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开头十法

上传人:nt****6 文档编号:482937 上传时间:2017-03-11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开头十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记叙文开头十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记叙文开头十法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记叙文开头十法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记叙文开头十法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叙文开头十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开头十法(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叙文开头十法 “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 ”写作亦然。一篇优秀的作文,除了要在立意、构思、语言上吸引读者、感染读者、打动读者外,也不可小觑开头艺术。犹如一台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很讲究闪亮登场,要紧紧地抓住观众的心,从而使其欲罢不能,才能使其为之叹服。尤其是考场作文,倘能别开生面地开头,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之感,很能调动老师的评阅积极性,往往就因这好开端而使你的作文得分上升一个得分档。笔者在这里给同学们整理出十条思路,供同学们作文时参考。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即在文章的第一段开篇点题,或点明题目,或点及中心,使文章不拖泥带水,不转弯抹角,而是简洁明快、单刀直入。如朱自清的记实散文背影是这样

2、开头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便是开门见山:“我”思念父亲,最难忘怀他的背影,它凝聚着父子间深厚、真挚的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着全文。又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魏巍的我的老师等。 二、巧设悬念,欲擒故纵。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卖关子。 “欲说还休”,巧妙地埋下伏笔,设下悬念,能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要往下揭开谜底,一睹为快,故能引人入胜。如习作“常胜将军”生死传一文开头如下:“这常胜将军是何许人也?别忙,你且听我慢慢道来”这一开头很新颖有味,颇能吊人胃口,然后再自然引出下文“常胜将军”生的威风,死的悲壮,并悟出一个道理“凡事都要

3、慎重,来不得半点浮躁。 ”很值得借鉴。又如课文枣核开头的“再三托付”、“蹊跷”使人觉得如此牵挂一枣核简直不可思议,非要刨根就底,看它个水落石出不可。 三、巧引诗句,活泼流畅。 一些文质兼美的或蕴含哲理的诗句、名言、谚语等如果引得恰到好处,能为文章增色不少,使人眼前一亮、精神一振。语言亮丽优美的诗句能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如习作春天如诗开头顺手拈来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这是引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名句,自然在引出如诗般的春天迈着轻盈的步子走来。蕴含哲理的名言名句则能使文章显得厚重、有高度。如习作青春畅想开头“有位哲人说过:世上有一种东西,当你拥有它的时候,可能无视它的存在,而一旦

4、失去,才会发现它的价值。 ”接着便自然阐述到“青春”的话题,抒发了珍惜青春,让青春闪光的不凡的思想感情,颇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铺陈景物,渲染气氛。 景由心造, “一切景语皆情语”。精当的景物描写能烘托人物思想感情,衬托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景中显情,情因景设,情景交融而浑然一体,便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如课文七根火柴开头描写暴风雨后的草地阴沉、荒凉、寂静,展示出红军长征的艰辛,表现红军战士的坚强意志与毅力,为无名战士的英雄气概营造了悲壮气氛。又如习作美,向我起来记叙的是一位受伤的小女孩由悲哀、暴躁走向坚强的故事。文章这样开头:“秋深了,梧桐的叶子飘然而落,凄凉地在空中打着旋儿。天

5、空是灰色的,空气冷冷的。偶尔飞过一只麻雀,传来的也是无奈的叫声”极力渲染了一种伤感,映衬出下文中的主人公遭遇不幸后的落寞、悲凉。 五、娓娓道出,顺理成章。以一种平稳的语调讲故事般地和盘托出,不显得故弄玄虚,不突兀离奇,能使读者感受到亲切、宁静。这种手法常用于记叙故事情节明显的文章中,如小小说、寓言、童话等,显得落落大方。读者便自然沿着作者的思路去感受、去思考。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开头道德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菲利普一家家庭背景,娓娓叙写他们的拮据的家境,初步揭出他们爱幕虚荣的性格特征,如此,后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 躲于勒的故事情节顺理成章,耐人寻味。又如课文最后一课 、 皇帝的新装 、 盘古开

