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人教版必修1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课件1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70652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127.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人教版必修1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课件1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2013人教版必修1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课件1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2013人教版必修1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课件1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2013人教版必修1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课件1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2013人教版必修1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课件1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人教版必修1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课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人教版必修1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课件1(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备课资料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的革 命形势1.十月革命是否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存在着两种观点: (1)十月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 (2)认为俄国当时不存在发生社会主义 革命的客观条件。2.一战中的俄国十月革命是在一战中爆发的。一战 加剧了俄国社会的矛盾,国内的政治、 经济危机都达到了顶点,促使人民起来 反抗沙皇的专制制度,用革命的方式行 动起来,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有利 条件。3.二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历是1918 年2月14日前俄国通用的历法,与公历 相差13天)俄国爆发了第二次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1917年1月22日,为纪念 1905年的

2、“流血星期日”,在布尔什维克 党的号召下,彼得格勒10多万工人举行 了罢工和示威游行。到3月10日,罢工 人数近30万人,高呼口号:“打倒沙皇 !”、“打倒专制制度!”、“民主共和国 万岁!”等,沙皇出动军警进行镇压,在人民革 命的推动下,军队调转枪口,近卫军一 个连起义,夺取了一些兵工厂、军械库 、火车站、发电厂,摧毁了警察局、监 狱,占领了政府机关,逮捕了政府大臣 。3月15日,正在前线的沙皇尼古拉二 世被迫宣布退位,准备将皇位让给其弟 米哈伊尔大公爵,遭到拒绝。二月革命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由彼得 格勒工人罢工转变为武装起义,推翻了 沙皇专制制度,结束了长达三百余年的 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布

3、尔什维克力图领导并直接参加了 群众的革命斗争,但尚无足够的力量使 二月革命完全置于自己的领导之下。沙 皇 尼 古 拉 一 家二月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但这次革命的结果超出了一般资产阶级 革命的范围,不是建立起单一的资产阶级 政权,而是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这两个政权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 代表苏维埃。4.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彼得格勒苏维埃掌握着首都的革命武 装,实际上是作为革命政权在活动,应该 而且可能成为全国唯一的最高新政权,但 领导苏维埃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却 推行妥协政策,同意由资产阶级政党组织 临时政府,拒绝了布尔什维克提出的由苏 维埃组成临时政府的意见。191

4、7年3月15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 立。总理兼内务部长:李沃夫,外交部长 :米留可夫,陆海军部长:古契柯夫,司 法部长:克伦斯基,财政部长:捷列申科 。 3月22日,临时政府得到英、法、美等 国的承认。 两个政权的关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全部全部政 权,是主要的。工兵代表苏维埃是补充 的、附属的、监督性的政权,但其掌握 着武装。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 维埃之间成立了联络委员会。两个政权并存的原因(1)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刚刚由地 下转入地上,一些主要的领导人或侨居国 外、或被流放。而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 处于合法的地位,在小资产阶级中的影响 很大。反映出当时俄国的无产阶级还不够 强

5、大,不能把国家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2)俄国是一个小生产者占多数、人口众 多的国家。二月革命使小资产阶级从沉睡 中苏醒过来,一些小企业主、小生产者纷 纷投入到政治运动中来,使得无产阶级的 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孟什维克、社会革 命党在农村中的影响很大,得到了农民的 拥护。(3)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苏维埃采取了 一些资产阶级的民主措施,许愿很大, 使民众相信,很快就会得到和平、土地 、面包与自由。因此,支持资产阶级临 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反映了当时俄国阶 级力量的对比状况: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处 于暂时的均势,出现了相持的局面。无产阶 级还不够强大,觉悟性、组织性还不够,不 能把全部政权掌握在

6、自己手中。资产阶级也 没有力量解散苏维埃,实现单一的国家政权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是不能长期存在 下去的,只能是一种暂时的、过渡性的、 不稳定的局面。全部政权或是集中到资产 阶级临时政府手中,或是集中到工兵代表 苏维埃手中。第二节 二月革命后俄国的革命形势与列 宁、布尔什维克党的战略和策略1.列宁的四月提纲和革命和平发展方针的 提出 1917年4月列宁先后在布尔什维克党的代 表会议上和布尔什维克党与孟什维克的联席 会议上,宣读并讲解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 革命中的任务,即四月提纲。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回答了俄国面临 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指出革命的根本问题 是政权问题;关于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 段向社会主

