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下册课内外古诗文言文 (2)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22612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3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下册课内外古诗文言文 (2)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八年级上下册课内外古诗文言文 (2)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八年级上下册课内外古诗文言文 (2)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八年级上下册课内外古诗文言文 (2)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八年级上下册课内外古诗文言文 (2)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下册课内外古诗文言文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下册课内外古诗文言文 (2)(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对望岳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是 ( ) (3分)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 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 山而小天下”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 写望岳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 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 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 的形象(5分) 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 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5分) 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 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 山极顶的

2、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 言.登岳阳楼(其一) 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 ,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 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 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 ,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5分) “阴阳”分别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向阳,天 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那阳光就像被一 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同一时刻却是两 个世界,“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

3、高大形 象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 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的愿望 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 治抱负望岳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 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的誓言 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 的诗句是(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 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

4、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 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解释加点字(5分) 具答之(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屋舍俨然( ) 便要还家( ) (5)乃不知有汉( )下列加点字与“皆叹惋”句中的“皆”字意义不 同的是( )(3分)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5、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 的是( )(5分) A、阡陌交通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无论魏晋 D、设酒杀鸡作食4.翻译句子(6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境 。 译文:(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 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 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 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8分)可爱者甚蕃( )

6、 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翻译文言语句 (3分)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选文第1节从 、 、 三个方面对莲花进行了描写。(6分) 大道之行也(5分) 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3分)A白: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B余:余住西湖 上下十余里间C更: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及:及下船 及郡下选出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 )(3)A舟子:舟子喃喃曰 左右舟子各一人B是: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C绝:湖中人鸟声俱绝

7、 哀转久绝 D饮: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文章的文眼是 (3分)【一】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 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 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 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 绩。【注释】(1)泓:泓水 (2)既:尽 ,完了 (3)济:渡过 (4)司马:统帅 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 同“阵”,摆好阵势。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宋人既成列(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3用原文语句答题。(6分)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 的时机:(1) (2)【二】孔子

8、见齐景公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 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而赐之廪丘,其不 知丘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廪丘:地名。养:供养之地。未 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丘:孔子,名 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1)孔子辞不受 辞: (2)今说景公 说: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 中的意思。(3分)是亦不可以已乎?3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 的供养之地呢? (5分)孔子认为自己没有功劳,没有做好 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资格受供养 之地。【四】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 趋

9、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 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 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 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 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 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 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 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 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 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孤陋片面、浅陋。资 盘缠。审详细。庶

10、几差不多 。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勉勤勉,努力。 1、以下4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 组是( )(3分) A既加冠 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 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 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贤之道 曾益其所不能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语。 (6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 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 步,那就会每天退步。3、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 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 同之处有哪些? (3分) 共同之处:要勤勉好学,做学

11、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 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 般 滋味在心头。(3分)1、 本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哀痛和对故 国的思念。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白花残。春蚕 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 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 路,青鸟殷勤为探看。1、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 灰泪始干。”(5分)春蚕至死丝才吐尽,蜡烛烧成灰烛泪才流 尽。原本表现了爱情的坚贞,现在多用来 比喻奉献精神。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 咏叹了忠贞爱情,含蓄蕴藉地写出

12、了浓郁的 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3、最后一句用了怎样的传说?有何 用意?(3分)青鸟是传说中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神鸟。 这里写出了作者认为对方居住不远,希望 有人前去传递书信的想法。但这并没改变 相见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 ,痛苦仍将继续,前途依旧渺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 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 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 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 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 发弄扁舟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虚度年华、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 主客双方的才华和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 的幽愤作结。 (3分)2、描写激起诗人酣饮高楼的豪情逸 兴的万里秋空图。(2分)秋高气爽,长空万里无云,目送排着整齐 的队伍的大雁向南飞去。3、你是怎样看待李白的“人生在世 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5分 )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 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 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 实不是他的本性,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 不愿意同流合污的清高性格,都使他不可 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