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战时间地点主要参战国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28388 上传时间:2017-08-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了解一战时间地点主要参战国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了解一战时间地点主要参战国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了解一战时间地点主要参战国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了解一战时间地点主要参战国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了解一战时间地点主要参战国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了解一战时间地点主要参战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了解一战时间地点主要参战国(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了解一战时间地点主要参战国(1)时间: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2)地点:主战场为欧洲,波及全世界(3)主要参赛国:同盟国和协约国。 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2.了解一战战争原因以及交战国做了怎样的准备(1) 根本原因:帝 国 主 义 国 家 政 治 经 济 发 展 不 平 衡直 接 原 因 :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对立 深层原因:

2、1)英德矛盾,英德在重分世界问题上的矛盾,是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这是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军竞争和协约国的形成与发展是英德矛盾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二者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终于成为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因素。2)“法德矛盾, “英德矛盾主要说”并不全面。英国把德国作为主要对手,而德国没有从国策方面把英国作为主要敌人,只是在具体政策和海军竞赛上把英国作为主要对手,因此,两国之间的矛盾构不成主要矛盾。德国最大的敌人是法国,无论从欧陆的霸权地位或德国的发展来看都是如此。3)“俄德矛盾,俄德矛盾远比英德矛盾尖锐、突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更显著。(2)准备:1)两大阵营形成:普

3、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国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 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俄国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

4、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2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 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 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2)发展军事,扩充军队:德国于 1900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 以维持安全,在1905年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1907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

5、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又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而在陆军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国常备军由42万扩充至87万,法国则由50万扩充至80万,俄罗斯也准备由80万增加到230万,可是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140万,是全欧之冠,不过其质素却甚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的陆军相比;奥匈的军队由27万扩涨至80万,意大利由20万扩大至35万,而奥意两国的陆军质素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国也相应欧洲局势紧张将军队数由3万4千人扩张至16万。3.了解萨拉热窝时间经过以及萨拉热窝事件和一战的联系(1)时间:191

6、4年6月28日(2)经过:奥匈帝国皇储到新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的 军事演习,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组织成员刺杀。(3)联系:萨拉热窝事件是大战的导火线。4.一战经过(共四个)分段了解(马斯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役)(1)马斯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联军与德军于1914年和1918年在马恩河地区进行的两次会战。第一次马恩河会战 1914年 8月英法军队在边境之战失败后,为了摆脱德军,于9月4日撤过马恩河,积极加强左翼力量,准备反攻。德军第1、第2集团军在追击过程中,由于对法军的兵力部署判断错误,偏离了原定进攻方向,使右翼受到了威胁。此后,德军

7、为迂回包围法军,统帅部决定以其右翼两个集团军在巴黎正面展开防御,以3个集团军向南和东南方向继续进攻,包围凡尔登以南地区的法军。9月512日,英法联军以6个集团军、66个师、约108万人进行全线反攻。 反攻的主要方向是德军右翼。在主要方向上,英法军队的有生力量几乎超过德军一倍。总攻发起后,法国第6集团军袭击了德军第1集团军的右翼和后方,德军第1集团军被迫从正面调两个军进行还击,于是,在第1集团军和 K.W.P.von 比洛率领的第 2集团军之间形成了一条空隙地带。因此,英国集团军和法国第5集团军乘机进入这一空隙地带。比洛令其部队撤退,迫使第1集团军也随同后撤。此时,德军总参谋长 H.J.L.vo

8、n 毛奇对部队已失去控制,不得不令各集团军撤至苏瓦松-凡尔登一线坚守。英法联军在宽达200公里的地带上,向前推进60公里,从而使西线转入持久的阵地战阶段。在这次会战中,德军伤亡约21万人,法军约14万人。这是一次高度机动的会战,是西线1914年战局中有利于联军的转折点。第二次马恩河会战 德国为争取同协约国签署一个体面和约,于1918年7月在马恩河地区对英法联军进行的一次会战。德军最高指挥部的企图是,预定于15日以3个集团军的兵力(共48个师,6353门火炮,约900架飞机) ,在马恩河突出部地区对英法联军发动进攻,前出到联军的后方,随后向巴黎方向发展进攻。但这一企图被法军获悉。 法军于7月15

9、日零时30分先于德军预定进攻时间40分钟,向德军各阵地开始炮击,打乱敌方的指挥。德军在炮火准备后,发起进攻,强渡马恩河。法军以航空兵进行阻击。7月18日,英法联军在总司令 F.福煦的指挥下,以优势兵力向德军发起反攻,在主要突击方向(马恩河突出部)50公里的地段上,以25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2103门火炮,约1100架飞机,500辆坦克)同德军18个师(918门火炮,约800架飞机)展开激战,将德军打退到埃纳河和韦勒河一线。8月5日会战结束。德军损失12万人,联军损失近6万人。联军向前推进42公里,防线缩短45公里,消除了对巴黎的威胁,主动权转到协约国一方。(2)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0、,1916年2月至12月,法国军队在凡尔登地区抗击德国军队进攻的决战性战役。凡尔登是巴黎以东的要塞城市,当时是法军战线中段的突出部,为双方必争之地。法军在原有的筑垒地带和以永备工事组成的主要阵地前方,构筑了3道野战阵地。守军为凡尔登要塞区所属的3个军共11个师,计有火炮600多门。其中5个师防守凡尔登以北地区;3个师防守凡尔登以东和东南地区;另3个师为预备队,配置在凡尔登以南的马斯河以西地区。德军进攻凡尔登的企图是先发制人,争取在英法军队发起进攻之前,突破法军战线,以改变战略态势,并借以大量钳制和消耗法军兵力。担任进攻的部队为德国皇太子威廉任司令的第5集团军,下辖7个军共18个师,有火炮120