6、天辟地等。 六、挑起争端,初见端倪。 “文似看山不喜平。 ”正如戏剧文学中的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生命,能揪住读者的心。根据内容的需要,可以在文章开头猛地摆出一个矛盾争端,造成石破天惊之效,使文章显得跌宕起伏,有波澜。如课文羚羊木雕开头:“那只羚羊哪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开篇便写出一种紧张气氛,显出妈妈的惊慌, “我”的惊吓,暗示了下文中的一场家庭纠葛,火药味浓浓的。又如习作风波一文写同学之间因借一本书而展开的“风波” 。开头是这样的:“哼!真讨厌!真我气冲冲地从办公室里跑出来”,文章开篇先声夺人,酝酿着一场“战火”, “风波”名副其实。 七、 “本末倒置” ,追本溯源。 也即采用倒叙的写作顺序

7、,将事情结局先摆到面前,然后再回过头来叙写事件的发生、发展,能吸引读者去弄清事件来龙去脉,也使文章结构显得别出机杼。如课文一件珍贵的衬衫的开头“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 ”就是采用这种写作方法,先点出衬衫的珍藏、珍贵,再追述一件不平凡的往事,文章脉落清晰,增强了表达效果与感染力。 八、直抒胸臆,情感奔涌。 即以抒情笔调引出全文,让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章一开头便汩汩流泻出来,奠定全文的基调。这类开头多运用于讴歌、缅怀类主题的文章,好处是因情深意浓、感情真挚,很能引起读者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

8、文开头一段,作者以迫切的心情,用热情洋溢的语言抒发在朝鲜战场的深切感受,为全文讴歌我志愿军战士崇高的思想境界,伟大的牺牲精神而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使得全文情感凸现,令人动情,催人泪下。 九、由此及彼,类比联想。 这类手法通常运用于怀念某人某事或想象作文中。因某一事物或某一景物而不经意地触动作者的某处记忆火花,从而调动写作灵感、创作思维,自然引出写作内容,杀入主题,这样的开头显得自然、朴实、和谐。如习作美丽的朝霞一文叙写一位纤弱而勇敢的姐姐,为救一误入车道的小男孩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博爱之歌的感人肺腑的故事。开头是:“我常常到西边山头,看那美丽的朝霞。我站在这里,望着远方想念着

9、你姐姐” 小作者由绚丽的朝霞想到正值青春年华的姐姐,想到她如朝霞般美丽的品质,过渡自然而不露斧凿之痕。 十、议论入手,开宗明义。 以议论入手,一开头便开宗明义,揭示全文的主旨,言简意赅,常常成为全文的文题、文眼。如课文秋魂开头“人们啊,人我可知秋天为何有一个丰厚的收获?因为它有着一个成熟的头脑。 ”这里“ 它有着一个成熟的头脑” 就成为全篇的文眼,课文以此为纲,用 “秋实”、 “秋色”、 “秋味 ”、 “秋风” 、 “秋叶”、 “秋土”、 “秋景”七个方面来歌咏秋魂,文眼可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一篇优秀的记叙文是离不开别具匠心的开头设计的,开头的方法很多,当然各种方法也不是完全孤立的,

10、很多时候也可以相互融合,彼此包容。但是,不论哪种开头法,一定要跟文章标题、内容、主题、语言相匹配,不应该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刻意雕琢与粉饰,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聪明的同学们,不要畏惧写作,大胆地开动大脑,启动思维的火花,让你的文章在登台亮相的一瞬间,就给他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吧!坚信自己。原题回放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学内的一个墓碑上刻着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

11、能,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请以“梦想”或“改变”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文章(诗歌不少于 20 行) 文题诠释 2006 年莱芜的中考作文采用了现在较为流行的材料加话题作文的形式。在莱芜中考中又引进了一种新的形式,是一次新的尝试。因而具有以下特点。 1、约束性和开放性相结合。这则作文题目是“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相结合的产物。在话题前引用一段话,不但给引出了话题“梦想或改变”,而且给考生提供了思考的角度和空间。这样它既避免了话题作文

