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考古诗文阅读评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17370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20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中考古诗文阅读评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2011中考古诗文阅读评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2011中考古诗文阅读评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2011中考古诗文阅读评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2011中考古诗文阅读评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中考古诗文阅读评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中考古诗文阅读评析(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广州市中考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考查评析911题为古文阅读,共10分,约占全卷总分比例6.7%,与近几年命题情 况基本一致。 文言文段选自名篇唐雎不辱使命,属 较为浅易的文言文。三道小题,含2道客观 题与一道主观题,分别考查了学生在文言 词语辨析、文意理解、文言翻译等方面的 水平和能力,从认知层面来说,既考查学 生的识记能力又考查了学生对内容要点的 分析把握的阅读能力,考查内容比较全面 ,试卷显得有变化而不失平稳。 (三)第11题: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原题】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岂直五百里哉?【答案】 (1)安陵君于是派遣

2、唐雎出使到秦国。( “因”1分,“使”1分) (2)难道仅仅五百里(就交换)吗? (“直”1分,句式1分)文言翻译虽然是主观题,但客观成分较 强,答题时一定要根据原文内容,尽量采用 直译的办法,对文句进行准确翻译。当然, 由于文言文的翻译也含有一定的主观成分, 所以在对考生的要求上,也应有一定的灵活 性,如在具体翻译时,允许语言转换的多 样化。 文言文翻译的基础是理解,而对文意的 理解又直接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 解。所以,解答这道试题的关键是在理解 句子大意的基础上,掌握其中的实词和虚 词的意思及用法,评分参考中对此作了要 求。 第一句的关键词是“因”和“使于秦 ”中的“使”。 “因”可

3、以翻译为“于是 ”、“就”、“因此”、“因为这样”等 。 “使”可以翻译为“出使”、“做使者 去”等。采分点如出现错别字扣1分。第二句的关键点是“直”和反问句式。“直 ”,可以翻译为 “仅”、“仅仅”“只”、“只 是”、“只有”、“区区”等。句式必须是反问 句式,可以翻译为“难道吗?”“何况 呢?”“何况?”“况且呢?”如果没 有反问语气词或问号,但能体现反问语气即可给1 分。采分点如出现错别字扣1分。 所涉关键考点为常用实词、虚词、句式, 翻译时既要求学生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正确翻译 这些词语,又要掌握各种文言句式,文言知识考 查面广。这对一线教师的日常教学有积极的指导 意义。从考查的角度来看

4、,今年的翻译试题出得较 好。两个句子长短适中,难度接近;参考答案基 本采用了直译的办法,评分标准中直接得分的关 键词准确明了,均为常见的文言文知识点,体现 了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要求的“字字落实”,教考 不分离,对日常教学有示范性作用。(1)题随机抽样300份卷学生答题情况一览 表:0分20.7 1分27 2分52.3第一句的采分点是“因”和“使”。从答题 情况看,大多数考生能准确将因译为“于是”、 “就”、“因此”、“因为这样”。少数学生没 能把握住这题翻译的关键点,把“因”照写上去 ,以致失分;或者忽略了“因”字,在翻译中没 有出现,以致失分。 “使”的失误主要出现在理解和表述上,部分 学生不

5、能正确写出“出使”,而是胡乱翻译为“ 去秦王求见”、“出于”、“让出”、“拜访一 下”、“拒绝”、“使去”、“到了”、“劝说 ”、“去化解”、“劝告”“去和秦王谈话”等 等;或空出不写以致拿不到分。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考生基础不扎实。另 外部分考生马虎答题,抄写都出错,如“安陵君 ”写成“安陵国”,“秦王”写成“泰王”,这 次虽然没有扣分,但在今后的解题训练中应该注 意,养成严谨的求学态度。(2)题随机抽样300份卷学生答题情况一览 表:0分19.7 1分 26.3 2分54第二句的采分点是“直”和反问句式。不少 学生由于不理解或混淆了知识而出现了错译的情 况,把“直”错译为“价值”。错别字

6、失分,把 “难道吗?”写成 “难到吗?” 而痛失 1分;部分学生因为对句式掌握不熟练,把反问句 式翻译为疑问句式、陈述句式或感叹句式,以致 违反原意而造成失分。如“这值五百里吗?”“ 不止方圆五百里的土地。” “更不必说五百里了 !”此外,还有一些问题。首先,一些学生缺乏 对文本基本的认识,望文生义,完全理解错原意 ,如将第一句译成“安陵君因为有唐雎而拒绝秦 王”“安陵君因为让唐雎让出秦国” “安陵君希 望唐雎去化解秦国”。 将第二句译成“直径大约 有五百里”“不止方圆五百里的土地。” 从中看出学生不仅对课文缺乏必要的了解, 甚至连一点基本的历史常识和语法常识都没有。 其次,有的学生虽然理解题

7、意,但没能掌握翻译 的技巧,不能扣住关键点来回答,所以徒劳无功 ,如第一句译为“安陵君派遣唐雎前往秦国”, 导致失分。再有就是学生不够细心,如将“因” 译成“所以”的比较多,这样因错解题意而失分 非常可惜。 【教学建议】 1加强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训练,尤其是找 准翻译的关键词,力求让学生准确踩点。 2要注意错别字的纠正及训练学生正确地 表情达意。 3加强朗读,让学生熟悉课文,对课文内 容有基本的认识。总的看来,文言文阅读的选材方面体现了一 定的继承性,所选题材接近,2010年和2011年的 文言文题材来自于同一篇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的不同文段,虽同源而不同段,这对部分教师因 为猜题、押题而缺乏全面