7、义阶段过渡的问题;关于无产 阶级及其政党对待帝国主义战争和临时政 府的态度问题;关于党在苏维埃中争取多 数的途径问题;关于建立苏维埃共和国的 问题;关于经济改造问题;关于召开新的 党代表大会和发起建立第三国际问题。列宁指出布尔什维克党的任务是实现 革命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转变;新建 立的国家应该是苏维埃共和国,而不是议 会制共和国。应该结束两个政权并存的局 面。革命和平发展方针: (1)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要揭穿它 的资产阶级性质,反对它进行的帝国主义 战争。(2)号召布尔什维克党要经常地、 耐心地、坚持不懈地宣传、教育群众,说 明当前的战争仍然是帝国主义性质,使他 们摆脱资产阶级的影响

8、,认清工兵代表苏 维埃是革命政府的唯一可能的形式。(3)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扩大、增加布尔什维克党在苏维埃中 的比重、影响,使苏维埃完全置于布尔什 维克党的领导之下。 同时,列宁也充分地估计到资产阶级会 使用反革命暴力镇压革命,提出要武装无 产阶级,在准备用革命暴力反击反革命暴 力的基础上,提出夺取实现革命和平发展 的方针。2.列宁制定革命和平发展方针的原因、依 据(1)当时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一方面,应该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但又不能马上推翻它,因为它受到了工兵 代表苏维埃的支持。 (2)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双方暂时谁也不 能消灭对方,无产阶级需要积蓄力量。(3)无产阶级革命是

9、群众的事业,要坚 持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对其进行耐心 的工作,使其认识到布尔什维克党是工 农的代表。 (4)“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 压制人民这就是问题的实质。”这 是罕见的例外。3.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三次危机(1)四月危机 1917年5月1日(俄历4月18日),临时政府外 交部长米留可夫向协约国发出照会,称“将充分 遵守对我协约各国所承担的义务” ,“把世界战争 进行到彻底胜利”,激起民愤,掀起了反对临时 政府的示威浪潮。首都约10万群众走上接头,高 呼“打到米留可夫!”、“打倒古契柯夫!”、“公布 密约!”、“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等口号。士兵拒绝向示威群众开枪,反映出 群众对临时政府

10、的信任发生了动摇。临 时政府处于危机,撤消米留可夫、古契 柯夫的职务。5月18日,组成了第一届 临时联合政府,陆海军部长:克伦斯基 ,邮电部长:策列铁里,劳动部长:斯 柯别列夫,农业部长:切尔诺夫。(2)六月危机1917年7月1日(俄历6月18),彼得 格勒近50万群众掀起声势浩大的示威游 行,高呼口号:“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打倒10个资本家部长!”、“要面包 、要和平、要自由!”7月1日,临时政 府在西南战线发动进攻,遭到惨败,伤 亡6万多人,人民更加激愤,引起了第 三次政府危机。(3)七月危机7月16日(俄历7月3日)彼得格勒军 区第一机枪团率先决议,准备武装起义 ,工人也准备行动,

11、但布尔什维克认为 起义时机不成熟。7月17日,首都举行 了50万人的示威游行,强烈要求全部政 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从前线调回军队 镇压示威群众,打死56人,打伤650人 。强行解除工人武装,捣毁真理报 ,下令逮捕列宁。在第三次政府危机中人民付出了血 的代价,但联合政府也随之垮台。8月6 日,组成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新的资产 阶级联合政府。苏维埃将全部政权交给 了反革命的临时政府,使自己完全成为 它的附属物。三次危机充分表明了俄国革命的和 平发展机会已经丧失掉了,宣告了两个 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从此,革命运动 进入到积极准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 新阶段。布尔什维克党需要制定新的政 策来对付国内日益

