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进入决策与经济效应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65430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87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国进入决策与经济效应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跨国进入决策与经济效应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跨国进入决策与经济效应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跨国进入决策与经济效应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跨国进入决策与经济效应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国进入决策与经济效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国进入决策与经济效应(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三章 跨国进入决策与经济效应第一节 跨国公司进入外国市场的方式o一、出口n(一)间接出口o如专业贸易公司、搭便车出口(利用其他企业的海外渠道)、 外国企业驻本国机构等n间接出口的优点是可以以较少的投资、较低的风险,有效地增加 企业的产出,而不利的因素是企业需付出佣金,较难掌握市场,容 易被中间商控制和垄断。 n中国最早的出口方式n(二)直接出口o直接出口有以下几种形式: n1企业驻外办事处(负责销售及提供服务,规模不算大,可 能发展为销售子公司)n2国内出口部(国内销售部的分支,专业化分工,可发展为国 外销售子公司)n3建立国外销售子公司(法律税收独立,多样化产品,规模 大)这三者之间有何

2、区别?n4直接卖给最终用户 (适用大型设备专有技术,单一产品价 值高)o直接出口优势n企业有较强的市场控制能力及主动权如更接近市场、掌握信息、减少中间环节、反应迅 速,及提高产品知名度o不足:n投资多,有风险o案例n(1)一家大型机械设备生产公司,生产不同系列、不同规格的产 品,打算出口到不同国家,请问可采用何种出口方式?n(2)一家生产电器的公司想增加其产品在国外的知名度,应该采 用何种出口方式?n(3)日本一些商社到中国开发农产品,租用中国土地,使用日本 技术,生产日本市场专用的蔬菜、水果等。这是什么方式?o二、对外直接投资n(一)国际独资企业o1、优势n自主经营决策n减少技术扩散可能n避

3、免合资摩擦(特别是文化差异大的国家)o2、不利n投资多、风险大,经营可能受限制(经营方向及股权等)o3、形式n分公司及子公司等n(二)国际合资企业o1、优势n对跨国企业而言投资少(或是现金投入少,或是技术知识产权替代现金投 资)少歧视与限制,易获得支持与优惠风险较低n对东道国而言补充资金不足引进技术、管理经验及增加就业等o2、不足n易发生摩擦、跨国企业易发生技术外泄及难以控制市场o三、非股权经营n不参与股份,而是通过提供技术管理等服务参与海外 经营获取报酬n好处较多:o投资少,风险低o有一定程度的控制n形式:o1、许可证贸易:授权使用某种工业产权或技术n虽然风险小,成本低,但可能增加竞争对手,

4、无法控制市场。n举例(CC)?o2、合同安排:承包工程、经营管理方式参与经营。举例?o3、技术咨询:提供技术解决等服务o4、特许经营:将商标、专利、配方、经营管理模式等无形 资产以特许经营合同形式授予对方获取报酬n如餐饮、零售、美容等,如美国的麦当劳快餐店在世界各地几乎 都有它的被授人,他们所提供的服务同美国一样,所生产和销售 的汉堡包的味道也完全一样。 o5、BOT:建设-运作-转让(核电站、高速公路等)n案例:o(1)一家海外公司为高技术企业,生产高精密机床,技 术十分先进,想到中国展开经营,此技术价值难以评估 ,请问采用何种形式对这家公司比较有利?o(2)非洲某国人口较多,经济在非洲中上

5、,政局不稳定 ,肯德基如果进入的话,可采取什么形式?第二节 跨国进入方式决策o一、影响跨国进入方式决策的因素n(一)跨国企业内在因素的影响o1、技术水平n水平越高,越倾向于独资(为什么?)o2、产品周期n产品越不成熟,越倾向控制程度高的进入方式(为什么?)o3、产品在母公司战略中所占地位n越是重要,则采用控制强的进入方式(为什么?)o4、品牌与广告开支n知名度越高,选择控制性强的方式的可能性越高(为什么?)n对哪些行业这点特别重要?n5、对外直接投资的固定成本o指在国外的生产、销售及管理所需投资及开支n固定成本越大,越倾向于许可证等方式进入n国外已有子公司且新投资与其相关,此时倾向于全资子 公

