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45797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7.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第七章第一节 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一、诗坛多元格局。乾嘉诗坛,才人辈出,各领风骚。沈 德潜、翁方纲,或主格调,或言肌理 ,固守儒雅复古的阵地;厉鹗扩大浙 派的门户;袁枚、赵翼、郑燮标榜性 灵,摆脱束缚,追求诗歌解放;黄景 仁等抒写落寞穷愁,吟唱出盛世的哀 音。 第一节 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1、沈德潜及其“格调说” ( 1)、沈德潜 著有归愚诗文集 。诗多歌功颂德,有封建卫 道气。诗选、诗评影响颇大。有古 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 国朝诗别裁集说诗啐语。第一节 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2)、“格调说”: 沈德潜的诗论。强调写诗须讨究格律声调 :“诗贵性情,亦须论法”。 要

2、写得含蓄 、蕴藉、委婉, “温柔敦厚”“怨而不怒 ”;讲究格律、声韵,重视体式,提倡学 古,但反对拟古。“格调说”对“神韵说”空疏浅陋的弊病 有所补救,但它维护传统“诗教”,基本 属封建正统派诗论。 第一节 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格调说”:尊唐抑宋。内容上 要求诗歌起到为封建纲常服务的 教化目的;风格上 要温柔敦厚;手法上 讲求格律,重视声调,注意体式 ,实际上也就是学古模拟。第一节 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2、翁方纲及其“肌理说” (1)、翁方纲 精金石考据之学。倡“肌理说”, 诗作无成就。 (2)、“肌理说” 翁方纲的论诗主张。认为“为 诗必以肌理为准”。 “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 理之理

3、也”(志言集序)。他把思想意义(义理)与组织 结构(文理)、学问材料(肌理)统一起来,认为作诗不在力 求神韵,不在死守格调,也不在空谈性情,而在读书, 有学问,有方法。把诗歌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 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第一节 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肌理”二字来源于唐杜甫丽人行“肌理细 腻骨肉均”之句,用来论诗,包括义理与文理 。 “义理”,即“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 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和学问; “文理”即“言有序”也,指诗律、结构、章 句等作诗之法。 义理为本,通变于法,以考据、训诂增强 诗歌的内容,融词章、义理、考据为一,是清 代考据之风影响于诗坛的一个结果。 第一节 流派纷

4、呈的诗坛和袁枚3、袁枚 及其“性灵说”( 1)、袁枚 与赵翼、蒋士铨并称 “乾隆三大家”。存诗4000多首。著 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 等。其诗直抒感兴,清丽灵巧,流转 自如,沙沟马嵬湖上杂诗 皆名篇。第一节 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 2)、“性灵说” 袁枚的论诗主张 。提倡“提笔先须问性情”,“诗人者, 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作诗不可以无 我”,认为“诗有性情而后真”。既反形 式主义,又反拟古主义,体现了一种革新 精神,有一定进步意义。但是,它也有缺 乏深刻社会内容的局限性第一节 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赵翼:17271814,字云松,号瓯北 ,江苏阳湖人。其诗议论较多,有独到见 解。是史学

5、家,强调诗的发展与简化。其 论诗绝句如下: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第一节 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蒋士铨:17251784,字心余, 江西铅山人。创作种类繁多,盛誉一 时。主张与袁枚相似,即借鉴前人不 不泥,“惟直抒所见,不依傍古人,而 为我之诗”,把“言志”、“缘情”与“载 道”并举。但其所说性情是指“发乎情 ,止于礼义”。以七古见长,善于刻画 景物。第二节 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 一、桐城派桐城派在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 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 魁、姚鼐 等继承发展,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 散文派别,与其异趣的是袁枚、郑 燮等桐城之外的散文。第二节 桐城派及其以外的

