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业道皆能集 - 智悲佛网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220209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PPTX 页数:48 大小:6.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善业道皆能集 - 智悲佛网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十善业道皆能集 - 智悲佛网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十善业道皆能集 - 智悲佛网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十善业道皆能集 - 智悲佛网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十善业道皆能集 - 智悲佛网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善业道皆能集 - 智悲佛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善业道皆能集 - 智悲佛网(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月 称 论 师 造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分 别 说 十 地诸地功德所 造 论 体宣 说 暂 时 地究竟佛地极喜地 等五地现前地远行等 四地所 讲 真 论名义译礼论义造论 分支末义造论究竟上 堂 课 总 结一、世间波罗蜜多与出世间波罗蜜多 的区别。出世间波罗蜜多世间波罗蜜多主要看有没有三轮体空的智慧来

2、安立从直接角度 (三轮体空的智慧 )从间接角度 (回向、发心等)从能到彼岸的角度从间接的因来讲 胜解行地属于相似的出世间波罗蜜多。能依(极喜地的功德)、所依(佛子的 意)是一本体不同的反体。水晶月虚空极喜地的功德佛子的意(无漏 智慧的体性)比喻意义极喜犹如水晶月 安住佛子意空中 所依光明获端严 破诸重暗得尊胜能依、所依 的关系二、地的功德是悲智的体性彼戒圆满德净故 梦中亦离犯戒垢 身语意行咸清净 十善业道皆能集极 喜 地 等 五 地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真实 离垢地结尾 本品差别体地之释词地之差别结说此地功德“地之差别”是指二地 的增胜功德差别,是从 差别上来解释的。“差别体地”是指差

3、别基 (本体),以释词的方式 来解释的辛一、差别体地之释词颂词的前两句分三段解释: 解释“戒”, 解释“戒圆满德净”, 解释“离垢地”的含义。彼戒圆满德净故 梦中亦离犯戒垢 身语意行咸清净 十善业道皆能集彼戒圆满德净故 梦中亦离犯戒垢 身语意行咸清净 十善业道皆能集由不忍受烦恼故,不生苦故,灭忧悔火 得清凉故,或由是安乐之因善士所行故 ,名曰尸罗。 自释(1)戒的释词戒”的梵语是“尸罗”,尸是清凉的意思 ,罗是获得的意思,所以“尸罗”就是获 得清凉的意思。1)因为心相续中不生起能令犯戒的烦恼, 不造一切违越佛制的罪业,永灭追悔犯 戒的火,心中常得清凉,故名为尸罗。 2)或者因为是得安乐之因、是

4、善士所行的 缘故,所以叫尸罗。112彼戒圆满德净故 梦中亦离犯戒垢 身语意行咸清净 十善业道皆能集此以七能断为相,无贪无嗔正见三 法是七能断之发起。故约能断及发 起而言戒,即十善业道也。 自释 (2)戒的体相这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戒的体相, 戒的体相主要是从能境的角度来安立.以能断身语七支犯戒的能断思为戒的体 相,诸如能断杀生、偷盗等思,无贪、 无嗔、正见三法就是七能断之发起,所 以从能断及发起而言戒者,即是能断十 种恶业道之十善业道,故为戒的体相。1彼戒圆满德净故 梦中亦离犯戒垢 身语意行咸清净 十善业道皆能集戒圆满谓戒至极。德净,即清净功德 ,净字亦通戒,谓戒圆满清净也。 自释戒圆满就是持

5、戒已达到极点,没有一点 不圆满的地方,如普贤行愿品中所 说的“无垢无破无穿漏”。德净就是功德很清净,在此功德中不夹 杂任何染污,“净”字也可以和戒连在 一起解释,就是戒律圆满清净。2彼戒圆满德净故 梦中亦离犯戒垢 身语意行咸清净 十善业道皆能集由自身功德清净故,戒即最为超胜。彼菩萨由成 就如斯戒德故,竟至梦中亦不为犯戒垢所污也。 自释二地菩萨因为成就了这样圆满清净的戒 法功德,所以不但是醒觉时,就是睡梦 中也不为犯戒的垢秽所染污。不但不犯根本罪和自性罪,就连一切违 越佛制的轻罪也全部远离,所以二地名 为“离垢地”。解深密经远离一切微细犯戒,是故第二名离垢地大乘庄严经论出犯出异心,是名离垢地。般

6、若摄颂 若法菩提功德生,具功德法戒律义, 法失利者之菩提,此谓破戒导师语。 俱胝劫行十善业,然求独觉罗汉果, 时戒有过是失戒,彼发心罪重他胜。3辛一、差别别体地之释词释词此义归结起来就有三点: 彼戒圆满德净故是总说义; 梦中亦离犯戒垢是例举义; 身语意行咸清净,十善业道皆能集是分别所说义。彼戒圆满德净故 梦中亦离犯戒 垢 身语意行咸清净 十善业道皆能 集第三四句讲以十善业道为例说明戒律圆满清净。颂词分析1、既然前面讲了戒圆满德净,又怎么能获得 戒圆满清净呢?2、十善业道是普通凡夫初学者所修行之法, 为什么这里以“十善业道皆能集”来说明 是二地菩萨特殊的功德呢?1、既然前面讲了戒圆满德净,又怎么

