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海淀一模作文评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46862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19.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海淀一模作文评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07海淀一模作文评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07海淀一模作文评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07海淀一模作文评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07海淀一模作文评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7海淀一模作文评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7海淀一模作文评析(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7海淀一模作文评析20 0743七、写作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国语中有“ 和实生物”的说法,意思是各种不同的元素 ,相互协调、融合,最终都能得到发展,生 生不息。 古人这种认识启示我们去思考古今中外各种 相关的问题,自然万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 ,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 参照以上文字,以“和”为标题,写一篇不少 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背景: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五中全 会再次强调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 “关键阶段论”。认为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已进入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 元

2、跨越的关键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 个阶段既是发展黄金期,又是矛盾凸显 期。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所以必须提 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社会转型论”。认为和谐社 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 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 的。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 快,但同时由此带来犯罪案件 、经济纠纷、民事纠纷、信访 数量的增长速度也很快。这一 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 结构最不稳定期,使社会运行 不顺畅。 “内外依据论”。认为提出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是国内和国际两 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就国内而言,我 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与此同时 ,我国社会出现了“五个多样化”。 这些都对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

3、提 出了挑战。就国际而言,经济全球化 给我们带来的压力愈来愈大。来自国 内国际这两方面的原因,提出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 “问题依据论”。认为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主 要是我国改革发展和经济社 会领域都遇到了许多问题, 有的还相当严重,比如城乡 差距和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 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是要出 事的。 二十一世纪,是世界各国进行 自我调整、重新组合、激烈竞争并在 竞争中进行合作的世纪,也是霸权主 义相对衰落、单极世界独木难支、多 极世界相继形成的新世纪。在新的世 纪中,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的世 界潮流,将会变得更加强大。世界文 化是多样的,犹如自然万

4、物一样。那 种想把一种文化传统、一种价值观念 、一种思维方式乃至一种生活方式强 加于人的企图,是不可能实现的。 作文考察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 注与思考,但又不拘泥于政治 领域.平日里铺天盖地的宣传 已给学生的思维造成了定式, 只知道“和谐”这个名词,不 知其内涵为何.题目中没有直 接给出“和谐”一词,是要学 生关注题目下面的提示语(限 制语),依照提示语来立意构思 行文. 题目分析:第1段指导语中有 三层提示(也可视为限制) : 和实生物(1)各种不同的元素(2)相互协调、融合(3)最终都能得到发展,生 生不息提示语(限制语)内涵阐释: 所谓和: 其一是诸多性质不同或对立的要素 构成和合体,即统

5、一体;(如:一家 人,一个集体,一个社会) 其二是相互差异、对立的事物互济 互补,以达到平衡、和谐; 其三是平衡、和谐是为了形成新的 和合体,即促进新东西、新事物的 产生。 进一步阐释: 首先承认个体间存在差异不同与 特性 其次要看到由于个体的不同会带来 诸多矛盾 然后认识到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个体 间要相互协调融合 最终是各矛盾体都得到了发展,旺 盛了生命. 这段话通俗讲就是: 自然社会要和谐. 和谐是大家都能过得好! 大家是:所有人. 过得好指: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怎么能过得好?就是解决矛盾 怎么解决矛盾? 就是互相体谅关心让步协调融和一句话概括: 大家通过交流协助合作取得共同 进步发

6、展称之为“和(和谐) ”. 大家(家庭的集体的国家的世界 的;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 理解交流合作是取得发展的前提 共同进步发展是交流合作的目的 想自己发展,就打压别人;不交流不 协作,结果是损人不利己.(错误做法 ) 想共同发展,但不知交流合作是途径 .(错误的认识)学生行文的关键应是对”和 谐”过程的把握.即是写出矛 盾统一体中的各要素如何看 待自己与周遭事物的关系,如 何使自己与之协调融合.其间 关系到个体间立场的确立,关 系的调整,利益的取舍,品性 的追求,目光的远近,境界的 高低. 理解避免误会 交流产生尊重 尊重培养信任 信任催生合作 合作促进发展 理解尊重包容合作 和气和谐温

7、和和美等都可 作为对“和 ”“和谐”内涵 的阐释.但不是与“和”有关的话题 皆可. 题目中的两段提示语明确 了对于“和 ”的内涵阐释 ,应是强调统一体内部的 相互关系. 第2段指导语中提示了选材 的不同领域: 自然万物之间 人与自然之间 人与人之间 文化与文化之间内涵的相关引申拓展: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和而不同”,所谓同: 其一、没有异议或不同意见的同声附和 ; 其二,完全相同事物的相济相加,不产 生新事物、新东西; 其三,简单的专一、同一,而无比较。 相同了就没有发展了,就趋向于死亡.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何晏论语集解里的解释是:君子心和 ,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

8、嗜好 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这样说明:和而 不同就是自己要有中心的思想,能够调和 左右矛盾的意见,而自己的中心思想还是 独立而不移。小人就不一样了,容易受别 人的影响,别人纵然影响了他,然而人各 有志,到了利害关头,意见相左,相处就 不会融洽,自然而然变成同而不和了。 大智者共事,常常能够求大同,存小 异。也就是说,在原则性的问题上, 大家各自摆明自己的观点,经过讨论 或争论之后,总能够达成一致,较少 固执己见。他们很会取人长,补己短 。这样的人进步是很快的,也容易与 人相处。 庸者聚合,在感情和义气上会很快的 溶和,以求大家和和气气。在这样的 群体中,伤和气是大忌,会

