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研究书评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8187702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晋风度研究书评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魏晋风度研究书评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魏晋风度研究书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风度研究书评(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书评 提到魏晋风度,我们往往都会直接地联想到,风流倜傥、潇洒不羁、多姿多彩这样的 词汇,我们的脑中会浮现出这样的图景:士大夫们一个个宽衣大袖,手持 尾,口吐玄言, 服药行散,饮酒长啸,更甚者则散发垢面,裸袒箕踞,与猪共饮。那样的豪放不羁,有一 种笑傲江湖的气概,让作为后人的我们对那幅风格独特,异彩纷呈的历史画卷欣羡不已, 恨不能穿越到那个时代,去一睹他们的风采。 可是,这其实是个美丽的误会。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在他们的风流倜傥的背后,其 实是非常地沉痛和焦虑的,他们在矛盾冲突当中苦苦纠结,找不到出路。然后,他们将迷 茫、困惑化作了种种偏激的举动,反社会、反传统、

2、反道德。这让我想到了老庄,清代学 者吴文英在庄子论略中是这样评价老庄的:“庄子心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 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 而终不下子,到底是冷眼看穿” 。觉得这样的评价用于形容魏晋时期的那些士大夫们也极其 妥当。或许也正因此,他们也更偏向于老庄的哲学,偏向于老庄的行为处事的方式。 只是老庄是用笔锋去对抗诸侯们的剑锋,而他们则是用行动去对抗社会的黑暗,用荒 唐到极致的行为与天下的污浊周旋,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 谁更无所关爱。可是,又有谁能够看到他们的极端背后的那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 的怪诞与孤

3、傲,我们又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或许,这样的他们才更值得我们去珍视,去敬佩,去喜欢。这也正是本书所要告诉我 们的第一个方面。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对于“魏晋风度”的内涵,作者更是提出了别样 的解释。所谓的魏晋风度,其实不过是魏晋时代的那些士大夫们在权威思想的崩溃与重建 过程中的精神上的迷惘与困惑的外在表现而已。之所以会有种种看似潇洒或者荒唐极端的 行为,其实质是为了宣泄心中的焦虑和恐惧而采取的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而已。可以说, 作者用他独到的眼光,透过辉煌潇洒看到了背后的苍凉和无奈,也让我们对那些名士的举 止行为多了一份同情和理解。 理解古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虽然,我们都知道

4、,看书的时候,要把那些人物 放到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当中来考量,不能以今人的标准去苛求古人。但是,事实是, 道理谁都明白,可是,在实践当中,其实是很难真正地学会对古人表一份同情和理解的, 人们总是会不自觉地用当代人的思维方式去考量古人的行为和他们的思想。在这一方面, 作者无疑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表率。比如对于王恺和石崇的斗富,以前人们的解释是地主 阶级的腐朽和糜烂,对于嵇康、阮籍的喜好音乐,说是个体内心之自觉。而作者在书中指 出,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斗富赌博也好,好乐喜啸也好,裸裎醉饮也好,都只是当时士大 夫们宣泄内心焦虑的途径和手段而已。探索古人的思维方式,才能做到真正的懂,真正的 理解!才能

5、更靠近历史的真相! 书中清晰地描绘了当时权威思想的崩溃与重建的过程,让人们能够更清楚地理解魏晋 士大夫们极端的行为背后的深刻的思想根源。可以说,正是源于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动 荡不安,多灾多难,曹魏代汉,司马晋代魏,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天灾人祸,死人无数。 当整个社会都被投掷在生死线上痛苦地挣扎、煎熬、呼号、呻吟,一种前所未有的艰辛、 对于死亡的恐惧无情地折磨着人们的身体和心灵。于是,士大夫们蓦然发现:人生竟是如 此的短促,生命竟是这般的脆弱。然后,他们不得不开始关注个人,不得不开始思考人生 的意义。但是,当他们想要像以往一样,想要从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当中找到一根精神支 柱的时候,他们却发现,

6、之前的那根支柱早已轰然倒塌,全面崩溃。因为作为天人感应神 学思想载体和基础的儒家经学已经走进了穷途末路,逐渐枯萎。而当时的社会不单单是各 样的天灾人祸,士大夫们还直接面临被屠杀的命运,他们通过立德修身经察举征辟而入世 建勋立业的途径也被堵塞了,失去了所有的依托。甚至连皇帝本身都似乎遭到了上天的抛弃, “天人感应” 、 “君权神授”似乎并不灵验,于是,人们开始怀疑,对天人感应的神学感 到了极大的不信任,然后王充的论衡作为一种异端学说开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神学思想的崩溃做了理论上的准备,再加上东汉后期社会的批判思潮则直接打击了神学 的神圣。而对于死亡的恐惧,无疑更使得天人感应的神学越来越失