6、散文1、桐城派先驱戴名世主张文以“精、 气、神”为主,“言有物”为“立言之道”( 答赵少宰书),提倡“道也、法也 、辞也,三者有一之不备而不可谓之 文也。”(己卯行书小题序)他铺 石开路,为桐城派理论的发轫。第二节 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2、方苞 “义法” 。“义法” “义即易之所谓 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 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又书货殖 传后),合起来说是言之有物而文有条理。“ 义”指文章的内容,“若古文则本经术而依于事物 之理,非中有所得不可以为伪”(答申谦居书 ),以儒家经典为宗旨,而他自谓“学行继程 朱之后”,故具有明显的服务于当代政治的目的 ;“法”指文章的作法

7、,包括形式、技巧问题,如 布局、章法、文辞等。两者关系是义决定法,而 法则体现义。 狱中杂记作者简介:方苞,安徽桐城,清代最大的 古文流派“桐城派”的创始人。论 文主张讲求“义”“法”。即言之有 物,言之有序。“桐城派”:方苞、刘大櫆、姚鼐 。方苞故居方 苞 集方 苞 教 忠 祠狱中杂记创作背景康熙五十一年(1711),方苞 因戴名世南山集牵连,写 序,藏版,先入江宁狱,后转 刑部狱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出狱 ,写成实录式的杂记。康熙南山集陵迟绞 刑狱中杂记主题这是一篇纪实性的大墙文学,通过刑 部狱中的切身见闻,揭露了清朝司法 机构的残酷和腐败,司法人员的贪赃 枉法,对犯人的遭遇表示深切同情, 是清

8、代监狱的实录,具有重要的史料 价值和认识价值。狱中杂记1、人满为患,瘟疫流行;2、行刑不公,勒索财物;3、偷换文书,放纵重囚;4、警犯勾结,牟取钱财。狱中杂记1、言之有物:亲眼见闻,翔实可信 。所选事实真实具体典型,骇人听闻,并且非 常注意概括叙述与重点记叙的有机结合2、言之有序:人满为患,瘟疫流行;行刑 不公,勒索财物;偷换文书,放纵重囚;警犯 勾结,牟取钱财。全文以贪赃枉法四字为线索 ,从四个方面逐一展示狱中黑幕,事繁而不乱 ,事多而不杂,主线分明,条理清晰。狱中杂记3、叙议结合,画龙点睛。全文议论 极少,但关键时刻三言二语,一箭中的, 对揭示主旨很有帮助。如孟子关于择业不 可不慎的议论即

9、是。四、语言准确,干净利落,根本没 有旁逸闲言,也没有模棱两可的话 ,表现了高超的语言功力。第二节 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3、刘大櫆()上 承方苞、下启姚鼐,是桐城派“三祖”之 一。他对“义法”理论进行丰富和拓展, 以“义理、书卷、经济”的“行文之实”扩 大“言有物”的内容,是姚鼐“义理、考 据、词章”说的先导。 第二节 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4、姚鼐 首先,他主张“道与艺合,天与人一”,“义理、考 据、词章”合一, 其次,运用传统的阴阳刚柔说,将多种风格归纳 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 最后,把文章的艺术要素提炼为“神、理、气、 味”和“格、律、声、色”八字,前四者是内在的“ 文之精”,处在高

10、层次,后四者是外在的“文之粗” ,层次虽低但比较具体,精寓于粗,相互依存, 登泰山记作家简介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 彀,有室名惜抱轩,学者因称惜抱先 生。桐城人。主张义理、考据、词章 三者合而为一、不可偏废的主张。姚 鼐的散文文笔冶炼,结构严谨,风格 典雅,艺术造诣较深。著有惜抱轩 全集,并曾编选了一本影响颇大的 古文选本古文辞类纂。姚鼐书法泰山积雪泰山日出泰山日出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主题这篇游记,描绘了泰山冬季的 奇异风光,表现了对大好山河 的热爱之情。 艺术特色一、本文结构章法严明。作者以自己的游踪,为形式上的线索 ,将泰山的地理形势、自然景色、名 胜古迹及自己对泰山地名

