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脊感后感两篇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8188123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龙脊感后感两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龙脊感后感两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龙脊感后感两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龙脊感后感两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龙脊感后感两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龙脊感后感两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因贫穷而放弃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龙脊,记录了广西一个叫龙脊的山村中一群孩子求学的故事。龙脊自然环境恶劣,资源短缺,勤劳善良的红瑶人民在这里生活了 300 多年。大山隔断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也隔断了文明的辐射。但是,这里的孩子们却没有因为贫穷而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尽管条件艰苦,设施简陋,但多数孩子还是依然留在校园中。为了能够供孩子读书,家长们节衣缩食,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去勤工俭学。本片的编导通过向大家讲述发身在这些孩子们身上的事,表现出他们的朴实和坚韧的品格,以及用坚强与勤奋改变着自己命运的一种不屈服的精神。孩子们的渴望和家长们的期望是贯穿于全片的重点,创作者采用了很多艺术手法表现了在拍摄过程

2、中感受到的这种心态。本片采用画外音开片,介绍了本片讲述的对象广西北部山区一个叫龙脊的地方。伴随着洪亮的鸡鸣声,镜头拉下,由近景到大全景,向大家展示了龙脊自然环境的恶劣,交通的落后,与世的隔绝。本片记录的时间是 1994 年从春到夏,采用叙事蒙太奇的表现手法,以潘能高一家为主线来展示这个村庄的故事,以及以潘能高和潘军权两条人物线索来表现山村孩子渴望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本片情节生动,将孩子们身上的那种天真、质朴、好学,大人们对孩子的无限期望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潘能高在课堂得到表杨,潘能高的爷爷闯考场,爷爷在吃饭时问分数,潘军权因打人被老师训斥,潘军权受惩罚冲厕所时靠猜拳决定谁拎桶,潘纪恩淘金回来与弟

3、弟的对话等。在这一系列的情节展示中,使观众对人物的性格与精神世界有了充分的了解。纪录片与电视散文不同,电视散文注重的是内容的真情、真切,而纪录片则注重内容的纪实性与客观性。 真实性和客观性是纪录片的根本与生命所在,是纪录片与生俱来的本性。在龙脊这部纪录片中纪实性与客观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真实性是纪录片赖以生存的基础。本片中同期声的使用恰到好处的突出了纪录片的这一大特色。开篇时山泉的叮咚声,鸟儿的鸣叫声,孩子的嬉笑声,瑶族歌谣的悦耳声,无处不透露出山区所特有的自然美,人文美。片中有这样的一组镜头,讲的是潘能高和另一名男同学印制日之事打了同班的女同学,被老师发去提水冲厕所。尽

4、管刚刚配老师批评过,但这两个男孩子提水时依然盖布了调皮的习性,谈们在没冲完一桶水之后,就用猜拳的游戏来确定谁来拎空桶。这一情节片中并没有什么解说词,也没有任何的采访,只是生活的原貌,完全是同期声,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孩子们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天性,很好的激起了观众的兴趣。片中还有一处情节,小寨村建了希望小学,该了新的校舍。开学的第一天,孩子们都在忙着大扫除,而一棵树下,一个失学女孩子站在那里,用羡慕的眼神望着其他人。这一段完全是真实的同期声,孩子们在操场上喧闹嬉戏的声音与折合小女孩的安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起观众们的深思。龙脊的风格是客观纪实的。全片基本保持客观纪实的特点,解说词追求平实的风格,尽

5、量少用或不用,片中以大量真实、自然、生动的生活情景的记录,带给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本片画面的静态造型也体现出了纪录片的客观性。静态造型指的是画面的画面框架、镜头的焦距和光轴不变,而不是指被摄物处于静止状态。龙脊的静态造型贯穿作品的始终。如静谧的山坡,夜色下的校舍,雨后山坡的梯田,跳皮筋的小女孩,在灶台前和窗前忙碌家务的人们等。这种画面以一种旁观的姿态显示了纪录的客观性,再现生活的自然原貌。本片中的瑶族歌谣有着很深寓意,歌词所唱的内容既体现了失学孩子的心声,而且通过歌谣传承自己文化的这种方式,体现出这里科技的的落后,使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同时心灵受到很大的感触。其中有一段失学女孩站在学校的窗边,唱

