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选修4《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课件1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195350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历史选修4《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课件1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岳麓版历史选修4《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课件1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岳麓版历史选修4《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课件1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岳麓版历史选修4《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课件1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岳麓版历史选修4《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课件1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岳麓版历史选修4《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课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历史选修4《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课件1(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标要求: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一、从“医人”到“医国” 二、民族、民权、民生 三、建立民国 四、愈挫愈勇 五、建国方略 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目录胡锦涛总书记在孙 中山诞辰140周年上的讲 话: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 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一 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 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 致力于振兴中华。孙中山 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 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 、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 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 、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 一生!孙中山先生的一生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866年

2、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之前第二阶段:1911年武昌起义1922年第二次护法 运动失败第三阶段: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1925年3月 12日在北京逝世为中国出路尝试各种实践从建立民国到捍卫民主共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性转变一、为中国出路尝试各种实践 1866年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之前1、出生及求学经历:孙中山早年的人生规划是什么,后来有何改 变?为什么会有这一改变?你从孙中山对职业的 选择中得到什么感悟?1866年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 1886年在南华医学校学习,后转入香港 西医书院,1892年毕业。2、从“医人”到“医国”一、为中国出路尝试各种实践 1866

3、年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之前2、从“医人”到“医国”1)改良思想:1889年,致郑藻如书,试图在家乡试行乡 村改革孙中山改良思想的初现表现了孙中山爱国的情怀和救 世济人的思想。一、为中国出路尝试各种实践1866年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之前2、从“医人”到“医国”1)改良思想:1889年,致郑藻如书,试图在家乡试行 乡村改革孙中山改良思想的初现1894年,上李鸿章书,想依靠清政府自 上而下改良,发展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对孙中山的上书,李鸿章态度极为 冷淡。那时,中日甲午战争正在进行, 李鸿章在芦台督师,收到他的上书,只 是随便地说了一句:“等打仗完了以后再 见吧。”孙中山听了这句

4、话,知道没有办 法,闷闷不乐地回到上海所有的希 望完全成为泡影。所以到了这时候,孙 先生的志向益发坚决,在檀香山就积极 筹备兴中会,找人入会,一定要反抗满 洲政府。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 ,货能畅其流。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 本 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 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 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 6月孙中山早年的救国主张有何(政治主张) 有何转变?以何为标志?理由是什么?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 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 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

5、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一、为中国出路尝试各种实践 1866年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之前2、从“医人”到“医国”1)改良思想:2)民主共和: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11美国檀香山口号: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近代中国主张制度变革的两大政治派别比较派别代表阶级 属性方式受启 国政治 目标结果维新派革命派康有 为孙中 山资产 阶级资产 阶级改良革命日本美国君主立 宪制民主共 和国失败,但 推动了思 想解放袁篡夺革命 果实,但推 动政治民主 化进程一、为中国出路尝试各种实践1866年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之前3、指导思想:三民主义1905年 同盟会

6、日本东京中国第一个资产 阶级革命政党指导思想对应纲领思想内涵地位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创创立民国平分土地平均地权权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反动动 统统治推翻皇权专权专 制,建立民主 共和国,人民享有国家主权权通过过核定地价、土地国有的 方法来解决土地问题问题前提核心补补充三民主义的评价 积极性:1)是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2)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 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3)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局限性: 1)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2)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反封不彻底。资产阶级不可 能彻

7、底完成反 帝反封的革命 任务。一、为中国出路尝试各种实践 1866年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之前4、反清的主要形式:组织革命团体和坚持武装斗争军队建设:1906年,中国同盟会革命方 略,提出建立中华国民军的 方案亲赴欧美筹 集经费1910年到达旧金山, 建立同盟会分会重点地区 :两广即武昌起义爆发时,孙 中山并未在国内,他不 是起义的领导者。革命指导思想形成一、为中国出路尝试各种实践 1866年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之前认识:从对清政府幻想,和平改革救中国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1911年武昌起义1922年第二次护法 运动失败二、从建立民国到捍卫民主共和1.武昌起义:1911.1