12、太过宽泛的不足,又避免了材料作文对考生思维的限制。作文题明确要求我们“阅读材料后作文”,我们不能置材料于不顾,而直接就话题去写作,要从材料叙述的内容出发,通过自己对材料的理解,来确定主题和中心,再围绕话题进行写作,因而具有一定的约束性;但“三自”(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的要求又把立意的自主权还给考生,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2、时代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材料虽然来自古老的时代,但仍是当今社会的时代最强音“发展”,自然要改变,社会要发展,人本身也要发展,发展,就需要奋斗!这样的材料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它告诉我们要改变世界;改造自然,要从人的行动开始。同时这个作文题又具有很强的人文关怀,

13、青少年是最有活力,最有想象力的,他们不缺少梦想,也需要行动。梦想能触动他们心灵的最强音,并能积极引导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弹奏出心灵的美妙乐章。 作文的关键是要打开思路,这个作文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截取丰富的材料进行写作的。 古人梦想黄梁,爷爷梦想三十亩地一头牛,爸爸梦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温家宝总理梦想全国每人每天喝上一杯牛奶而同时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变得越来越纷繁复杂,我们的思维方式、心理行为、价值观念等等也都在“与时俱进”,时时发生着变化。但是实现梦想的人并不多,仍有许多人平平庸庸的度过了一生。有的被现实生活绊住了脚步,有的被固有的惰性消磨了意志。但也有人不断适应形势,努力奋斗,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从这

14、些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去撷取生活的浪花,表现时代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就能写出好的文章了。 佳作点评 两兄弟莱芜一考生在落日的余辉中,踩着那牛粪遍地的养肠小道走来了一个人。他就是兴村,这个古老小山村的村主任和兼职教师。他看着眼前那些挂满枝头的水果,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五年了,五年的时间他让这荒山野岭变成了如今的瓜果飘香的“花果山”。这些果树在村民的精心照料下,已经到了盛果期,不用说几个月以后肯定是大丰收。兴村抬头望着那几辈人想走却总也走不出去的连绵群山,心中却犯起了愁。再像往年那样靠人抬肩扛是不行了,怎么办?还是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可说起来容易,上那去弄那修路的钱? 想到钱,倒让兴村

15、想起了一个人:兴村的亲兄弟,兴宝。 五年前的往事不禁又浮上了兴村的脑海。 “兴宝,你忘了爹的话了,爹千辛万苦让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全村人凑钱帮咱俩上学为了什么?那大公司薪水再高也不是我们的家。” “哥,我没忘,我去那家大公司不是为了自己,真的。” “那为什么?快跟我回去,你不怕爹骂你没良心?你不怕全村人戳咱的脊梁骨?” “我知道爹是想让我们回去改变我们村的面貌,我知道全村人都盼着我们呢!可我们这时候回去能干什么?” “你不愿意回去就算了,找什么借口?” 兴村无奈的摇了摇头,独自踏上了学成回家的路。 青山依旧,贫穷依然。兴村带领村民们不断改善自然条件,指导他们栽果树,用科学不断改变着山村的面貌。

16、闲暇的时候他还要组织山里的孩子认字读书。五年来兴村就这么没日没夜的干着,他心中一直觉得愧对乡亲们:兴宝没回来。他要用拼命的工作来弥补。 心中正想着,远远的他看到了一个人向村里走来了。那天下午,人们看到兴村领着一个西装革履的青年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不几天,大型的修路机械开来了,路很快修好了,山民的水果运出了大山,村民走出了大山,第一次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望着那平坦的大路,兴村紧紧地握住了那青年人的手!他是兴宝! 半夜里,兄弟俩仍然兴奋的交谈着。 “兴宝,这回还回去吗?” “回去,明天就走。” “什么?” “哥,这回我回去是找个朋友,让他也到咱村来建一个果汁厂,怎么样?” “哈哈”一阵爽朗的笑声穿破黑夜,回荡在小村的上空。 名师点评 这篇作文的特点有三个: 1、恰当的选材。作者瞄准了农村开发的题材,可以说,这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发展”是主旋律,农村发展又是发展的难点和热点,对此作者有自己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