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我们的中华文化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66365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我们的中华文化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中政治我们的中华文化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中政治我们的中华文化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中政治我们的中华文化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中政治我们的中华文化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我们的中华文化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我们的中华文化人教版必修3(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 考 考 点考 查 重 点命 题 焦 点 1.中华文化源远流 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 容性; 3中国各民族对 中华文化的贡献。一、命题内容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及包容性; 2中国各民族对中华 文化的贡献。 二、命题形式 以选择题为主1.关注上海世博会、广州 亚运会所展现的中华文化 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2关注海峡两岸的文化 、经济等交流活动,理解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 贡献。(对应学生用书P129)一、中华华文化源远远流长长、博大精深1中华华文化源远远流长长的见证见证(1)汉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载体。文字的发发明,使人类类文明得以传传承,标标志着人类进类进 入文明

2、时时代。汉汉字为书为书 写中华华文化,传传承中华华文明,发挥发挥 了巨大的作用。汉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为中华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华文明的重要标标志。(2)史书书典籍。史书书典籍是中华华文化一脉相传传的重要见证见证 。我国史书书典籍的特点:我国历历史上编编撰的史书书,其规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为世界所罕有。2中华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现(1)独树树一帜帜、独领风骚领风骚 (独特性)独树树一帜帜的文学艺术艺术 :特点:历历史辉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绚丽 、风风格鲜鲜明而独特。地位:展现现了中华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艺术宝库库中占有重要位置。独领风骚领风骚 的科学技术术:

3、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术长 期处处于世界的前列,对对整个人类类文明的发发展作出了巨大贡贡献。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术注重实际实际 运用,具有实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区域文化(区域性)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员辽阔 ,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别,经济经济 社会发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带有明显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文化之间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鉴、相互吸收,既渐趋渐趋 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中华华之瑰宝,民族之骄骄傲的民族文化(民族性):在中华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纷呈,

4、都为为中华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贡献。问题探究1:中华华文化一直是辉辉煌的,这这种观观点对吗对吗 ?提示:中华华文化并非一直都是辉辉煌的。在古代社会,中华华文化曾长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对人类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贡献,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统治的日渐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业文明的巨大冲击击,中华华文化也经历经历 了衰微的过过程。在近代中国,实实践已经证经证 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领导和马马克思主义义的指引下,才能创创造中华华文化新的辉辉煌,实现实现 中华华民族的伟伟大复兴兴。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的包容性。2文化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5、。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3文化包容性的作用: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问题探究2:包容性会使民族文化的个性逐渐丧渐丧 失吗吗?提示:包容性包括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并不是“全盘盘外化”,而是借鉴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积极成分,这这不仅仅不会使民族文化丧丧失个性,还还会促进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世界文化的发发展。三、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

6、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问题探究3:从哲学上来说说,中华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是怎样样的?提示:从辩证辩证 法的角度看,中华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对应学生用书P130)要点一 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源远远流长长(从发发展历历程看)(1)源远远流长长的表现现:古老的中华华文化在世界东东方走过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辉煌历历程,始终显终显 示出顽顽

7、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穷的魅力,虽历经虽历经沧沧桑却始终终不曾中断。(2)源远远流长长的历历史见证见证 :汉汉字和史书书典籍。2博大精深(从内涵上看)独特性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我国的文学艺术在 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对人类文 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区域性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 同,各地区的文化常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而不同区域的文化, 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 各自的特色民族性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 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 文化宝库中的

8、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都为中华文化的繁 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3.源远远流长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区 别侧重 点不 同侧重纵向的时间层面,强 调的是绵延不断侧重横向的内容层面,强调 的是丰富多彩体现 不同通过汉字和史学典籍得到 证明通过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得 到证明联系因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所以才有时间发展自己、丰富 自己,才有可能博大精深;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所 以才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才有可能源远流长在解题过题过 程中,区分中华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有如下方法: 根据材料中表示延续续性和时间时间 久远远的词语词语 ,如“历历史悠久”“一脉相承”“几千年”“古老”等可以判断该该材

9、料体现现的是中华华文化源远远流长长的特征。中华华文化博大精深,具体表现现在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三个方面。材料中如果出现现“精彩”“独到”等强调调中华华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样的词语时词语时 ,多体现现的是中华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但这这种区分是相对对的,很多时时候材料会同时时体现现中华华文化的源远远流长长和博大精深。例1 (2011广东文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 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A B C D解析

10、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特征,符合题意;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力量,符合题意;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A。答案 A点拨 该题该题 考查查学生对对中华华文化的认识认识 。关键键把握材料中的转转折术语术语 。本题题易错选错选 D。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材料的重点。(2011泉州质检)国画,又称“中国画”。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是指大自然,“心源”是指内心的感悟),“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 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上述材料说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内涵丰富中华文化博采众长A B C D解析 本题以国画为背景,考查考生对中华文化

11、特点的理解。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这体现了中 华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风格独特,故符合题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故与题意无关;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选B。答案 B点拨 本题题造成错选错选 的主要原因在于不能正确区分中华华文化两个基本特征。要点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含义: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1)“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如历史上中国对所有的外来宗教都一视同仁,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都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自由传播,在中国的许多著名寺庙中,甚至把儒、释、道三种

12、思想的外在象征供奉于一殿、一庭、一山之中,是中华民族文化包容性的一个很好注释。 (2)“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即在与外来文化接触时,既包涵兼容,又始终保留自身的体系和特点。2表现现: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虽虽各有所尊,但又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存而不相悖”,正是这这种包容精神,使得中华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在中华华文化的发发展过过程中,这这种融合力使中华华民族在汉汉族文化的基础础上善于吸收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华华文化。3意义义:中华华文化之所以源远远流长长、博大精深,除了它不断创创新、有着顽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创创造力之外,还还在于它所特

13、有的包容性。这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对自身文化的认认同和对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判断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二是兼收并蓄,能够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在判断材料是否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时候,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不能只侧重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例2 (2011原创题创题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将中华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结合,向世界奉献了一篇奥运史上最华华美的乐乐章。这这充分说说明( )文化创创新需要博采众长长 中华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外来文化是

14、中华华文化创创新的基础础中华华文化正在成为为世界文化A B C D解析 本题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为载体,考查文化创新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这两个知识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在于它吸收、借鉴 了不同的优秀文化成果,这体现了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正确;开幕式将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正确;文化创新的基础是社会实践,说法错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需要走向世界,但不能因此 就说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说法错误。答案 A点拨 本题题易错选错选 D,其原因在于未认识认识 到、说说法错误错误 。(2011合肥质检)通观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

15、式,无论是水、船、帆、木棉花等具体的物象,还是歌、乐、舞等艺术表现形式,无不渗透着岭南文化的元素,体现着岭南文化“开放进取、兼容并收”的精神 内涵。这说明( )A岭南文化独立于中华文化之外,具有独特性B广州亚运会是展示岭南文化特色的最好形式C岭南文化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D岭南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与其他民族文化不同解析 A错,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不独立于中华文化之外。B说法太绝对,广州亚运会是展示岭南文化特色的形式之一,但并非最好。D错,我国各民族文化都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并非完全不同。C说法正确,答案选C。答案 C点拨 易错选错选 B。其原因是未认识认识 到B本身说说法

16、不恰当。(对应学生用书P131)易错点:不能准确把握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理论分析:中华华文化是中华华各民族共同创创造的,但中华华文化并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简单 相加。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进,共同熔铸铸了灿烂灿烂 的中华华文化。中华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典例 (2010江苏单科)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 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