6、司,反之不采用此方式或其比例较低n6、企业的国际经营经验o经验越强,越倾向于控制性强的进入方式n(二)外部环境因素对进入方式选择的影响o1、母国与东道国社会文化的差异n差异越小,则控制程度越低。反之,差异越大,越可能采取控 制程度低如合营许可证方式进入n如美国投资的国别方式选择案例o2、东道国管制n管制越强,成本越高,跨国企业越倾向于出口或许可证方式o3、跨国公司和东道国谈判地位的演变n跨国公司相互竞争程度越高,则对股权控制程度越低o二、跨国进入的定量方法n成本模型:比较出口、非股权安排(许可证协议)及直 接投资三种方式的成本,再选择经营方式o表示母国生产成本,表示出口费用n则表示母国生产并出

7、口的成本o表示在东道国的设厂成本,表示在东道国环境成本n则表示在东道国设厂的成本o表示无形资产转让后产生的优势下降及可能泄密的成本n 表示契约式进入(许可证协议)的成本(含机会成本)o然后在这三者中进行比较,何种成本最低,则选择何种经 营方式o三、跨国进入方式与控制n跨国进入方式与控制程度高低有关o高控制:独资或多数股权o中控制:均衡股权o低控制:控制权分散n决定控制程度大小考虑的因素o专用资产:如专用设备、工艺及特殊知识等o外部不确定性:不确定越高,越不可能采用高控制方式进入n如外商进入中国o搭便车问题:品牌知名度越高、无形资产价值越大的企业,越 可能采取控制程度高方式进入第三节 跨国进入的

8、经济效应o一、跨国进入的经济效应n(一)对东道国资本存量的影响o1、短期将增加东道国资本存量o2、长期有可能通过利润汇回方式减少投资增长后劲,可 能削弱资本积累能力o但从中国的实践来看,无疑大大增加了资本流入n(二)对母国资本存量的影响o短期而言影响负面o长期而言随着利润大量汇回,对母国资本积累有利o二、跨国进入的就业效应n(一)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就业效应o表现为“替代效应”与刺激效应“双重影响n替代效应:由于海外投资,导致母国同类工作机会的丧失,包括 国外同类生产及海外返销两类。n刺激效应:海外投资导致的国内就业机会增加。例如出口设备等 资本货物、零配件出口、提供咨询服务等。n就业效

9、应取决于这两类效应的对比n一般而言制造业由于是劳动密集型,替代效应大于刺激效应n服务业由于不会产生产品替代,因而这类投资有利于增加母国就 业量n(二)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就业效应o也可能产生两方面的影响o一方面,外来直接投资增加东道国就业机会n直接创办企业、关联就业n就业增加在发展中国家明显,在发达国家不明显o另一方面,外来直接投资提高东道国就业质量n通过更好的工资待遇、工作条件和福利及培训提高就业质量o但也可能产生就业的挤出效应n即由于跨国企业竞争优势过大,压制当地企业成长空间,降低 国内总投资水平,减少就业机会n以中国的实践来说,正面影响较大o三、跨国进入的竞争效应n(一)跨国公

10、司的进入加剧了国际竞争o跨国公司以其强大的资本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组织 协调能力大大增加了竞争的难度n(二)巨型跨国公司的形成可能产生国际垄断o跨国公司以其无以伦比的实力提高竞争力,不断扩充 规模,进而可能产生垄断。o垄断对发展中国家可能产生某种负面效应:n如民族工业受制、资源掠夺性开采及污染转移等(见案例)n(三)要密切关注跨国公司垄断市场的恶意并购行为n如中国的饮料、超市、化妆品等几乎全行业并购(见案例)o案例:巴西纺织业的衰败n巴西纺织业的案例研究发现,一个跨国公司在 当地建立了分支机构并带来了新产品“人造 纤维”,使得本地企业生产的棉织物无人问津, 最终导致了大批的本地企业破产。o案例

11、: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蚕食o据国家工商总局调查,美国微软占有中国电脑操作系统 市场的95%,瑞典利乐公司占有中国软包装产品市场的 95%,美国柯达占有中国感光材市场至少50%的份额 ,法国来其林占有中国子午线轮胎市场的70%,米其林 以及旗下品牌在各自细分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富士公 司对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5%,此外,在手机行业、 电脑行业、网络设备行业、计算机处理器等行业,跨国 公均在中国市场占有绝对垄断地位。在我国轻工、化工 、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跨国公司子公的产品已占 据我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o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或并购中国企业的方式抢夺中国 市场,对许多行业实现了垄断或者处