7、去了它得以存在的基础 (基础就是稳定的社会和国家) ,所以,从东汉末年开始,神学走向了全面的崩溃。 然后,士大夫们就像一个平时倍受宠爱的孩子突然被父母所遗弃那样,感到惊慌、恐 惧、迷茫、焦虑、不知所措。于是,他们开始寻找出路,开始探索权威思想的重建。首先, 就是何晏、王弼的“道本儒末”理论模式,但是司马氏的屠刀夭折了此次的探索。然后就 是阮籍、嵇康等竹林名士完全转向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理想人格塑造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 比“道本儒末”更加尖锐地反对传统,反对社会。但这种强烈的对抗却与内心深处的社会 责任感产生强烈的矛盾冲突,而正是这种欲出不能,欲入又不忍的痛苦和压力,最终导致 了“竹林七贤”的分

8、化,山涛、向秀、王戎等人先后选择了放弃,投入了司马氏的怀抱, 到传统的建功立业的老路上去寻找自己的人生归宿。而阮籍、嵇康等人虽然没有放弃自己 的理论模式,但也最终未能像“大人先生”那样的彻底超脱,而是终生陷在这种矛盾冲突 之中痛苦地挣扎、煎熬、徘徊、踌躇。而后,为了寻找人与社会、人与人、内在精神超越 与外在的干进求禄之间的和谐统一,向秀、郭象等人创立了“内圣外王”的模式,但终究 还是未能解决最后的人生归宿问题。于是,葛洪创立了“儒道互补”模式,张湛创立了 “儒佛互补”模式,不过,社会最终接受的是儒、道、佛的“三教互补” ,因为三教各有其 优点,有其存在的深刻意义,也都各有其不足之处,所以需要三

9、教的互补。到宋以后,逐 渐发展而成为理学。 而魏晋时期的士大夫们就正处于这样的一种过渡和探索的阶段,不过,他们在迷惘和 困惑当中却走出了别样的风格,别样的人生,别样的气韵。因此,汉学不如它的深情,宋 学也没有它的潇洒,它仍然让人惊叹,让人砰然心动。或许,就像禅宗里所说的,觉悟要 经历三个阶段:最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阶 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所以,即使在书中揭示了真相以后,我仍然对魏晋风度保 留有一份心向往之的期盼和热爱。 但是,在这样一个权威思想的崩溃与重建的过程中,我却感到一丝的悲凉。因为从魏 晋玄学产生,发展到宋代的理学,可以说是一个从人的觉醒

10、到与社会离异再回归到与社会 统一的这样一个过程。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我遗憾地发现,人的觉醒在中国的这片神奇 的土地上,依然没有它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它最终只能是夭折。 书的末尾,作者说,当时的人们应该是处于第三次思想变革的时期吧,我想这第三次 的思想变革,权威思想的重建恐怕时至今日依然没有完成。当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摧 毁了所有的传统道德以后,我们的权威思想也随着理学的崩溃而坍塌。然后,我们也像魏 晋时期的士大夫们一样,迷惘,困惑,不知所措。希望新的权威思想的重建不会太遥远! 另外,对于本书的作者,在他写作的九十年代,引用这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所 提出的死亡恐惧对于人们思想和行为方式的

11、影响等等,无疑是很新颖的,值得我们借鉴和 学习。虽然这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已经是很平常很普遍的了。但至少也证明了,这种大 历史观方法的可行与优势,虽然它本身也带有一些难以克服的毛病和不足。补充:在前面的文章中,我提到,觉得我们现在跟魏晋时期的士大夫一样,困惑、迷茫、 不知所措。可是,魏晋时期人们的反社会的极端行为是由外向内的,他们的宣泄方式更多 的是通过折磨自己,比如服寒食散等,可是现今的人们,就最近发生的南平惨案中的郑民 生,他的反社会是由内向外的,是通过攻击别人,伤害别人来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愤恨。虽 然这只是一个特例,却让我感到寒心,也让我陷入沉思:为何同样是迷惘、困惑、焦虑,而人们的选择却有着如此的天壤之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