12、紧张的局势。4.布尔什维克党武装起义方针的确定七月事变后国内的政治形势急剧恶 化,布尔什维克党为了研究和制定在革 命新阶段的方针和策略,于1917年8月8 日16日在彼得格勒召开了党的第六次 代表大会。大会讨论了新的形势与任务 ,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决定暂时收 回“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改用“ 彻底消灭反革命资产阶级专政”的口号 。为了加强布尔什维克党的力量,大 会接受了托洛茨基为首的“区联派”,约 4000人入党。大会还选出了由列宁、布哈林、捷 尔任斯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斯 维尔德洛夫、斯大林、李可夫、诺根、 托洛茨基等21人组成的中央委员会。5.科尔尼洛夫叛乱8月25日,俄军最

13、高总司令科尔尼洛 夫发动了反革命武装叛乱,想推翻克伦 斯基政府,建立军事独裁政权。从前线 调动部队、克雷莫夫第三骑兵团、高加 索山民组成的“野蛮师”,向彼得格勒进 军。克伦斯基惊慌失措。布尔什维克党 审慎地采取了革命民主统一战线的策略 ,与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中的一些进 步人士结成反叛乱联盟。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 勒的工人、士兵和各阶层群众迅速行动 起来。挖战壕、筑街垒,铁路工人拆毁 铁轨、卸掉机车,阻止叛军前进。布尔 什维克党派出大批宣传鼓动员,深入叛 军内部,揭露叛军真相,启发其阶级觉 悟。士兵们停止向彼得格勒前进,调转 枪口。科尔尼洛夫被逮捕,叛乱失败。科尔尼洛夫叛乱被粉碎,大

14、大地提 高了布尔什维克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布 尔什维克党通过组织、发动群众在首都 苏维埃中站住了脚,孟什维克和社会革 命党组成的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团辞职 ,9月25日,托洛茨基当选为彼得格勒 苏维埃主席,同时,许多地方的苏维埃 都转到布尔什维克党方面。这时,布尔 什维克党又重新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 维埃”的口号。列宁在1917年9月中旬写了论妥 协和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等文章 ,重提革命和平发展方针。但孟什维克 和社会革命党的领袖们拒绝了布尔什维 克党关于相互妥协的建议,支持克伦斯 基政府。武装起义势在必行。第三节 十月革命的胜利1.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列宁在9月25日27日从芬兰写给布 尔什维克党

15、中央两封重要信件:布尔 什维克党应当夺取政权、马克思主 义与起义,指示:多数人民是拥护我 们的,现在党的任务就是把举行武装起 义,夺取政权和推翻政府的问题提上日 程。10月中旬列宁在告工人、农民、 士兵书中,又明确提出“打倒克伦斯 基政府!”、“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 口号。这时,“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 号已不是革命和平发展方针,而是武装 起义的口号。为了直接领导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 ,列宁秘密回到了彼得格勒。临时政府得知起义的消息后,立即采 取紧急措施,从前线火速调回部队,加 强对冬宫等据点的防卫,布置机枪、大 炮和装甲车。布尔什维克党起义的准备工作也在 加紧进行,11月6日(俄历10月2

16、4日) ,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在斯莫尔尼宫开会 ,对起义进行最后的周密布置。2.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了 ,上午,工人、士兵夺取了几座桥梁。 下午,占领了中央电报局和电报通讯社 。晚上,起义达到高潮。第二天清晨, 除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外,几乎整个首 都均在起义者手中。克伦斯基乘坐美国大使馆的汽车, 逃出彼得格勒。11月7日(俄历11月25日)上午10 点,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发表了列 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宣告:“ 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转到彼 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机关。”下午6点,起义队伍完成对冬宫的 包围。二千多名士官生保卫着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的部长,拒绝投降。晚9点45分,在冬宫后面的“阿芙乐 尔”巡洋舰一声炮响,开始了对冬宫的 总攻击。经过几个小时的枪战,终于攻 下了冬宫,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取得了 成功。11月20日,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被 工人、士兵占领,到1918年初,各地相 继建立起苏维埃政权,列宁称之为苏维 埃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