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或人类化。有了人就开始有 了历史,也开始了文化。所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要知道其起源问题。炎黄文化炎黄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炎黄文化 可以理解为中华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狭义的炎黄文 化,可以理解为炎帝、黄帝时代的文化或炎黄时代中 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本讲所说的炎黄文化,主要取 狭义,有时也涉及广义的内容。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 文始祖。炎黄二帝伟大历史功绩,早在逸周书 、国语、周易系辞等先秦文献中 就有记载。相传炎黄神农氏率领其部落作耒耜,教 种五谷、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日中为市,首倡
2、交 易,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据晋皇甫谧帝王 世家和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载:炎帝为民 采药治病,来到南方,因误尝“断肠草”“崩葬长沙茶 乡之尾,”“炎帝墓在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原 。”即今湖南省株州市炎陵县的鹿原坡。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黄帝的功绩则在于率领其部落养蚕制丝、始作农 裳,伐木构材、筑造宫室,创造文字,制造历法并发 明指南车,备尝险夷,艰难拓殖,将中华原始文明推 向了新的历史阶段。据司马迁史记载,“黄 帝驾崩,葬于桥山”,即今天陕西黄陵市桥山区。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同时,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功
3、 绩还在于,立足中原,建立国家雏形,为中华民族的 多元文化统一奠定了基础。据国语晋语, 史记 帝本纪载:“昔少典氏娶有娇氏,生黄帝 、炎帝。”少典部族居住在今陕西、甘肃交界处,与 有娇氏通婚,生下黄帝和炎帝。黄帝居姬水,炎帝居 姜水。有学者认为,黄帝生于今陕西黄土高原,炎帝 生于今陕西宝鸡姜水一带。黄帝部落东渡黄河,顺中 条山和太行山朝北方向发展,直达山西南部黄河之滨 和河北一带。与此同时,炎帝部落沿渭水,黄河向东 发展,直达河南山东一带。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在氏族部落的繁衍过程中,炎帝部落与东南的黎 族部落发生冲突,炎帝战败,向黄帝求援。黄帝和 炎帝联合,与蚩尤率领的九黎族
4、部落发生“涿鹿之战 ”,蚩尤战败,被杀。后来,黄帝与炎帝部落又发生 “阪泉之战”(今河北涿鹿东南),炎帝败北,南迁 (今长江流域,湖南,湖北等)。黄帝统一了黄河 流域的大片土地,从此成了华夏集团的代表。随着时间的推移,以炎帝与黄帝为代表的两古族 融合发展,沿向四方,后经夏、商、周及其后的发展 ,使中国境内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各有特长 的氏族部落融合为一个以中原族体为主体,包括四方 民族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几千年来,炎黄 二帝作为中华民族始兴和统一的象征,对于海内外中 华儿女的民族认同和增强凝力、向心力,发挥了巨大 的作用。而以炎黄子孙为荣,以同源同祖为荣,已成 为维护民族大团结和
5、祖国统一的感情纽带和精神力量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当然,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也是功不可没。传 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的出生地是今陕西白水县 史官村。文字的发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有了 文字,中国历代的文明创造才能通过文字载体而世 代相传。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二周易文化 理论化、系统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形成 ,长时间一直是学术界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多数学 者都认为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之一 ,其影响于后世既远且深。正如四库全书总目 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 乐律、兵法、韵学、算
6、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 援易以为说。”易道博大精深,实为我中国 传统文化的大根大本。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现今传世的周易, 包括易经、易传 两大部分。易经包括 六十四卦和卦辞、爻辞。卦是象 征性的符号。卦由爻组成。爻有 阳爻,阴爻。“”为阳爻,“ ”为阴爻,代表两种相反的性 质或具有相反性质的事物或作用 。“”和“ ”三叠,形成八 种组合形式,称为八卦,其图象 和名称分别为:(见右图)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乾、坤、震、巽、坎、离、 艮、兑,分别代表天、 地、雷、风、水、火、山、泽。从卦的阴阳爻搭配上, 可以看出古人对事物的某种认识和理解,八卦两两相叠 ,组合成
7、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皆有名称。古人称八卦为 经卦、六十四卦为别卦。在周易中,六十四卦 ,每卦有卦辞;一卦由六爻组成,每爻也有爻辞。卦辞 和爻辞合起来,就是易经的经文,也是中国古代文 化的第一部成书。需要指出的是,易经虽然是以六 十四卦成文的,但又并不是单纯卜筮性质的著书,其内 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教育、家庭和自然界的各种 现象,是对当时社会生活及人们对外部世界认识的系统 总结。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易传对易经的卦象、卦辞、爻辞作了注释和 阐发,更加具有义理性。它包含彖上下、象上 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 杂卦共十篇。对“经”而言称为十翼,又称 易大传这样周易就发展为一
8、部内 容博大精深 的哲学著作,它包括的重要哲学思想有:本体论,辩证 法,天人学说,人生哲学,社会伦理道德等等。其中对 宇宙运动变化的规律论述得最为深入,并将其视为社会 及人生变化的基础,因此“易”可解释为宇宙变化之大历 程,及变易变化的意思。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周易是中国文化的“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也 是一部以占噬为源头活水和外在形式的特殊的文化典 籍和哲学巨著。其价值在“学”,不在“术”。“学”是将 周易经传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解释和阐发其 中的哲理,“术”则视周易为算命方术,为人占卜吉凶 祸福,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周易的时候,也要明 确这一点,切不可把两者混为一谈