8、0.10 建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2.中华民国成立 1912.1.1,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 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历史功绩: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发展资本主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孙中山:“临时政府,革命时代之 政府也”(1)政府人员组成革命党人掌权(2)颁布的法令和措施维护资产阶级的利 益为什么?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它的意义 是什么?意义:“三权分立”1)用法律的形式否定君主专制2)赋予国民自由权利,推进了中国政治民主 化的进程3)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也是 辛亥革

9、命的重要成果之一基本精神:1911年武昌起义1922年第二次 护法运动失败二、从建立民国到捍卫民主共和3.捍卫民主共和:愈挫愈勇的系列革命斗争名称 起因 孙中山的活动 结果 二次革命 1913 护国运动 1916 第一次 护法运动 1917 第二次 护法运动1920-22 袁世凯复辟帝制 段祺瑞拒绝恢复 临时约法和国会 为了恢复临时 约法和国会 组织发动讨袁 发表讨袁宣言 第二次讨袁宣言 借助西南军阀,成立护 法军政府当选非常大总统,准备 组织北伐失败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 制 遭到西南军阀的排挤 而失败 因陈炯明叛乱而失败 中华革命 党1914二次革命失败继续反袁斗争刺杀宋教仁及“ 善后借款”

10、材料一 从辛亥革命起我们为了推翻清政府而迁 就袁世凯,后来为了反对北洋军阀而利用西南军阀, 再后来为了抵制西南军阀而培植陈炯明,最后陈炯明 叛变了,这样看来,以前的一套革命老办法非改变不 可,我们要从头做起 。 吴玉章(同盟会会员) 材料二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二次革 命失败后,1914年同盟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护法运 动失败后,1919年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维 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大都失败的原因。这些斗争的失败 说明了什么?主观: 资产阶级革命 派的局限性政党:纲领:军队: 群众:革命党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利用军阀打军

11、阀,没有自己的武装 脱离工农,缺乏群众基础客观: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力量强大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说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走到了尽头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大都失败的原因1911年武昌起义1922年第二次护法 运动失败二、从建立民国到捍卫民主共和4.建国方略:1917年1919年建国方略是辛亥革命以后孙中 山为总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功与失败 的经验教训、启发与唤醒全社会的民众 、开创未来社会建设新局面而撰写的重 要著作。1911年武昌起义1922年第二次护法 运动失败二、从建立民国到捍卫民主共和“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心理建设物质建设社会建设“

12、_”以“_”为基础;“_”以“_”为指导1911年武昌起义1922年第二次护法 运动失败二、从建立民国到捍卫民主共和认识: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 计个人得失;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屡败屡战。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1925年3 月12日在北京逝世三、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性转变1.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同意改 组国民党2.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 意接受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重新解 释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 三大政策 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 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内容比较 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新发展民族 主

13、义反对民族压迫 ,反对满洲贵 族的统治。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 略,中华民族自求解放; 对内:中国境内各民族 一律平等。民权 主义推翻君主专制 政体,建立国 民政府,国民 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 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 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 及权利。生主 民义平均地权。 (较为空洞)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 行“耕者有其田”。认识不反帝 反帝 反满民 族平等民权由资 产阶级掌握 平民共有 普遍平等节制资本 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1925年3 月12日在北京逝世三、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性转变3.收回部分“关余”:1924年初4.黄埔军

14、校的建立:1924年5月办学特色: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在同等 重要的地位意义:培养了大批政治、军事人才,为建立 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1925年3 月12日在北京逝世三、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性转变5.北上宣言1924.11重申国民党反帝、反军阀的立场6.北平病逝:1925.3.12“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1925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病逝于 北京,终年59岁。图为孙中山先生遗容。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1925年3 月12日在北京逝世三、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性转变认识: 超越党派界线,与时俱进,实 现人生跨越;促成国共首次合作,推动国民革 命达高潮。反对

15、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 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 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的民族精神。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 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四、纵览孙中山一生的奋斗历程,你感触最深的是 什么?(归纳“孙中山精神”)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1.从“医人”到“医国”2.从“改良”到“革命”3.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4.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 的历史作用1、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 2、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最伟大的功绩); 4、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6、顺应历史潮流,改组国民党,制定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促成 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进程; 7、孙中山所著的建国方略是他的政治思想和建国思想的光辉结晶,对 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