7、能获得戒圆满清净呢?为此在颂词的后两句中 加以说明,就是说,菩 萨安住第二地时,就能 达到这样的境界。辛一、差别体地之释词二地菩萨的身语意行,在醒梦的一切时中 都没有微细罪垢所染污,已达最极清净, 所以能够圆满无缺地修集十善业道。彼戒圆满德净故 梦中亦离犯戒垢 身语意行咸清净 十善业道皆能集l 由身修集不杀生等前三种善业道; l 由语修集不妄语等中间的四种善业道; l 由意修集不贪欲等后三种善业道。不但不毁犯应遮的戒法,凡是在戒律中所 应行持的也都能最为清净的方式圆满守 持。1、十善业道是普通凡夫初学者所修行之法,为什么这里以“十善业道皆能集”来说明是二地菩萨特殊的功德呢?知说十善道,则摄一切

8、 戒。 大智度论此为摄尽尸罗本 摄波罗蜜多论1、十善业道摄尽了一切三乘的戒律, 也是一切戒律的根本,展开来说就 是无量无边的戒,可以广到无边, 可以深到究竟,归摄起来,可以只 说十善业道。2、此处二地菩萨的功德指菩萨戒, 从圆满和清净角度来讲二地菩萨 的功德。圆满角度:断除了本地破戒的违品, “梦中亦离犯戒垢”,故 二地菩萨能真正到量行 持。 不要说凡夫外道、声缘,就是初地 菩萨也还没有到达修集圆满的地步 ,只有二地菩萨的身口意行才能做 到甚至在梦中也没有微细的垢染, 这样才是真正的“十善业道皆能集 ”,才是真正戒德圆满的境界。凡夫行持十善业道,圣者也行持 十善业道,声缘行持十善业道, 大乘菩

9、萨也行持十善业道,但是 在境界上却有深浅、广狭、大 小、圆不圆满等很大的差别。2、此处二地菩萨的特殊功德指从 圆满和清净角度守持菩萨戒。清净角度: 华严经里讲了菩萨的十种戒律: 不舍菩提心戒、远离二乘地戒、观察利益 一切众生戒、令一切众生住佛法戒、修学 菩萨一切学处戒等。 归纳起来,所有菩萨戒可以包括在严禁恶 行戒、摄集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三条当 中。 佛子!菩萨住离垢地,性自远离一切杀生,不畜刀杖,不怀 怨恨,有惭有愧,仁恕具足,于一切众生有命者,常生利益 慈念之心。尚不恶心恼诸众生,何况于他起众生想,故意而 行杀害。性不偷盗,菩萨于自资财常知止足,于他慈恕不欲 侵损。若物属他,起他物想,终不

10、于此而生盗心,乃至草叶 不与不取,何况其余资生之具。性不邪淫,菩萨常于自妻知 足,不求他妻。于他妻妾他所护女亲族媒定及为法所护者, 尚不生于贪染之心,何况从事,况于非道。自释引用十地经性不妄语,菩萨常作实语、真语、时语,乃至梦中亦不 忍作覆藏之语,无心欲作,何况故犯。性不两舌,菩萨 于诸众生无离间心,无恼害心,不将此语为破彼故而向 彼说,不将彼语为破此故而向此说。未破者不令破,已 破者不增长,不喜离间,不乐离间;若实若不实,不作 不说离间语。自释引用十地经自释引用十地经性不恶口,所谓毒害语、粗犷语、苦他语、令他嗔恨语、 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语、庸贱语、不可乐闻语、闻者 不悦语、嗔忿语、如火烧

11、心语、怨结语、热恼语、不可爱 语、不可乐语、能坏自身他身语,如是等语皆悉舍离。常 作润泽语、柔软语、悦意语、可乐闻语、闻者喜悦语、善 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多人爱乐语、多人悦乐语、身心 踊悦语。反面正面 毒害语润泽语 粗犷语柔软语 苦他语悦意语 令他嗔恨语可乐闻语性不绮语,菩萨常乐思审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 道理语、巧调伏语、随时筹量决定语,是菩萨乃至戏笑尚恒 思审,何况故出散乱之言?性不贪欲,菩萨于他财物,他所 资用,不生贪心,不愿,不求。性离嗔恙,菩萨于一切众生 ,恒起慈心、利益心、愍心、欢喜心、哀和润心、摄爱心、 永舍嗔恨,怨害热恼,常思顺行,仁慈佑益。又离邪见,菩 萨住于正道,