9、。否则就会迷失方 向。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关于周易的作者与创造时代,传统的说法是 汉书艺文志所谓的“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唐 代训诂学家颜师右(581645)注曰:“伏羲为上古 ,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就是说,伏羲氏始画 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孔子作 易传以倡明易经。这种观点在汉代广为学者 所接受。后来,东汉马融又提出周公制作爻辞的观 点,遂有南宋大哲学家朱熹的“人更四圣”说。今天 学术界一般认为,易经产生于殷周之际,易 传完成于战国末期,都不是一人一时所为,是历 史的产物。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易传系辞上把自然,社会,人生联系起来对包 括世
10、界观在内的宇宙生成论做了一个最高的概括与表 达:“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议生四象,四象 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发象莫大乎 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太极”谓世界的本体,“两 议”谓阴阳。自然的演化,产生了阴阳,阴阳化生万 物。这是中国最早的,也是最富理论性的宇宙生成论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它表现了中 华先祖们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自觉意识和理性抽象,旨 在引导后世充分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发象天地, 变通四时,”顺天而行,变动不居,遵循自然之道, 才能驱弊以尽利,逢凶化吉,成就大业。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易经本身是个占卜的书,带有一定的神秘,即 迷信色
11、彩,仅此不会有太大影响。易经把它哲理 化,使得它对中国的哲学、文化,特别对人们的思维 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 面:“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易传。说卦曰:”昔 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叁天两地 而倚数,观乎于阴阳而立卦。(由数所占噬出来的64 卦象,明确地包罗了天、地、人的万物之象)。易 传系辞下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 ,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两之,故六,六者, 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易经64卦每一爻的六爻 中,上面两爻象征天,中间两爻象征天地之间的人, 人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易转彖乾曰:“乾道变化 ,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是天
12、地人 整体运动的最佳状态)。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辨正思维。易传系辞上 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任 何事物都有阴阳,任何变化都是离不开阴阳,阴阳相互 依存,相反相成,这就是自然之道)。“是刚柔相摩八 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 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天地自然以至人间社会,一切都是“有对”的。刚与柔, 天与地,乾与坤,日与月,寒与暑,男与女等等。惟其 如此,天地之间才有变化。其变化的动因是对立石的相 推,相荡造成的变化。)易经泰九三爻辞曰“无萍 不陂,无往不复。”易传彖丰曰:“日中则昃,
13、日 盈则食。天地盁虚,与时消息,而况人乎,况鬼神乎? ”(一切对立的两各方面都是相互转化的)。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穷变通久的变易思维。易传学辞下曰:“易 之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固流六虚,上 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为变所适。”(这是 易传在论易经,而易经自身同样充满着变 易气息。用司马迁的话说“易长于变”。)易传系 辞下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作则久。”革卦彖 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 人,革之大矣哉。”(革命一词即出自这里,认为商汤 灭夏,武王灭商,这些都是顺应历史潮流的革命,体现 了变革的精神。)可以说“变易”是周易的典型性格
14、,精微灵魂和深邃奥秘之所在。不懂“变易”也就不懂 周易.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周易是一部以讲哲理的典籍,也是古代先民 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对宇宙人生体验的智慧 和结晶。它不仅第一次将华夏民族的原始记忆和意象 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抽象和凝聚成整体思维,辩证 思维,易变思维等基本的思维模式,而且为人们提供 了许多安身立命,尽利向吉的为人处世之方,特别是 陶冶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 精神。正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钱穆所说:“易经本 来是当时占卜人事吉凶用的书,但中国后代的人生哲 学,却由此有所渊源。“这里仅举几个例子,以为说
15、明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崇德广业的全面发展。易传系辞上曰:“ 夫易,圣人所以崇德广业也。” 易传系辞下 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见几而作的行动准则。易传系辞上曰:“ 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 。君子修此三者,故圣也。”物极必反的人生规律。“易传文言坤“曰: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 传系辞下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 灭身。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易传象乾曰:“天行 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安不忘危的忧患意识。易传系辞下曰:“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者?作易者,其有忧 患乎?”“危者,安其位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 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 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易传象坤曰:“地 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总之,周易是中华民族文明之源,是值得 深入研究,发掘的一部重要典籍。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与天地合德的超越境界。易传文言曰:“夫 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 其序,与神鬼合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