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专题5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8255682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PPT 页数:123 大小:300.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心理学专题5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专题5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专题5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专题5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专题5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心理学专题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心理学专题5(1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五德育与心理健康 学会育德:大学生品德的培养 复习思考题 1. 品德和道德 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一、德育概论 (一)品德概述 1.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属于个体意识的范畴。 (2)品德与道德反映的内容不同 道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 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的具体体现,是社 会道德要求的部分反映。 道德比品德反映的内容要广阔得多,概括得多。 (3)品德与道德形成与发展的条件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 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有明显的社 会历史性。

2、 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需要。 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受社会制约,而且受个体的心 理制约。 2.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品德是社会道德的个体化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 离开了社会道德,品德也就无从谈起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 反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品德是道德的基础复习思考题 2. 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 及其相互关系怎样? 3.品德的心理结构 (1)品德的心理成分 “知情意行”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复习思考题 案例分析: 请以“范跑跑”事件为例, 分析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2)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 道德

3、认识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产 生的依据。 道德情感激发又会促进道德认识水平提高。 道德意志只有支配道德行为的实现才具有意义 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 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 道德行为是品德一个循环中的终末环节,也是 更高循环中的依据和基础。 品德形成是这些心理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 过程。 (二)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依据精神分析 学派的投射原理, 采 用对偶故事研究儿童 的道德认知发展。对偶故事举例 A. 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正在他的房间里玩,妈妈叫他去吃 饭。 他走进餐厅时,门后面有一把椅子,椅有一个盘子 ,盘子上有 15 个杯子。约翰不知道门后有这些东西。他

4、推门时碰倒了盘子,打碎了 15 个子。 B. 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 一天,在妈妈出去的时候, 他想偷吃放在饭橱里的果酱。 他爬到椅子上去果酱,但 是够不着。他使劲够,结果碰掉了 1 个杯子,打碎了。 皮亚杰对每一个对偶故事都提出了两个问题: 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这两个孩子中, 哪一更坏一些, 更应该受到惩罚?为 什么? 结果发现, 处在他律期的儿童一般认为 B 中的儿童过失 更大, 更该受到惩罚,因为他泼出了更多的墨水(或打 碎了更多的杯子),而不考虑两个小孩的动机。 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 规律: 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1)在 10 岁之前, 儿童对道德

5、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 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2)在 10 岁之后, 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则多半依据自己的 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皮亚杰把这一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 岁) 例如,一位母亲问他的儿子:“什么是好孩子 ?”儿子回答说:“好孩子听妈妈的话。”话 音刚落,儿子要吃糖。母亲不同意,但儿童坚 持要吃。妈妈说:“你怎么不听妈妈的话? 你 不是好孩子吗?” 儿童还是坚持要吃。这说明,儿童不是不知道 规则, 但规则对他们还没有约束力。 (2)权威阶段(67、 8 岁) 又称为他律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 顺从的愿望。他们认为,服从、

6、听话就是好孩 子,否则就是坏孩子。 (3)可逆性阶段(810 岁) 又称为自律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 的,而是把它看作是同伴之间的共同约定,是 可以改变的。 (4)公正阶段(1012 岁) 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皮亚杰认为,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的顺序是 固定不变的,这些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 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统一体。道德教育的 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三)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把皮亚杰 的研究方法改进为 道德两难故事法。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 有个名叫海因茨的人,他的妻子因患一种罕见的癌症而面 临死亡。医生认为还有一种可以救她的药,即该镇一位

7、药 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镭。药剂师以 10 倍于成本的价值 2000 元出售该药。海因茨向每一位熟人借钱,但总共才 凑得药价一半左右的钱。他告诉药剂师:妻子危在旦夕, 请他便宜一些售药或允许迟一些日子付款, 但药剂师说 :“不成!我发明了这种药,正是要用它来赚钱。 ”海 因茨走投无路,闯进该药店为妻子偷了药。 故事讲完后,要求被试回答: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 ? 海因茨倘若被捕, 法官该不该给他判刑,为什么?药 店老板对还是错,为什么? 这样的道德两难问题,具有不同道德水平的人会做出不同 的判断并给出不同的判断理由。 儿童品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 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 特征是,

8、儿童遵守道德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 的主见。在道德判断时,主要着眼于人物行为 的结果与关心自身的利害。 又分为两个阶段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避免惩罚、服从规范)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得到奖赏者就为是, 利己的事就是好的,否则不好) (2)习俗水平 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 一直到青年、成年 特征是,个人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 受并付诸实践 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个体按照人们所称“好孩 子” 的要求去做,以期获得别人的赞许。如儿童认 为,“偷”是不对的,“互助” 则是对的 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个体服从团体规范 ,尊重法律和权威。 这时,个体在判断是非时已