6、着“妹不知,也念不送妹读书,无有文章,无有名”的歌谣,这是失学儿童的心声,制片者在此处并没有用语言刻意的解释什么,但让观众在观看时产生一种隐隐的酸楚。龙脊这部纪录片通过对大量真实、自然、生动地情节进行描述,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长镜头、同期声、解说词的巧妙运用,使得本片的主题变得丰富而深刻。龙脊这里的孩子们并没有因为贫穷而放弃对知识的渴望,放弃自己的希望与理想,始终怀着一颗求知的心去面对生活,面对困境。同时编导还通过这部纪录片,希望身处在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下的我们,是否可以向这些孩子们伸出援助之手,让更多的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接受知识的熏陶与洗礼。纪录片龙脊拍摄于 1994 年,记录了广西山区

7、一个叫龙脊的地方发生的故事。龙脊自然环境恶劣,资源短缺,勤劳善良的红瑶人民在这里生活了 300 多年。大山隔断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也隔断了文明的辐射。但是,这里的孩子们却没有因为贫穷而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尽管条件艰苦,设施简陋,但多数孩子还是依然留在校园中。为了能够供孩子读书,家长们节衣缩食,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去勤工俭学。这时候,在全国范围开展的希望工程给孩子们带来了希望。孩子们的渴望和家长们的期望是贯穿于全片的重点,创作者采用了很多艺术手法表现了在拍摄过程中感受到的这种心态。以下试从构图元素、光影元素、色彩元素几方面来进行分析。构图元素在这部片子里,有这样一个镜头:潘能高和潘军权两个好朋友课余

8、时间在山上的小河边放牛时,嘴里还不住地背诵着课文。这个镜头把人物、牛和小河都置于画面的“井”字的十字交叉点上,给人以愉悦的美感享受。两个孩子凝视着河水流走的方向,动静相宜:孩子们的绿军装和自然景物的色彩一致,产生了和谐的美潘纪恩为了能继续上学,和大一点的孩子去了离家二十多里的白水金矿淘金子。在筛了不知多少国营金矿厂洗矿石的水银后,第七天,终于在最后一筛中寻找到了一小块金子。伴随着金子浮出水面,画面中出现了潘纪恩微笑的面部的近景,淘金的艰辛与纯真会心一笑的强烈对比,让观众和主人公一起仿佛看到了光明。淘金回家的山路崎岖坎坷,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潘纪恩瘦小而又坚定的背影,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山区孩子积

9、极与命运抗争的可贵品质。环境与人物的相互映衬,鲜明地传递了拍摄者的深情和钦佩之情。新教学楼建成后,孩子们都在水泥操场上打闹嬉戏,镜头缓慢地移开,渐渐推向躲在墙角刚刚失学的女孩潘井妹(她在一片喧闹声中孤独地沉默着,看着她的昔日同窗),最后停留在她充满羡慕的双眼上。这样一个完整的长镜头利用构图的变化,画面主体的转换和具有震撼力的定格使观众在欣慰后猛然感觉到一种悲凉和警觉,希望工程任重道远!光影元素潘纪恩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坐在屋里仔细认真地端详。录取通知书是这个画面中的主体,编导采用顺光角度拍摄。而潘纪恩则只出现一个侧背影,屋里的其它一切都是惨淡昏暗的,光线照耀下的通知书显得尤为明亮,光影的强烈对比

10、表现了潘纪恩内心的无比渴望和欣喜。光影元素在潘能高、潘能风得到希望工程救助那段场景中也得到了充分利用。在黑暗潮湿的屋里,爷爷告诉姐弟俩,邓小平爷爷支持搞希望工程。之后,出现了一个散发光芒的煤油灯的大特写。这盏明灯好象一个开放性的预示:渴望接受教育的山区孩子们见到了希望的曙光:亦或是暗示着煤油灯的时代即将在这一代孩子身上得到改变。色彩元素充分利用绿色展现了山区的自然风貌,但并非千篇一律的“绿”。本片通过情节的不断发展,用不同色调和饱和度的绿来表现每个片段的主基调。表现小寨村的贫穷落后时,使用有些泛黄的暗绿,和阴霾的天空、涌动的乌云色调一致;在“五月端阳、六月日头正当红、七月妹是路边清凉水、八月稻子收获几个唱段中出现的山区全景中,分别采用了深绿、浅绿、淡绿、翠绿几种色调,以逐渐变换的方式表现了节气的更替,也预示孩子们得到了希望工程的帮助,用知识改变小寨村贫困面貌的希望最终会得到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