的复习方法,势必让学生感到乏味。时间花费多,学生收效少。我们采取“问题引动

2、”法,即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问题组,引动学生主动复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方法。如在“角度、距离的计算”一节复习中,首先设计如下问题:1在边长为 的正三角形 所在平面外一点,且 ,则面角 的余弦值为_已知 为锐二面角 的棱上一点, , 与 成 角,l 5与 成 角,则二面角 的大小为_303过二面角 内一点 ,分别作两个面的垂线 , 为垂足,已知 ,求二面角 的大小及 到 的距离60,2,计意图:回顾二面角的计算的常用方法:1、定义法;2、三垂线定理法;3、垂面法)学生独立完成后,口头回答结果,教师同学生一起反思解题过程,归纳方法及书写格式,通过具体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总结基础知识和基本

3、方法。二、主动探究,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培养能力是复习的重要目标,而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来实现。我们的做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目标、精选示例,让学生独立思考或通过与同学合作讨论解答,然后师生共同评价。例 1、在正四棱柱 中,侧棱才长 ,底面边长为 , 是侧1一点C(1)求证: 2)若 ,求平面13与面 所成的二面角)当 点在侧棱 上何处时,1的射影是学生独立思考 3 分钟左右,再口述思路生 1:第一小题用三垂线定理即可,第二小题用射影法可求解,但我没有计算出来,第三小题不会做生 2:第二小题我算出来了,答案是 73:可以用三垂线定理法,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做法是:延长,再连结 后过 连

4、即可,点交 点与 于作 1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H师:讲的很好,思路很正确,第三小题呢?生 4:是不是 就可以了,可我说不上为什么生 5:错了, 只能说明 P 在面 的1 C 的距离相等,而我们需要的是 的距离相等11精彩了,一起想象吧,在书本上哪块知识有相关内容?生 6:教科书(A 本) 例 3 与此类似26了,如何把我们熟悉的类型与(3)联系生 7:老师,我是这样想的,设 是 在平面 上的射影,那么 是 的射影,因为 Q 到 与 的距离相等,所以由例 3 可以知道 P 到 的距离即 相等,那么,只须过 P 作 于 R,由可以知道 的长度了R师:思路很清晰,请同学们按照生 7 的思想进行证明与

5、解答(以下略)生 8:用向量(2) 、以 D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 C、 为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底面边长为 3,则 , , ,易得平面 平面 0,B4,01,(3) 、只需= ,则0得 ,所以 30z 205、斜三棱柱 中底面是边长为 的正三角形,且点 在底面1好是 的中点) 当侧棱 与底面成 角时,求二面角 的大小145(2) D 为 上一点,当 为何值时,有1D(3) 对于(2)中的 D,若 面 ,求异面直线 与 的距离后将由某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5 分钟后生 9:(1)可以用三垂线定理法作出二面角,然后由条件计算出答案是;(2)因为 ,所以 ,由三垂线定理知 面 射影垂直 以需要寻找

6、 D 的射影,又因为 ,所以过 D 作O 于 F,F 就是 D 的射影。由上, ,又 ,以 F 是等边 的中心 ,则 , (3)我们没有完成11的,生 9 为我们详细的分析了(1) (2)小题的思路,接下去我们对(3)进行发言生 10:因为异面直线距离可以转化为线面,再转化为点面,在这小题中,与 距离即 与面 的距离,即求 C 到面 距离,可以用1 ,而 长度由(1)可以33计算出来生 11:他们的分析是对的,但是 长度不能由(1)得到,因为(1)中 与底面成 不能作为(3)的条件145师:很好,这一点生 10 没有注意到1 继续:我们发现 是 的公垂线段, ,1 1又 , ,且 平行 ,1,

7、 , ,由 和 可知 是公垂线段,1但 长度好象条件不够师:刚才生 10 和生 11 的方法是求异面直线距离的两种典型方法,但是他们都不能计算出距离,主要是他们还没有发现题目中的条件蕴涵的意义生 12:我发现了,这与刚才的例 1 类似,出于书本 例 3,因为 的射影 平分线上,同样的 D 也如此,所以有 C,只要证明可,所以 中,C, = , ,马上9032可以求出 6教师进行总结这样,通过独立思考,分组协作,互相交流,再通过师生共同解答过程进行反思,比较,使学生主动领悟,吸收,内化解题规律,训练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活动中,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达到高考复习数学的总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