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45341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考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考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考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考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战友们”:课外文言文并不难理解,只要我 们掌握方法,消除思想上的畏惧感, 多加练习,一定会解答好的。中考文言文考点 (对浅易文言文的考察)1、理解并翻译句子; 2、理解基本内容; 3、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4、领悟内涵,获得有益启示。一、课外文言文考点 阐释。一般是一篇100-200字左右的浅显 文言文。所有知识点均与课内所学的 知识有关,但要求考生能在新语境进 行灵活运用,要求能分析文章、概括 文意、体现迁移能力。材料选自课外,知识点来自课 内。依据课标和考试大纲说明,主 要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积累,借助 注释(试题中对课内未出现的字词 会加以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

2、 力。考查原则:二、近三年课外文言文试题 趋势:试题难度较大,评分标准从严。内容大多涉及以下 几方面: (1)官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执法如山、志廉行 端的品行方面的事迹。 (2)古人相夫教子、爱国效忠、扶危济贫方面的事 例。 大多选段为记叙类作品,1.能正确划分朗读节奏。(依据对词义 的理解和对句子结构的分析来划分,其 原则是不能划破句子)2.正确解释词语意思。(重点解释多义 词、古今异义词和活用词,其次是常用 实词。虚词少作考试要求)考点详析:3.能整体感知和概括:A.要点概括先筛选重 要信息,然后整合,再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来回答)B.文意把握提炼中心,简 述经过,分析表现手法) 4.感受或

3、评析:A.对作品初步鉴赏,对文章内容 及表达有自己心得,能领悟文章内涵;B.对作品的内 容倾向、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能作出评价;C. 对感人情景和人物形象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三、如何快速整体把握全文? 解题四小步: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A.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 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如陈情表节选注释 、)B.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论语 节选问题3;陈情表节选问题3、4)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 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 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有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会给出标题 。大部分标题

4、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 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 容了。(如古文新课标目录第5页所示文段)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 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 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 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 这些注释。 另外,需要注意: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 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 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 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问题设计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和 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

5、题 方法:( 1)词语解释题:多数文言实词是在课内文 言文中学习过,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过的文 言实词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 顺,则为正确答案。(2)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 种方法: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二、摘录原文 关键的词语回答;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 高。 四、专题专项分析: 原则:走出固定思维的模式,多角度考虑,善于联想 ,勇于创新。 1、如何概括要点、整合信息?通读全文后,按下列步骤进行 第一步:筛选文中关键词或句; 第二步:整合已筛出的重要信息; 第三步:修饰润色,串词串句回答。 如果没有关键句子或词语,则

6、依据文意进行概括。 例如:2006年中考第2题;2007年中考第3题。2、如何把握文意? 通读全文后,按下列步骤进行 1.如果是提炼中心:筛出中心句、首括句、总结句、 议论句、抒情句来作答; 2.如果是简述经过:弄清事情的前后经过,找出关键 步骤,然后整合信息作答;3.如果分析人物性格、感受人物形象:通过分析人物 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或侧面描写来概括;有时也可 筛选出概括性语句或词语来作答。4.如果是分析表现手法,则重点分析对比或反衬。例:提炼概括中心类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 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 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 愈益精妙。(选自书

7、林纪事)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赞扬了学习书法认真 ,一丝不苟的精神。 【译文】文征明临帖写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 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 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 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 精致美好。例:评价人物类 人有卖骏马者,比 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 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 价。”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 马价十倍。 有一个卖良马的人,连续在集市上站 了三个早上,也没有人过问。 希望您去围绕马看一看,临走时再回头 看一看,我

8、愿送给您一个早上的收入。 你如何评价文中卖马之人?卖马者非常聪明。(当他发觉自己 的马难以卖出去时,便去请来伯乐,结果 马价增加了十倍。)说明他有商品包装、宣传意识,懂 得名人在广告中的能量与作用。3、如何谈阅读感受或启示?基本原则:感受或启示必据原文,正所谓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A.可在领悟文章的内涵的基础上,简述心得;B.可对作品的内容倾向、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 态度作出评价。要实事求是,不能无限拔高或贬低 ;C.可对人物作评价。可从几个人物的不同侧面去 发散分析。例:谈感受、启示类 一、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 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

9、郊衢,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 求反 ,终身不敢言归。问题:从薛谭学讴一事你获得什么启示?【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 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 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 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 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二、【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 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 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 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 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欧阳公事迹) 问:1、 就本文而

10、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2、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 成长的原因是 ?1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2家长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 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 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 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 ,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 高了。三、【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 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 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11、:“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 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 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问: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 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 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 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 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 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 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 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 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 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 见似的。文言文复习歌诀 : 熟悉课文,紧扣注释。有效整理,认真识记。词不离句,联系语境。迁移拓展,灵活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