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科学发展观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48245532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5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入解读科学发展观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深入解读科学发展观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深入解读科学发展观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深入解读科学发展观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深入解读科学发展观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深入解读科学发展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入解读科学发展观(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学院 辜堪生深入解读科学发展观深入解读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十 七大的主要要求七大的主要要求 十七大的一个最主要的成果,就是深刻阐 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评价、 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是十七 大重大的理论创新 ; 十七大修改党章,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 将科学发展观正式载入党章; 十七大后,党的一个主要任务及贯彻十七 大的主要要求,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 的科学评价的科学评价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 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

2、论的集 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 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需要在实践中进 一步丰富、发展和检验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意义 十七大报告指出: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 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邓小平理论主要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是回答建设什么样的 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主要是回答实

3、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 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一要义是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不发展什么希望 都没有。发展是硬道理,唯有发展才能不断为 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保障人民在政 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 使社会公平正义,发展是解决诸多矛盾的有效 途径。一心一意谋发展是应始终清醒坚持的方 向。 关键是如何发展?十七大的主要要求:又好又 快。这是党发展理念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方式 的重大转变。从当前来说,就是要用

4、发展的方式来化解国际经 济危机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影响。要有新的思维, 新的举措,新的工作方式。面对挑战,树立信心 ,不畏缩,不后退,既要充分估计国际国内环境 的复杂性,深刻认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艰 巨性,又要正确看待我们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紧紧抓住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带来的新机遇,紧 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审时度势、果断决策 、周密策划,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 又快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从政治理念层面讲,以人为本,就是以最 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以最广大人 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为根本。 从哲学层面讲,以人

5、为本,就是要尊重一 切人、为了一切人,人是目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出发点 和最终归宿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确立自己的唯物史 观并由此建立自己的学说时,他们基于的出 发点就是“人”,明确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 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 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以人为本的思想实质在本源上蕴涵和体现 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识自然、改造人 类社会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以人为本”的哲学解读 哲学是一切学科的理论基石,是我 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首先从哲学层面解读“以人 为本”的深刻内涵,可以为我们从 其它学科解读“以人为本”提供方法 论指导。“以人为本”中的

6、“人”究竟指 什么? 通常“人”被解读为“人民群众”。其实,“人民 群众”只是一个政治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是 因时代、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解读 只是从执政党角度或政治学层面的一种解 读。“人本”思想首先是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产 生的,这种思想虽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但通常是指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 哲学思潮。 欧洲中世纪是 “最黑暗”的时期,宗教神学 在各个领域都占据着统治地位,“神”统治了 “人”,“教权”高于“王权”,“神学”迫害“科学” ,哲学也沦为上帝的“奴婢”。费尔巴哈作为 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开山鼻祖率先对“神 本主义”展开了猛烈批判。他深刻揭示“万能 ”的上帝不过是“人的

7、本质的异化”;他批判 宗教的“禁欲主义”,为人追求“幸福生活”、 满足“感性欲望”正名; 他把被宗教颠倒了的主、客体关系重新颠倒过来 :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 , “人”是“主体”而不是“客体”,是“主人” 而不是“ 奴婢”,是“目的”而不是“工具”,是“本”而不是“末”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无疑在当时起 到了令人振聋发聩、解放思想的作用。所以,当 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出版后,恩格斯说 ,“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 派了。马克思曾经怎样热烈地欢迎这种新观点, 而这种新观点又是如何强烈地影响了他(尽管还 有种种批判性的保留意见),这可以从

8、神圣家 族中看出来。” 马克思“热烈欢迎的新观点”就是指费尔巴哈的以“ 人”为“本”思想。马克思的“批判性的保留意见”就 是指费尔巴哈所讲的“ 人”只是抽象的个体, 是抹 煞了“社会属性”的纯生物学意义的人,他提倡的“ 博爱”丝毫解决不了人间社会的“苦难”。在被恩格 斯称誉为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 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指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 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分析了费尔巴哈为什么看不到人的 社会本质,是因为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 主义都不懂得人的“革命性”的实践活动的意 义。马克思新世界观视野中的人不再是抽 象的生

9、物学意义的人,而是“从事实际活动 的人”。可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人” 就是指一切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 的人”。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其“以人为本”命题的提出与马克思“以人为 本”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在新的历 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又有了新 的发展。在当今世界,由于科技进步使人 类征服和索取自然界的能力大大增强,人 类对经济增长的欲望也无限膨胀,从而导 致人类日益面临着“能源危机”、“资源枯竭” 、“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生态破坏”、“ 人口爆炸”等一系列“全球问题”, 人类愈来愈需要合作、团结,共同应对解 决这些“人类问题”。“我们只有

