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39739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PPT 页数:137 大小:3.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_第3页
第3页 / 共137页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_第4页
第4页 / 共137页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_第5页
第5页 / 共1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1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 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 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 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 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 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 民地半殖民地最可宝贵的 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 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 ,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 正确、最勇敢、最坚决、 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 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 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 向。(毛泽东新民主主 义论)主要活动 生于淅江省绍兴府城里一户姓周的家里 家遭变故,居住在亲戚家里 离绍兴,往南京求学 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改入石矿路 学堂到日本留学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年代 1881年1893年 1898年 1899年1902年 1906年中

2、止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决心从 事文艺事业主要生平事迹1926年到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1927年 4月辞职9月出广东,其后一直住在上海。年代主要活动1909年回国,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 化学和生理学教员1910年在绍兴中学做教务长1911年任浙江师范学校校长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移入北 京,兼做北大,师大及好老师大有国 文系讲师。1926年为躲避段祺两瑞执政府迫害,南下厦门 大学做教授1926年至 1927年1936年10月19日 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俗称“小堂前”的客厅,是鲁迅家 吃饭、会客的地方。鲁迅在绍 任教时期常在这里接待朋友和 学生,和好友范爱农等人喝酒 聊天,“

3、醉后常说些愚不可及的 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 笑。”“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 周的家里。听人说,在我幼小的时候,家里还有 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绍兴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1881年9月25日,鲁 迅诞生在这里。“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绍兴 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听人 说,在我幼小的时候,家里还有四 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绍兴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1881年9 月25日,鲁迅诞生在这里。鲁迅儿时经常玩的地方。“我不知道家里人为什么要将我送到 私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 的书塾.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 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 扁下面

4、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 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的牌位,我们便 对着那鹿行礼.”鲁迅十二岁起入三味书屋读书。从百草 园到三味书屋描写的就是这段经历。鲁迅的塾师寿镜吾。“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 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 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和我一样高, 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 “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 ,在侮蔑里接了钱.”“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 的父亲去买药”鲁迅逝世及上海虹口公园的鲁迅墓 咸亨酒店是鲁迅的几个本家联 合经营,后因经营不善,只开 了二、三年就被迫关门。当时 来此喝酒的人中唯一的“长衫主 顾”是自称“孟夫子”的人。他是 周家的邻居,屡试不第

5、,穷愁 潦到,嗜酒如命,后因偷书被 人打折了腿,只能用蒲包垫着 坐在地上,靠双手支撑着挪动 身子行走。是“孔乙己”的原型。鲁迅的外婆家在安桥头村,少 年时常随母亲到外婆家,并与 农民的孩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社戏就是以这段生活为 素材。其中的23篇散文诗不但是鲁迅最具灵 感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独具一格 的一种体裁。鲁迅自己称之为“废弛的地 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 萌芽中的真正的诗:浸透着强烈的情感 力度的形象,幽暗的闪光和奇异的线条时而 流动时而停顿,正像熔化的金属尚未找到一 个模子。 夏济安 对人的精神创伤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 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它是显示灵魂的深刻。鲁迅的

6、目的正是要打破“瞒和骗”,逼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 ,连同作家自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 的苦 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这样他的 小说实 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鲁迅正是在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极端艰难性中, 在觉醒了的青年无路可走的深沉悲哀中,触摸到了中国 社会政治革命萌动发展的历史趋向性的。在伤逝中, 鲁迅写到涓生处于进退维谷的极端苦闷心境时,脑际开 始漂浮起动荡的人生画面,既反映了他幻想逃避现实的 思想倾向,又揭示了他的被压抑的生命力渴求流泻的潜 意识心理活动。 王富仁历史的沉思鲁迅的小说1、鲁迅小说创作概况 现代现实主义开山之作一生创作

7、了3部小说集:1922年出版呐喊; 1926年出版彷徨;1936年出版故事新编(1)呐喊:创作于五四高潮前后(19181922)取名“呐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仍 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 不惮于前驱”。其中,五四前创作的有狂人日记、孔乙 己、药;五四后创作的有风波、故 乡、阿Q正传、社戏等,共14篇(2)彷徨:创作于五四退潮后(1924 1925)取名彷徨:是指在寂寞、孤独、徬徨中,但仍有不断探索有祝福、在酒楼上、肥皂、孤 独者、伤逝、离婚等11篇孔乙己与药2、鲁迅的农村题材小说(1)明天、风波、故乡、祝福、 离婚的主要内容;(2)阿Q正传阿Q的一般特

8、征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原因阿Q的悲剧与辛亥革命的悲剧塑造阿Q形象的目的3、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1)封建科举的受害者、旧文人:孔乙己、白光(2)虚伪的假道学:肥皂、高老夫子(3)封建制度的反叛者:在酒楼上、孤独 者 (4)追求爱情的青年人:伤逝4、鲁迅对现实主义的开创(1)鲁迅的启蒙主义:针对“病态社会”“愚弱的 国民性”,揭出“病态”“病根”“疗救”(2)清醒的现实主义:直面现实,惨淡人生注重揭示社会问题题材上的开拓:农民 知识分子(3)现实主义艺术形式的创造:融汇中西小说的 优点,创造新的小说形式(4)塑造众多的典型人物形象置于历史背景、生活环境中发掘人物心灵世界深处注重细节的真实性充