11、0余门,飞机约170架。后来陆续增至50个师,约占西线德军总兵力的二分之一。由于起初兵力未占较大优势,德军总参谋长 E.G.A.S.von 法尔肯海恩把发起进攻的范围限制在马斯河以东地区。德军以近7个师的兵力,在法军两个师约15公里的防御正面实施主攻。为了隐蔽主攻方向,将炮火准备的范围扩大到40公里。由于受德军一系列佯攻的影响,法军未及早增强这个地区的兵力。德军进攻开始后,法军总司令 J.-J.-C.霞飞决心调集一切可以动用的陆军和空军部队,准备在凡尔登地区同德军决战,并于 2月25日任命第 2集团军司令 H.P.贝当为凡尔登前线指挥官。在战役过程中,法军实行轮番作战,先后投入兵力共71个师,

12、约占法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二。按照“炮兵摧垮,步兵占领” 的方式,德军于2月 21日 7时15分开始炮火准备,至16时45分步兵出动。法军在对方猛烈的炮火下伤亡惨重,当天第一道阵地即失守。在五天当中,德军前进5公里,并占领法军第3道阵地上的重要支撑点杜奥蒙堡。法军援军及时赶到,加强了纵深的防御,防线日渐稳定。法军利用巴勒迪克通往凡尔登的公路,组织3900辆卡车突击运输,从2月27日起的1周内,运送人员19万和弹药2.5万吨及其他物资。这是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公路输送。从3月6日起,德军把进攻范围扩展到马斯河西岸,企图解除西岸法军炮兵的威胁,并从西面包围凡尔登;同时,在河东也加强了对法军阵地右翼的

13、进攻。但在法军顽强抗击下,进展不大。4、5月间,德军继续在两个方向上进攻,重点是河西,进至304高地和295高地一线。法军不断实施反击,每个阵地都反复争夺,双方伤亡很大。6月上旬,经7天激战,法军右翼的沃堡被德军攻占。6月下旬和7月初,法军在关系到凡尔登安危的苏维耶及其附近地区,抗击德军的两次猛攻。德军在发射大量窒息性毒剂炮弹之后,曾一度进至距凡尔登不足 3公里的地方,但终被击退。7月1日,英军和部分法军在索姆河地区发起进攻战役(见索姆河会战)后,德军在凡尔登方向未再投入新的兵力。其后的一些进攻行动,只是为了钳制当面的法军。8月中旬和9月初,法军曾两次反击,夺回个别阵地。由于德军未能攻占凡尔登

14、和突破法军战线,法尔肯海恩于8月底被免职,P.von 兴登堡继任德军总参谋长。9月 2日经德皇批准停止进攻凡尔登。10月24日,法军反攻,夺回杜奥蒙堡;11月初,收复沃堡。12月15日,以8个师的兵力再次反攻,3天后基本上恢复了马斯河东岸 2月25日以来被德军攻占的阵地,战役至此结束。这次战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由于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场被称为“ 绞肉机 ”、 “屠场”和“地狱” 。这次决定性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国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3)索姆河会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英、法军队在法国北部索姆河地区对德军的阵地进攻战役。战役从1916年 6月24日开始

15、,至11月中旬结束。其目的是突破德军防御,以便转入运动战,同时减轻凡尔登方向德军对法军的压力。当时战线由南向北,在亚眠以东50多公里的地方穿过索姆河。德军在该地区构筑了号称“最坚强的 ”防线,包括 3 道阵地和一些中间阵地。主要阵地有坑道工事,阵地前面有多层铁丝网。守军为德军第 2集团军,防御正面宽58公里,其第一线为9个师,预备队4个师。以后兵力增加到67个师。英、法方面原计划以法军担任主攻,但因凡尔登战役动用了法军大量兵力,改以英军为主。最初投入兵力为39个师(战役过程中增加到86个师) ,其中英军25个师,以第4集团军为主、第3集团军为辅,在索姆河北岸卡尔诺以北地区进攻,正面25公里;法

16、军第6集团军14个师,跨索姆河在英军右侧进攻,正面15公里。英、法军炮兵和空军都占优势。采取对有限目标逐次攻击战法,企图通过消耗德军兵力达到突破的目的。为协调两军行动,规定每次进攻到达线不能自行超越。从6月24日起,英、法军进行了7天的炮火准备,7月1日晨7时半步兵在炮火支援下发起进攻。当天法军和主攻方向上的英军都突破了德军第一道阵地,但英军左翼则毫无进展。英军以密集队形前进,遭到德军机枪和炮兵火力的严重杀伤,第一天即伤亡近6万人。7月3日英军右翼和法军占领了德军第二道阵地。德军利用对方进攻的间歇,迅速调集兵力,加强纵深防御,并在一些地段上实施反击。英、法军于 7月中、下旬再度发起进攻,南岸法军占领了第三道阵地,但未能发展为战役突破。9月3日,英军32个师、法军26个师第三次发起进攻,截至12日向德军纵深只推进了 24公里。9月15日,英军在进攻中首次使用坦克,共出动49辆,而实际参加战斗的18辆(被德军击毁10辆) ,步兵的进攻速度因而有所增加,当天占领了第三道阵地的几个要点。在战争史上这是第一次使用坦克。在 9月下旬和11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