10、一个地球”、“ 可持续发展”、“低碳生活”等理念愈来愈成 为全人类的共识。中国共产党在此背景下 提出“以人为本”,从哲学层面看,这里的“ 人”应是指所有的人,即不仅指“人民群众” ,也指“领导干部”;不仅指“全体人民”中的 人,也指非“人民”的人;不仅指中国人,也 指外国人;不仅指当下活着的人,也指尚 未出生的人。 这里的“本”仍然是主客体“本、末”关系之“本 ”。因此,“以人为本”的哲学含义就是不要 颠倒了主、客体关系,不要本、末倒置, 任何领域、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无视或忽视 人的主体价值。“以人为本”的政治学解读 以人为本作为治国执政新理念, 是中国共产党回应发展与和平两大时代主题, 在领导

11、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 科学发展观”和“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核。因此, 它决不是中国传统“ 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的当代回声, 而是对于当代走势和中国道路的科学把握, 是长期执政经验的理论升华。 “以人为本”与古代“民本”思想的 区别就理论而言, 儒家的“ 民”是政治治理的对象,是统治者 维持其统治的手段、工具。正如魏征对唐太宗柬言: “人君好比舟,人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复舟!” 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仍 然是工具论、手段论,而非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思想。 而马克思主义的“ 人”则是作为历史主体( 创造者) 和 国家主人的人民群众。“以人为本

12、”与西方“人本主义”的 区别西方“人本主义”是对欧洲中世纪 “神本主义”的猛烈批判。费尔巴哈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开山鼻祖,他批判上帝不过是没有生命的泥菩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重新把“人”请上上帝的宝座;他批判宗教的“禁欲主义”,重新为人追求“感性欲望”正名。“人”似乎从上帝的“奴仆”、“工具”变成了“主人”和“目的”。然而,费尔巴哈的“ 人”只是抽象的个体, 是生物学意义的人,资产阶级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人人生而平等”的“天赋人权”就是这种抽象的理论,所以其 “自由、平等、博爱”的抽象口号从来就不曾实现过。马克思主义的人则是“ 现实的个人”,就其 本质而言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私有制

13、社会,人的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是 阶级关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其它 社会关系。 在阶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又是根 本,它决定着人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 唯物史观不再是资产阶级历史观那样抽象 地大谈“人权”、“人性”,而是大谈人的物 质“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由此,有人 说唯物史观是见“物”不见“人”,是“人学空 场”。 其实,资产阶级虽然大讲“人权”、“人性” ,但最终却是陷入“金钱至上”、“物质崇拜 ”,“人”与“物”的关系被异化了。 唯物史观才是真正最重视人、关心人的历史 观,因为物质利益、物质关系正是人的最根 本的利益和关系。所以,唯物史观尽管没有 直接讲“人”,但对人而言

14、,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道是无情却有情 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从人的社会关系出发 ,找到了消灭人间不平等的手段:剥夺剥 夺者,建立公有制,消灭剥削、压迫,解 放全人类;找到了解放全人类的阶级力量 ,那就是无产阶级。因为“无产阶级只有解 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 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决非狭隘的阶级理 论,其最终目标是解放全人类,马克思主 义的“以人为本”这个“人”是包括全人类的 每一个人。“以人为本”是传统“民本”思想和 西方“人本主义”的扬弃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也包含中国儒家传统的“ 亲民” 、“德政” 的某些合理成分, 但是“ 人民当家作主”和“ 依法治国”的政治理念却完全突破了传统的“

15、 民本”思想; 科学发展观中的“ 以人为本” 也包含对于个体生命及其价值 ( 集中表现为人权、公民权) 的尊重, 并把它作为当今需注重加以解决的课题之一, 但是“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即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和“ 人类解放”( 即在阶级消灭前提下的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 的政治信念, 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西方人学思潮( 含人本主义) 的革命性突破。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是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维护、发展和实现人民利益的重大思 想成果, 而作为贯穿其中基本精神的以人为 本, 就是以人民利益为本、以服务大众为本 。它既是中国共产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

16、”宗旨的传承, 又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的具体实施。 “以人为本”的经济学解读 尽管发展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但它作为 一门独立学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兴 起的。世界大战的浩劫,使人类社会陷入严 重的物质匮乏和社会动荡不安的困境之中 。人们急于摆脱面临的严重危机和物质匮 乏,出现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浪潮,形 成了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的的片面的发 展观。 这种发展观将发展简单地归之为经济增长, 将经济增长片面地归之为物质财富的累积, 偏重人对外部改造所取得的成果,反而忽视 了人自身,增长是为什么人的,在什么条件下 增长是有益的,被置于他们的视野之外。 人沦落为实现经济增长的工具,造成了马克 思曾经指出过的人的劳动及人自身的异化, 成为马尔库塞描述的单向度的人。西方理 论家称这种现象为“无发展的增长”、“畸形 发展”等。 以这种发展观为指导的实践,促成了一系列 危机:人与自然的危机,即自然资源匮乏、环 境污染严重、生态危机;社会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