9、满激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问题鲁迅是对传统文化批判最深刻、 攻打最猛烈的人之一。 1、鲁迅对传统批判严厉,态度决绝,甚至很 偏激。在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之口,把中 国历史、文明高度概括和比喻为“吃人的筵席”, 而传统中国就成了“安排人肉筵席的厨房”。这是 一种小说的形象表现,其中有鲁迅独特的体验和 发现。狂人日记用“吃人”来概括中国传统, 主要是一种象征的说法,又是一种狭而深刻的批 判,是极带义愤的攻打和否定。 2、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鲁迅常采取与惯常 思维不同的逆反评判。这可能让人震撼、惊愕, 虽然不习惯却又顿觉清醒,思路别开生面。一些 我人引以为荣的事,到了鲁迅那里,却可能又有 新发现,

10、有入骨的质疑。鲁迅对传统首先采取的是怀疑的态度,他 常常另辟一种眼光,透入历史的本质去重新思考 评判。鲁迅有意用这种逆反式的评判去警醒人们 ,挣脱被传统习惯所捆绑的思维定势,提示历史 上被遮蔽的真实,正视传统文化中不适于时代发 展的腐朽成份。 3、鲁迅主张不要读中国书在青年必读书(1925)中,鲁迅这样说:“我看中 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人生离开;读外国书 除了印度时,时时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中 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 使是颓废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废与厌世,所以主张 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P12)鲁迅是针对“ 五四”落潮后,那些重新要提倡尊孔读

11、经的思潮,而提 出要“少看中国书”的。其中也蕴涵有鲁迅对中国书也就 是传统文化的整体感悟,特别是对那种麻木人心的“僵 尸的乐观”的反感,这是杂文笔法,一种批判式的情绪 的表达。 (二) 从实际内容看,鲁迅反反对和坚 决批判的,主要是传统文化中那些封建性 、落后性的东西,是专制主义制度和文化 ,包括“存天理,灭人欲”的假道学,以及 种种使国民精神愚昧、麻木、迷信的那些 精神,若没有果断的措施和决心,谈何容 易。鲁迅所处的那个年代,中华民族面临 亡国灭种的危险,但另一方面,封建传统 的思想文化仍然在严惩地禁锢民族的精神 ,麻木灵魂,消解活力。 鲁迅为了警醒人们,最好是大声疾呼, 用决绝的而不是温温

12、吞吞的态度立场,去 告别旧时代。这样,有时他就难免要表现 为“有意的偏激”。所以,“吃人”也好,“不 读中国书”也好,这种急需突破传统的态度 ,即使有些偏激,也是条例那时代变革需 要的。(三) 鲁迅并不讳言自己反传统之激烈、绝对,乃 至全盘否定。鲁迅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 、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 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 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 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这当然是一种策略。 封建传统如此根深蒂固,“搬动一张桌子也要流血”, 如果不用全盘否定式的彻底决裂的态度,如果一开始 就总是强调“因时制宜,折中至

13、当”,那势必被调和折 中的社会惰性所裹挟,任何改革都只能流于空谈。正 是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传统这个意义上,我们高度肯 定鲁迅对于现代文化转型的价值,肯定他在思想史文 学史上的崇高地位。鲁迅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1主张:一要批判;二要继承;三要转化,即择 取传统文化中好的优秀的成份,融合外来思想和良规 ,创立新文化。2.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批判、攻打、破坏; 二是梳理、继承、创新。3.对传统批判的表现:一、提出病苦,引起疗救 的注意;二、整理、研究、分析。鲁迅的国民性批判问题 1劣根性,包括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 态、马虎作风、麻木、卑怯、自私、狭隘、 保守、愚昧等等。 2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对

14、民族的自省 ,是文化转型的前提和动力。他总是带着自 己深切的生命体验,带有无限的悲悯和无奈 ,去表现和批判他所置身的那个病态社会。 3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总是带有社会心理 研究的性质,注目于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 现象。 4鲁迅骂人尖刻。鲁迅是批判性的,是 写痛快文章的,又是清醒的,足以为社会 提供思想观照,深切关注国民性改造的问 题,为中国文化艰难转型苦苦寻找出路, 正是鲁迅的伟大之处。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 鲁迅所期待的中国现代文化,是对传统批 判继承,对外来的文明有选择地借鉴吸取, 而这一切努力就是要落实到思想启蒙,发行 国民性,从根本上“立人”。 向现代化转型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也是难 题,就是在

15、大力推进经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 同时,如何保持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持精神 的自由与解放,保持健全的人文精神与道德 风貌。 中国文化转型是从封建的转为民 主的,从小农经济的转为现代化的。 对外来文化,鲁迅主张“拿来主义”, 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鲁迅认为中国的还是要冲破传统 、另辟蹊径,向西方学习科学和物质 文明,也应该注意吸取西方的教训, 不能以为“科学万能”,还应警惕从西 方传来的新疫”。鲁迅小说的文学史地位(一) 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忧愤 深广”鲁迅对现实对未来不乐观,不激进,甚 至有些消沉,但却是更冷静,更清醒,更有 深入的体察和思考。这就形成了他作品中特 有的“忧愤深广”的底色。他更

16、关注和极力要 表现的是社会变动和文化转型时期人的精神 困扰和出路等问题。他的“忧”、他的“愤”, 都和深受封建礼教和制度所毒害所束缚的国 民性病苦有关,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与焦虑 有关。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是这 个意思。(二)鲁迅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突破。 1题材的变革(1)呐喊、彷徨中的大多数 作品,取材都是现实中常见的事,普通的 人,是日常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凡不过的生 活。(2)呐喊、彷徨从普通平凡 的人事中,发现和体悟那“一切的永久的悲 哀”。2提示灵魂的深。鲁迅小说重视写人物的 心理,精神上的病苦。 3创建了一种开放型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清醒而严酷的现实主义,直面人生,不 掩饰,不夸张,按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