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2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57728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604.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2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岳麓版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2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岳麓版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2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岳麓版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2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岳麓版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2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岳麓版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2(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5 5课课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与民族融合与民族融合 课标要求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 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 的历史作用。朝代发展线索朝代发展线索东东 汉汉吴吴魏魏蜀蜀西西 晋晋十十 六六 国国东东 晋晋北北 魏魏东东 魏魏西西 魏魏北北 齐齐北北 周周宋宋齐齐梁梁陈陈隋隋嘎仙洞的发现嘎仙洞的发现上。嘎仙洞位于大兴安岭北段顶颠之东麓,是一 天然石洞,洞内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可容纳 数千人,是鲜卑族拓跋部的发祥地。北魏太武帝 拓跋焘曾派人来此祭祖,现在祝文仍镌刻于石壁嘎 仙洞 遗址鲜卑拓跋部的南迁鲜卑拓跋部的南迁嘎仙洞遗址嘎仙洞遗址汉魏以 来,鲜卑

2、拓 拔部逐渐南 迁,过着游 牧生活。公 元315年鲜 卑拓拔部建 立代国,后 为前秦苻坚 所灭。北魏统一北方北魏统一北方淝水之战后, 前秦瓦解。386 年,拓拔部的首 领拓拔珪乘机复 国,改国号魏, 后来定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 历史上称为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 了北方,结束了 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北魏疆域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1、为了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2、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3、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4、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均田制的实行及内容均田制的实行及内容露田男:40亩 女:20亩桑田 男:20亩麻田 男10亩 女5亩禁禁限国家所有农民所有二、内容前提:政府掌握大

3、批无主荒地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 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作用: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 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发徭和征发赋税 ,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对后代影响深远,为中 国社会鼎盛时期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1、均田制: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 化农民宗主北魏政府邻长里长党长 农民北魏政府州郡2、三长制背景:宗主督护制内容:影响:使许多农户成为了国家直接掌握的 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的 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 央集权的加强。“如干之使手,干之总条”3、整顿吏治背景:官吏的贪污不仅影响北魏的财政 收入,

4、同时也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 之间的矛盾。措施:制定俸禄制度 官吏任期按照政 绩的好坏了决定影响:吏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加上赋 税负担减轻,使农民可以安心的从事生 产,北方的农业生产地道了迅速恢复和 发展。490年孝文帝亲自主持变法,第一件事从 平城平城的劣势:1、气候恶劣,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2、地处偏僻,使北魏政府很难有效控制中 原地区。3、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威胁。4、为了接受汉族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 制。洛阳的优势:1、地处农业发达的中原地区。2、交通便利,曾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 中心地区。3、南迁还可以为实现南北统一愿望提供 可能。影响:迁都保证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 民族

5、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了进一 步发展。移风易俗穿汉服:孝文帝下令,无论何人一 律禁穿胡服,改穿汉服。姓汉姓 :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姓为汉 姓,并亲自主持“ 定姓族 ”的工作。既肯定 了汉族士族的法律地位,又为鲜卑贵族 确认了氏族的身份。与汉族通婚:孝文帝通过联姻,把鲜 卑贵族和汉族上层的利益与命运连在一 起,借以巩固北魏的统治。说汉话:禁止说鲜卑语,30岁以上 暂缓。改革旧礼制:汉服俑汉服俑北朝动物纹锦 北魏商业、手工业北魏商业、手工业 和文化发展的再现和文化发展的再现北魏太和年中(486499),鲜卑统治集团为了加速北魏 政权的封建化过程,加强镇压中原人民,实行了汉化政策 。反映到石窟艺术上

6、,以云冈、龙门为中心,无论何种形 象,都采取了汉族形式的衣饰。由北魏首都平城、洛阳向 外发展,西至秦陇、河西各石窟,南至巴蜀,东北至营州 (义县万佛堂),东南至青、徐(云门山与驼山)都受到 了影响。这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一大变化。根据 这样的发展道路,全国最大的石窟群,如莫高窟、麦积崖 、炳灵寺、寺沟等石窟北朝中期后的造像,完全可以说受 到云冈、龙门造像的影响。北朝末期,四川广元千佛崖第 七十二窟的佛、菩萨等造像,与甘肃天水麦积崖中晚期的 造像风格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可以说,四川地区早期的石 窟造像是受到麦积崖、炳灵寺石窟造像影响的。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品, 它是第20窟的主佛,为释

7、迦坐像, 高13.7米,石质坚硬,保存完好 云冈石窟十五窟北壁雕像 云冈石窟现存大小石窟252个 ,石造像51000余尊,石雕面 积18000多平方米。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北方民 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但也有人认为孝文帝的迁都和全盘汉化政策 是导致鲜卑族消失和北魏衰亡的重要原因之 一,是政治决策上的重大失误,请大家评价 孝文帝的改革。 评价:1、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2、加强了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改革的特点:1、是一次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 的措施最全面,影响最深远的封建化改 革。2、孝文帝改革措施具有创新性、开创性 。成功的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8、变法成功的根源 。2、内容全面措施得当。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 ,信心坚定。4、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 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 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 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 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 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 发生。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 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 过程。 2、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 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 融合就是

9、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 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 杂居、兼并战争。 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 迫的斗争中。 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 生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 政策、 “和亲”、“册封” 。 友好交往 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 权的少数民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 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 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 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汉族文化处于 领先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 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 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 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 中原地区的统治“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 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