11、的一些考据 绾结起来,移步换形,循序而来。尽 管篇幅短小,却内容丰富,而且脉胳 清晰,主次分明,繁简得当。艺术特色二、景色描写逼真如画,细腻准确 ,能准确捕捉景物特征。特别是写泰山俯瞰和泰山日出的两节, 格外传神。三、重视求实考古,表现出乾嘉学 风的影响。如对“天门”地名的说明和泰山石刻的记 叙就是这样。第二节 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5、桐城派以“义法”为基础,发展成具有严密体 系的古文理论,切合古代散文发展的格局,遂能 形成纵贯清代文坛的蔚蔚大派。姚门之后有管同 、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四大弟子”,梅曾亮在 姚鼐后“最为大师”,方东树继续鼓吹“义法”理论 ,使桐城派声势更甚,许多“文宗桐城者”

12、并非都 是桐城人,其规模之大,时间之久,为我国文学 史所少见。第二节 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 6、桐城派分支是阳湖派,代表人物 恽敬()和张惠 言均为阳湖(今江苏武进)人。他们 专志以治古文,但又不愿受桐城文论 束缚,兼收子史百家、六朝辞赋,以 博雅放纵取胜。 第二节 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阳湖派:代表人物是阳湖人今江苏武进人恽敬和张惠言。他们专志以治古文,但又不愿受桐城文论束缚。首先,在语言方面,取法于六经史汉,又旁及诸 子杂书,使文章较有词采;其次,在手法上,兼取骈文之长,合骈散为一体 ,使行文更有气势。因此,阳湖派的创作较有词采和气势,不像桐城 派那样拘谨枯淡。第二节 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二

13、、袁枚、郑燮和沈复。袁枚写散文,也写骈文,议论、碑记、书序、尺牍,几 无体不备。大都感情真挚,生动清新,富有个性,甚至 放言无惮。论说文郭巨论、策秀才文五道等, 立意精辟,写得气势逼人而具有雄辩的说服力量。随 园记表达顺适自然和抒张天性的人生观,所好轩记 毫无讳饰,富有灵性和才气。记传如书鲁亮侪、 厨者王小余传等,剪裁精心,细节生动,于事中见 人,鲜明突出。祭诔文最有抒情色彩,可称美文。祭 妹文,于琐事回忆里寄托兄妹手足深情,凄恻悲噎。第二节 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 化人。出身贫寒,乾隆元年(1736)进士, 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61岁因请

14、求赈济 百姓而触犯大吏,托病归乡。工书善画,晚年 在扬州卖画度日,为“扬州八怪”之一。有板 桥全集。 主张诗歌有个性,不拾古人之唾余,要“歌咏 百姓之勤苦,剖析圣贤之精义,描写英雄之风 猷。”第二节 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创作:文:“好骂”焦山读书寄四弟墨: 和尚是佛之罪人,杀盗淫妄,贪婪势利,无复明心 见性之规。秀才亦是孔子罪人,不仁不智,无礼无义, 无复守先待后之意。老弟以为然否?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 今则不然,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 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 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其不能 发达者

15、 ,乡里作恶,小头锐面,更不可当。 第二节 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诗:诗主张与袁枚相近,要写出个性,更可 贵的是他比袁枚更注意诗歌的现实性。他的诗 清新流畅,自由洒脱,但含义深刻,真挚感人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竹石 :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 桥郑板桥兰竹郑板桥 竹郑板桥书法潍县署中 画竹呈年 伯包大中 丞括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创作背景乾隆十一年(1746),郑板桥从 山东范县调潍县(潍坊)。年伯, 父亲的同科,泛指父辈。包括,钱 塘人,时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 ,故称大中丞。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七绝题画诗这首诗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百姓情怀 ,把老百姓的疾苦当做执政为官的 第一要务,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1、明白如话,一语中的。州县虽小,直接 面对百姓,一般的政务全都在州县处理, 所谓不怕官,就怕管。2、州县是国家的代言人,是国家政令的执 行者。3、一枝一叶,每一个乡村,每一个百姓, 每一类事情,每一桩案件,都要秉持公心 ,谨慎对待。第二节 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沈复(?)自传体笔记式散文 浮生六记,前三卷闺房记乐、 闲情记趣、坎坷记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