9、离心离德 ,会因小事难脱大祸,这样的群体是 短命的。 做君子是要有胸怀,又要有坚持原则 精神的。 自然万物之间 人与自然之间 人与人之间 文化与文化之间一.自然万物之间(相反相成) 矛盾的对立统一促进自然的和谐发展. 美国有一自然保护区,里面有鹿群也有狼群, 鹿为了躲避狼的追捕,而善于奔跑,狼为了以 鹿为食,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捕食技巧,从而鹿 壮狼强。 人们因不忍温顺的小鹿被凶残的狼所食,于是 把狼全部打死。 在此后的十年里,鹿的数量猛增,但因没有了 狼群的追捕而严重弱化,同时食物也不够吃了 ,体质的弱化加之食物的不足,导致鹿群大量 生病死亡。无奈之下,保护区的人们不得不再 次请回狼“医生”!二

10、.人与自然之间: “天人之和”的环保意识 今天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平衡的破坏和自然环 境的恶化,大都是由于不当的人为因素造成的。 罗马俱乐部的主席奥尔利欧佩奇先生早在20世 纪80年代初,就曾向人们惊呼:“失去了平衡就 意味着大难临头”,“无知、狂妄、浅薄、愚蠢 ,都将招致大难临头。”这里所说的“无知”, 首先就是对自然界和谐发展规律的无知。 道家提倡“返朴归真”。要求逐步地去掉那些违 反自然、违反规律的人为因素,就是使自己违反 自然的思想和行为一天比一天减少,一直到顺应 自然境界。三.人与人之间: 1.家和万事兴的齐家之道 (家庭伦理) 中国文化,格外重视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的 重要性。齐家之

11、道,讲究的是家庭关系的和 谐。夫妻之道,讲究的是“妻子好合,如鼓 瑟琴”.伦理之道,讲究的是父子之和、兄弟 之和。墨子兼爱中曰:“君臣不惠忠 ,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天下之害也 。”否则,就会内患丛生、祸起萧墙。 学生可写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如父母等 长辈之间的关系,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等。 以记叙为主的文体有发挥的空间。 2.以和为贵的交际之道 (邻里社 会)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之道,讲 究的是“和为贵”。 邻里之道 ,讲究的是“和睦相处”。 远亲不如近邻 “养狗”政策的风波 扰民礼让等3.和气生财的经营之道 (经济 领域) 商业或企业的经营,在法律上是以盈利 为最终目的,然而,在指导思想

12、上则以追 求买卖双方相应之和为最高境界。诚心正 意、严守信用、态度谦和,才能做成生意 ;信用可以赢得人心,人心就是市场。即 便是生意不成,还有人情在(即买卖不成 仁义在)。若贪心不足、不讲信用、言语 失和,就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儒家文 化讲究“君子生财取之有道”,而反对用 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不义之财。结合当今的社会经济领域道德的 丧失来谈.4.政通人和的为政之道 为政之道,崇尚的是“政通人和 ”、“内和而外安”。故宫的“太和 殿”、“中和殿”、“保和殿”,将 “皇极门”改为“太和门”,象征“ 君臣之和”。将通向文华殿的“会极 门”改为“协和门”;将通向武英殿 的“归极门”改为“雍和门”,象征

13、“文武之和”、“将相之和”。这样 ,宫城之内前朝的三大宫殿以及三大 宫门接连用了六个“和”字, 与宫城之“六和”相应的, 是皇城城门命名之“六安” ,即“天安门”、“地安门 ”、“东安门”、“西安门 ”、“长安左门”、“长安 右门”。六六谓之大顺。上 下四方谓之“六合”,六六 又象征天下和顺。其中蕴含 了“内和而外安”的政治内 涵。 5.崇尚和谐的用兵之道 和平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理念 就兵家而言,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中国著名 的军事家孙武就主张和平解决争端,反对轻易 诉诸武力和发动战争,认为:“百战百胜,非 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并主张“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其下

14、攻诚。攻诚之法,为不得已。” 用兵之 道,讲究的是“内和而外威”,主张“不和于 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阵 );不和于陈(阵),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 ,不可以决胜”。 中国古代,称“军门”为 “和门”。 所以,崇尚和谐也是中国军 事思想的精髓和灵魂。即便是不得已 而要动武打仗时,也主张坚守“有理 、有利、有节”的原则。有理则“师 出有名”,“师出有名”才能“得道 多助”,“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 难行”,“以力服人”不如“以理服 人”,有所节制方能“止于至善”。 基于上述观念,中国文化对“武”字 有着深刻的理解。从字形上看,“武 ”字是“止戈”的意思,武功应该是 指:对外保持独立

15、、富强,对内保持 安定、和平。 6.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东汉思想家王充指出:“道虽同,同中 有异;志虽合,中有离。”“合”与“ 和”通.这里所说的“同”与“合”都 属于辩证的同一性。这就是说,“志同 道合”实际上也是包含差异的。所谓“ 大同必有小异。”求同存异,是人与人 之间、国与国之间,以及不同文化之间 互相沟通、互相谅解、加强团结、赢得 和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中国 文化,也因此而具有较大程度有宽容性 和兼容性。 例如,在中国的许多寺庙内,可以 看到儒、释、道三家共居一室而相 安无事的局面。这种情况,在任何 一个宗教文化的国度里,都是难以 想象的事。又如,中国政府所倡导 和坚持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 得到了许多国家的共识,并为不同 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意识形态的国 家之间,在改善关系、加强合作、 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 献。 A.J.汤因比说: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 己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的 政治意识形态的营垒,就人类社会健康发展 的迫切需要而言,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 明的精髓和谐。实际上,中西文化各有 所长。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自然无为” 、“以和为贵”、“执中含和”、“和实生 物”、“求同存异”等),与西方文化的优 秀传统(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思想、 效率观念、竞争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