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专题十断句和翻译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31093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PPT 页数:151 大小:1.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部分专题十断句和翻译_第1页
第1页 / 共151页
第二部分专题十断句和翻译_第2页
第2页 / 共151页
第二部分专题十断句和翻译_第3页
第3页 / 共151页
第二部分专题十断句和翻译_第4页
第4页 / 共151页
第二部分专题十断句和翻译_第5页
第5页 / 共1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部分专题十断句和翻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部分专题十断句和翻译(1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1年考试说试说 明对对本知识识点的规规定是:理解并翻译译文中的句子。考试说明并未涉及对对断句的要求,其实实,“理解并翻译译文中的句子”与“断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能做到“准确理解”就能“正确断句”,也就会“翻译译文中的句子”,这这两个知识识点其实实就是考查查考生的文言文理解和表达能力。所谓谓“理解”就是能正确领领会文章的内容,它是文言文阅读阅读 的前提和基础础;所谓谓“断句”就是在理解的基础础上,对对文章进进行准确的停顿顿;而“翻译译”是最高的一种能力层级层级 ,即能把文言文的内容用现现代汉语汉语 准确通顺顺地表达出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虽然是高考命题考查的知识点之一,但在具

2、体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其所涉及到的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其实是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及文学、文化常识的综合考查,任何一个方面知识的欠缺都可能导致考生不能准确理解文意,也就无法进行正确断句和翻译。在具体的考查过程中,命题者在设计题目时,往往注重考查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成为理解句子关键或难点的若干常用实词,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为主;二是句子中往往有词类活用现象;三是往往存在特殊文言句式;四是句子往往具有鲜明的语气特点;五是有时有的句子还使用一些修辞方法。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特别是2010年的高考命题,一般都采用主观表述题的形式,分值也有逐渐增多的趋势。2010年高考试题湖南卷采

3、用了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断句,而江苏、广东、北京则是以提供一段句子让考生加“/”线的形式考查断句;而对于翻译的考查,全国所有高考试题都采用了相同的考查形式:让考生“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估计这一考查形式,近几年不会作出调整,还将会是对文言文翻译知识考查的唯一形式。 考生在具体的复习过程中应做到两点:1培养整体意识。断句和翻译时要着眼于整体,要联系全文准确理解。翻译时要立足于大意正确,并做到语意贯通,这样即使少数字词翻译不到位,也不至于谬以千里。2培养得分意识。考生在平常的强化训练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准确进行断句,不多停顿也不少停顿,以长时间的停顿之处为主;而翻译时一定要把关键字词落实好

4、,而这些地方往往都是得分点。这样久而久之,就能养成准确断句并翻译的能力。 一、例谈“直译”和“意译”的方法(一)直译留换第、两例,“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庙堂”本指“庙宇”,这里比喻“朝廷”,应该替换。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弱冠”等。删补 即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 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翻译时,用与文言词语相同或

5、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成双音节词。如:调在上面例、例、例,“于时”“于余”“于南亩”“于江南”翻译时就一定要放到动词“拘”“学”“多”“就”前作状语,但有时,有些短语可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也可以不调,仍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如例。缩二、文言翻译如何做到“信”、“达”、“雅”(一)信:准确不走样。“信”就是翻译时尽量做到一句对一句,一词对一词,这样的“直译”才能使译文忠实于原文,确保翻译的准确性。虽然考的是翻译文句,但考查点总是放在一句话的一两个词或者一两句话的三四个词上,所以要将文句翻译准确,必须有足够的词汇量以及在特定语境中推断实词意义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6、:(二)达:流畅不滞涩。“达”就是翻译时不仅要注意词语的意义,而且要整体上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文言文直译时,不仅要搞清词法特点,掌握大量的词语知识,而且要弄清句法特点,才能使译句文气酣畅,从而实现文意的连贯和顺达。要注意以下几方面:2还原倒装句式。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直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理顺。如:A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B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C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D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E沛公安在?(宾语前置)F夜以继日。(介词宾语前置)G唯陈言之务去。(靠“之”前置宾语) H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宾短语后置)3理清句间关系。这也

7、是使文气通畅的一个重要方面。如:A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转折关系)B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假设关系)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果关系)D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目的关系)E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递进关系) 4. 保持文言文原句的语势。(三)雅:文雅不粗俗。此项是在前两项的基础上,对译者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雅”就是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学特色。1尽量符合文言文的原意,不要译得“太现代化”了。如,不能把“参知政事”译成“副总理”。2准确表现文言文中的感情色彩、修辞手法,体现文言文的生动

8、性、形象性。3符合文言文的气势、风格和其他语言特色,并注意合乎意境的表现。三、文言文翻译应坚持四个步骤审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翻译的文言文句,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切将文言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一地加以解释。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誊在逐一查对文言文句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以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上。在誊写的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四、文言文翻

9、译应注意六个采分点高考文言文翻译,命题者总是选择一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来考查考生。要关注以下六个采分点:(1)句子大意。要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准确翻译,确保句子通顺完整,译出句子的大意。(2)重要实词。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等词语,翻译时要联系全文,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3)重要虚词。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复习中应当注意它们的用法。 (4)词类活用。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活用词的词性及词义。(5)固定结构。古代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连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翻译时要注意这些“习惯句式”。(6

10、)特殊句式。在翻译时,要注意一些特殊句子。如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被动句要译出被动的关系,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五、文言文断句方法指导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整体把握全段内容和大意。断句前首先要把文段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一般分以下几步进行:1读文段,通文意。(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

11、开来。(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 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例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经过通读,我们不难了解文意及层次。本文是写湖阳公主新寡,父亲(帝)为她物色丈夫之事。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答案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

12、/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例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韩非子说林下找出句中几个名词“道”“鼻”“目”“事”,句子基本就断开了。答案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 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3看虚词,找位置。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13、。”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1)对话、引文定句读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2)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 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5)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

14、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6)其他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例1 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耳,也,也,也,矣。找出这些虚词,本段就可以断句。答案 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例2

15、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画线的部分是周子用唇亡齿寒的比喻来劝说齐王给粟救赵的。这段话句末语气词较多,“也”、“矣”都是句尾语气词,“夫”、“且”都是发语词,是非常明显的断句标志,要把握准确。此外,多个判断句、假设复句也能为恰当断句帮上大忙。答案 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4明语法,辨句式。(1)特殊句式、固定结构一般不能拆散。

16、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判断句式:“者,也”,“为、乃、即、则”等;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其它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例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