12、于垄断的临界点。 其直接的结果不仅是获得了巨额垄断利润,而且使中国 企业的民族品牌难以生存和壮大。中国的企业与跨国公 司相比,普遍缺乏强大的国际竞争力。o四、跨国进入的技术扩散效应分析n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经营过程中,其技术将以不同方式 扩散出去(哪些方式?)n(一)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技术扩散效应的渠道o国际直接投资:其中并购效应更明显o国际承包(培育当地技术人员和工人等,中国高铁,核电 等)o国际战略联盟:美日航空业联盟o研发国际化(微软中国总裁跳档到中国民企)n(二)技术扩散效应产生的途径o1、产业内扩散(通过三种效应)n演示效应(东道国企业模仿和学习,见案例)n竞争效应(液晶等离子技术)n

13、培训效应(技术人才工人的培训)o2、产业间的扩散n主要通过前向和后向联系产生影响n如提供技术支持培训,提供组织管理的帮助等(见案例)n案例:肯尼亚肥皂业o一项研究发现,由于进入肯尼亚的国际肥皂制造企业将机器制造 的肥皂引入了市场,本地企业原有的手工制造的肥皂失去了销路 ,本地肥皂制造厂商也不得不去引进相应的肥皂制造技术,从而 提高了生产效率。n案例二:印度卡车业o美国学者Lall 1980年选取了两家印度的大型卡车制造商AL(外 资占主要股份)和TELCO(合资企业),考察了两家企业以及他 们的36家供应商在建立、信息技术、财务、原材料采购以及管理 和分销渠道等方面的情况。根据这份案例研究,L

14、all总结了可能 导致“上游”溢出外溢效应的互补行为,他认为跨国公司可能通过 下述方式提高当地供应商的生产效率:第一,帮助有潜力的供应 商建设生产设施;第二,为提高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提 供技术协助或相关信息。n(三)跨国公司技术扩散效应的收益和成本o1、跨国公司的收益和成本n收益:(1)通过并购、国际战盟联盟和研发国际化获得 高水平技术资源(技术专利及决窍等)(2)获得优秀的人力资源(如美国购买瑞士公司 获取人才)n成本技术转移过程中发生的溢出效应o2、东道国的收益与成本n收益(1)跨国企业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导致东道国技术水平提高(2)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对东道国更有意义n代价(1)人

15、才流失(中国一流人才,二流人才)(2)可能产生对跨国公司技术的依赖(如中国东风日产汽车 公司的例子)(3)跨国公司技术优势可能产生在东道国的市场控制地位, 东道国传统产品企业可能退出市场,从而压制民族企业(中国 :相机)中国的情况如何(案例:市场换来了技术吗)?o案例o1984年底,中国外贸部门拟议进口日本五十铃公司4万辆 轻型卡车。时任中汽公司董事长的饶斌打报告给中央,要 求在进口汽车的同时,作为附加条件,无偿引进五十铃的 动态技术。此后,广州标致、北京吉普、上海桑塔纳相继 成为“以市场换技术”的载体。但纵观近30年来中国汽车工 业的发展历程,“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执行得并不成功, 给了市场

16、,但技术基本上没换来。从技术掌握程度来看,“ 中国轿车业已经沦为了跨国公司的附庸”,这种看法基本上 形成了国内的共识。在其他很多行业,“以市场换技术”的 策略也被认为基本是失败的。o但是,中国汽车行业所经历的问题不在于“以市场换技术”策 略本身有问题,而恰恰是因为没有彻底、坚决地执行既定的 策略。包括一汽、二汽和上汽等在内的几大汽车龙头企业在 合资发展的过程中,被短期的市场占有率和高额利润所吸引 ,缺乏长期的技术模仿、创新动力,并不能证明“以市场换 技术”策略有问题。事实上,奇瑞、吉利等蓬勃发展的汽车 民企正是依靠长期积累的人力、技术资源,这与“以市场换 技术”是分不开的。中国高铁近年来的发展,恰恰是“以市场 换技术”策略成功的明证。o在中国面临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大力引进 技术是不可跨越的历史要求,而中国的筹码是让外资无法割 舍的市场需求,“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并未过时,相反却应 该更广泛、更坚决、更深入地执行。 o五、跨国进入的产业转移效应n1、对输出国的双重影响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