12、不行占卜,不取恶戒,心见正直,无诳无谄, 于佛法僧起决定信。以身圆满初三善业道,以语满中间四, 以意满后三,故能修集十善业道。”自释引用十地经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尔时,佛薄伽梵于大众中作师子吼,广说布施波罗蜜多已。时 慈氏菩萨摩诃萨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大圣世尊已说修大乘者兴大悲心行布施波罗蜜多,以何方便 而能圆满净戒波罗蜜多?何名净戒?防何过失?云何护持而得 清净?设护净戒,现在未来有何果报?云何守护当证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唯愿世尊分别广说,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复次,菩萨摩诃萨离三障已,应当修习十种净戒。云何为十 ?所谓身三净戒、口四净戒、意三净戒。言身三者,离杀、 盗、淫。 云何不杀、若见有

13、情被损害时,应以悲心往救其命,或以资 财赎令得脱,设不免者以身代之;何况自杀。 不偷盗者,菩萨摩诃萨于他财物,乃至梦中不生盗想,况于 寤而起盗心。应于自财以清净心,无所悋惜常行惠施,亦劝 他人离不与取,恒行布施波罗蜜多。 离染欲者,菩萨摩诃萨应当远离五欲境界,亦为有情说欲过 失,复令众生离欲邪行,赞说出家无量功德,令多众生舍家 出家,拔济有情离贪爱狱。是则名为身三善也。 言口四者,谓离虚诳、离间、麤恶及无义语。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云何虚诳?谓不见言见、见言不见,闻觉知等亦复如是。于此 虚诳皆舍离之,作真实语,名离妄语。 复次言离间者,于彼说此、于此说彼,令生乖诤。若能离此, 常和合语,是则名为

14、远离间语。 麤恶语者,谓出恶言令彼热恼,所不欲闻而令闻之。若能离此 ,常以软语令彼适悦,是则名为离麤恶语言。 无义语者,以染欲心戏弄谈谑,乃至邪论皆无义利。若能离此 ,为益有情实语时语,是则名为离无义语。 菩萨如是若能离口四过,修习如来四种善语,常为有情说于妙 语,令闻法者欢喜信受,如水清珠能清浊水,闻法信受亦复如 是。 复次,慈氏!意不善业亦有三种,谓贪、瞋、痴。离贪嫉者 ,见他尊贵、多饶财宝起嫉妬心,应正思惟作如是念:愿 一切有情得大富贵无所乏少,是诸有情勤苦艰难今乃获得, 云何于彼生嫉妬心?我于己财皆应奉彼,况彼自获我应随喜 ,云何乃反生嫉妬耶?以是因缘,于彼有情不应嫉妬但生 随喜。若能

15、如是除贪嫉者,是名菩萨持心净戒。 复次,离瞋害者,若菩萨摩诃萨被诸有情诸恶诬谤,无故打 骂断截支节。菩萨于彼离瞋害心,作是思惟:我已发愿, 于诸有情不起瞋害。云何今日乃发是心?又我昔愿,常以法 药蠲除有情瞋害之病。若于众生起瞋害者,自疾不能救,何 能救彼一切有情? 复次,若诸有情瞋菩萨时,深自克责以我有过,福德鲜薄令 他生瞋,我若无过彼必不瞋。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复次,若菩萨摩诃萨见二有情互相瞋恨结怨不舍。菩萨见已, 生悲愍心:此之有情不舍瞋恨,当堕地狱火烧其身受大苦 恼。是我之咎,应持法药疗此瞋病。我昔誓愿,愿与一切众生 除瞋恚病,云何今日不为断除?此等众生常为恚魔之所执缚不 自觉知,以大猛

16、火之所焚烧。既被魔执,设持利刀来杀害我, 我知魔鬼不应生瞋,当于是人生大悲愍。 复次,离邪见者,一切众生皆有邪见极为深厚。菩萨大悲,以 正见炬作大照明令见三宝,又于佛法众僧所有功德深生信乐。 一切外道,一切众魔作障碍者,不能破坏正见之心,于大乘行 无能退屈。复次,慈氏!菩萨摩诃萨行大乘者,欲令众生离不善行, 先当自身远离十恶、修行十善。 何以故?若诸菩萨自行十善,所有言教人皆信受。若自不 行而教人者,譬如有人为水漂溺,语岸上人:我能救 汝。无有是处。 造十恶者亦复如是,自被十恶瀑流所漂,语诸众生:我 当度汝。亦无是处。 菩萨如是于十善戒具足修习,复教他人如是展转,名为修 习净戒波罗蜜多。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复次,若菩萨摩诃萨见二有情互相瞋恨结怨不舍。菩萨见已, 生悲愍心:此之有情不舍瞋恨,当堕地狱火烧其身受大苦 恼。是我之咎,应持法药疗此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