8、复习备考起到极大的警 示作用。试题结构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考 点设置比较稳定;今年与去年一样,不仅对文言 实词、虚词进行考查,还加大了语法句式的考查 力度,这是今后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12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和初步的鉴赏。 能力层级为B级和E级;难度为,区分度为 。 【原题】(1)诗中“幽篁”“长啸”是什 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 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幽篁”是幽深的竹林。(“长啸 ”是长长的口哨) (2)全诗抒发了诗人宁静(淡泊、闲适)的 心情。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明月”与 他为伴,没有尘世间的烦扰,宁静、

9、淡泊。【分析】本题有两小题,首先让学生“理解幽篁 或长啸的意思”,然后问“诗中表现了诗 人怎样的心情,并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既有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层次的考查,即理 解诗句的内容,也有“情感”层次的考查,即结 合诗句,知人论世,来理解诗人的情感,较好地 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是一道好题。 这道试题的难度本不大,只是因为竹 里馆属于课外推荐背诵古诗,不是课内 必讲内容,感觉学生对具体词语的理解较 弱,导致答题情况不理想。 12题(1)小题随机抽样300份试卷学生答题 情况一览表 0分45.7 1分31 2分 23.3第二小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作者表达的 情感。答题关键是要扣住“

10、心情”、“结合诗句”和“简 要分析”这三点。具体评分细则是: “心情”2分,宁 静(淡泊、闲适、清静、安详、闲淡、超脱、闲远、平静 、澄净、平和、恬淡)意思对即可得2分;意思表述不完 全准确,如理解为:孤独、孤寂、孤单等,可得1分; 如理解为:寂寞、沉重、惆怅、思念,不给 分。结合诗中任何的字、词、句均可给1分(直 接引用、概述或指出第几句均可。但只摘录了诗 中语句,而没有分析,没有写出“心情”,不得 分);分析过程1分(如果直接引用原句后,再 翻译原句,可视为分析过程;如果概述中既有原 文内容,又有分析,可给2分;分析不合理不得分 )该题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内容识记、理解分析 、鉴赏评价能力。这

11、对目前初中古诗词教学有积 极的纠偏作用。教师不能仅仅把眼光盯在课内讲 读的二十几首古诗词上,不能把古诗词割裂开来 教学,古诗词教学不能仅是知识性的灌输,不能 仅是死记硬背。它应该回归到让学生从 “诗歌写了什么”, “是怎样写的”,“写得怎样”,“诗歌的基调 是什么”,“作者的创作背景是什么”等方面来 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的传统的、有意义的教学道 路上去,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 忆,教会学生明确考点,学会鉴赏古诗词的基本 方法,如:知人论世、抓住诗眼、鉴赏形象、推 敲炼字、琢磨典故、把握主旨等。12题(2)小题随机抽样300份试卷学生答题 情况一览表 0分16.3 1分21 2分30

12、3分25.3 4分7.4学生因失误造成失分的情况有三,一 是对这首古诗不熟悉,完全乱答或干脆放 弃;二是审题不够细致,结合诗句分析情 感的三个采分点总有遗漏;三是不能抓住 意象或知人论世来理解诗人情怀,而是望 文生义。该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符合本次考试两 试合一的特点。但试题值得商榷之处是,竹里 馆属于课外推荐背诵古诗,虽在语文课本中, 但语文老师的潜意识里未把它当作课内古诗。这 当然是一线教师的理解错误,但情况如此普遍, 也许备考指导更明确些就更好了。 从09年、10年及11年三年的诗歌鉴赏题来看,总的来 说稳中有变。分值没变化,都是6分,题目设置继续沿用 分开两小题的形式让学生去鉴赏,降

13、低了难度,这有利于 增强中下层学生完成古诗词鉴赏的信心。但命题者的命题 思路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在理解诗歌的 基础上进行鉴赏,更加注重阅读鉴赏中的准确把握诗人的 感受和体验,更加注重对学生鉴赏能力的考查。 【教学建议】从这次考试的诗歌鉴赏题来看,初中语 文古诗词教学,应扎扎实实让学生去“品 味”“涵泳”诗词,不能简单地割裂诗歌 的情感、内容,简单地让学生去死记硬背 些名词术语,真正让古诗词成为涵养学生 心灵的材料。 因为,只有学生真正懂得了他所学过的 诗词,他才能让诗词内容成为他成长过程 中的营养,只有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诗人的 情感,才能产生共鸣,只有学生产生了共 鸣,他才能有兴趣

14、去学、去背古诗词,才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只能发挥好了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学生 才能考好试,才能有层次的鉴赏好诗词。具体来说,教师应重视以下几点 : 古诗词教学要有梯度,要体现初中学 生的认知规律,切忌只重背诵默写,忽略 对内容的深入讲解,而要在诵读积累的基 础上,提升到正确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尤 其是要让学生学会结合个人体验或现实生 活去理解和运用。教师不能只盯着考试,不能只注重知识的讲解 ,要教会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教会学生 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复习备考应全面科学,不能以自己的理解来进 行所谓的押题、猜题。 要教会学生认真审题,训练学生敏锐的语感以 及规范答题的能力。 要教会学生考试时要镇定专注,就算是意料外 的题目,也一定是课内知识的迁移考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