9、经 有了法制观念。 (3)后习俗水平 青年期 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理想的境界 也可分为两个阶段: 1.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个体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义务 感, 尊重法制。 但相信法律是人制定的,当法律不 适合社会时,就应当修正。 2.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个体有了自己的人生 哲学, 对是非善恶有独立的价值标准。对事有所为 有所不为,不受现实规范的限制。 复习思考题 3. 影响大学生品德形成 的因素有哪些? (四)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1.遗传素质 (1)通过素质影响人的智力发展, 并进而影响品德发 展(秽语症)。 (2)通过气质类型影响人格发展, 并进而影响品德发 展。 气质影响某些品德形成的快慢

10、和难易程度。 胆汁质和多血质的学生,容易培养热情主动地关心他人和集体 的品德;黏液质和抑郁质的学生,容易培养稳重踏实,谦虚礼 让的品质。 (3)通过性别影响人的品德发展。男生公正取向,女 生关怀取向;女生易移情 2.环境和教育 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家庭气氛 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期望 家长的职业类型与文化程度 学校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学校德育 校风和班风 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 方法及自身的楷模作用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风气 民族文化 3.主观因素(动机、努力等)复习思考题 6、如何培养学生 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五)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 1.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避免出现“好心干错事”“帮倒忙”的情

11、况 2.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社会意义, 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 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 让学生进行模仿 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 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通过各种有益活动使学生在有意练习中明确练习目的 与要求 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正强化:塑造学生的积极行为; 不强化:消除学生的消极行为; 惩罚:慎用,暂时抑制消极行为 不强化 撤销强化、无强化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 有效方法。如,想要玩具,哭就买放任哭,不买 不哭 消退也可以用于减少恐惧和焦虑。 如,惧怕蜘蛛: 观看蜘蛛图片真实蜘蛛(系统脱敏法) 惩罚 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

12、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 惩罚的运用必须谨慎 因为惩罚只能让学生明白什么不能做,不能 让学生知道什么能做和应该怎么做。 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 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惩罚欲有效,应符合下述条件: 惩罚要及时。 惩罚强度应与错误性质相当。 惩罚的安排不能出现任何遗漏。“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 惩罚不应逐渐增加强度,而应一开始就以最大强度出现 。 惩罚应当公平,不能因人而异。 “王子犯法,与庶民 同罪” 应选择适当的惩罚种类。爱和信任的回收 应向被惩罚者说明惩罚的原因和理由,使被惩罚者“口 服心服”。 惩罚应实行“给出路”的政策。什么是正确的。复习思考题 4. 学生不良

13、品德形成 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 (六)大学生品行不良的矫正 1. 品行不良的原因分析 客观因素 第一, 家庭的不良影响。 第二, 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第三, 学校教育不当。 学生自身的原因 首先, 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 其次, 意志薄弱 最后, 自身性格存在某些缺陷。 2. 品行不良的矫正 品行不良的转化过程:醒悟、转变、自新 品行不良的矫正途径 第一,形成正确的是非认知,增强是非感。 第二,重视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恢复与培养。 第三,消除疑惧与对立情绪。 第四,增加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力量,巩固新的行 为习惯。 第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个别差异。 第六,奖励和惩罚的运用。 第八章

14、促进健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心理健康概论 (一)心理健康概述 1.含义 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良好状态 , 是个人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 心理健康是相对的。 心理健康具有动态性。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大方面 1.心智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2.形成了优良的心理品质。 3.情绪稳定,适应良好,有幸福感和成就感。 八大特征 1.智力正常。 2.情绪健康。 3.意志健全。 4.人格完善。 5.自我意识正确。 6.人际关系和谐。 7.社会适应良好。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复习思考题 2. 简述影响大学生 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个人因素 (1)生理

15、因素 遗传因素: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等 躯体缺陷:导致自卑、自闭 大脑的器质性病变和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不健全:会 出现意识障碍、智力障碍和遗忘症等 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不健全:会导致病态的人格障碍 我们的烦恼不是源于我们的遭遇,而是我们的烦恼不是源于我们的遭遇,而是 源于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源于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发生事件发生事件自我观自我观 人际观人际观 世界观世界观心理行为反应心理行为反应vv“两个人从监牢的铁栅栏向外看,一个人两个人从监牢的铁栅栏向外看,一个人 看到泥土,另一个人却可看见星星。看到泥土,另一个人却可看见星星。”vv打桥牌时要把我们手中所握有的这副牌,打桥牌时要把我们手中所握有的这副牌, 不论好坏,都要把它打到淋漓尽致;不论好坏,都要把它打到淋漓尽致;人生人生 亦然,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我亦然,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我 们处理它的方法和态度,假如我们转身面们处理它的方法和态度,假如我们转身面 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