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必修三教案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8187037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DOC 页数:87 大小:2.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必修三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高二必修三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高二必修三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高二必修三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高二必修三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必修三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必修三教案(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湘潭县一中历史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备课组第 1 页科 目历史年 级高二班 级时 间课 题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第 1 1 课课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和儒家的形成2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 ,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

2、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重 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难 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教学资料学习用具自主学案本单元主要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

3、变的历史过程。主要介绍了以下四个问题:(1)主流思想是什么?(2)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3)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主流思想是什么呢?时间上:主要指古代中国文化的内容 内容上: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内涵上: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导入新课导入新课】1988 年,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一次集会上说,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还要到 2500 年前孔子的思想中去寻找智慧。看到这些,老师感慨是:孔子究竟有什么价值,让这些政要精英们有如此行动、如此断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圣贤,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他们的魅力,寻找

4、启迪。”【推进新课推进新课】一、一、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局面的出现1 1、 “百家争鸣的概念百家争鸣的概念(1)所谓“百家”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 2、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1 1:“诸子百家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为什

5、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1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3 3)阶级关系上,)阶

6、级关系上, “士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湘潭县一中历史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备课组第 2 页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4 4)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2 2: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是什么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是什么? ?根本

7、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处于变革时代;直接原因: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小结:小结:一定是思想观念是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3 3、主要派别代表:、主要派别代表: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P4 历史纵横)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等。4 4、历史影响、历史影响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8、 3 3: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无人不晓。你对孔子知多少?(学生回答后简要介绍孔子生平。 )1 1、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论语为政中孔子总结自己一生的一段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请学生解释,然后教师再做总结,(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这段话其实反映了孔子一生精神

9、修养的历程。象这样反映孔子思想和精神的言论我们熟悉的也非常之多?(1 1)思想核心)思想核心“仁仁” 。在论语一书中, “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即“克己复礼为仁”;主张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

10、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2 2)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从孔子的一些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试图从道德上根本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解决人的灵魂问题,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4 4:如何看待孔子的:如何看待孔子的“仁仁”和和“德德” ?(1)进步性: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提高人民

11、地位,促进生产发展(2)保守性:主张恢复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3 3)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湘潭县一中历史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备课组第 3 页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看司

12、马迁对孔子的评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创立私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5 5:孔子在春秋时期提倡:孔子在春秋时期提倡“仁仁”的学说,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心理,但并未被的学说,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心理,但并未被统治阶级所认可。为什么?统治阶级所认可。为什么?社会背景: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当混乱,统治者为了在

13、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或占据有利的位置,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所以对于支撑兼并战争的思想,如法家思想比较关注,因此儒家思想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儒家自身:虽然儒家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但在当时未能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2 2、孟子的思想(、孟子的思想(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可以说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1 1)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仁” ,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仁政”思想。思想。

14、(2 2)在君民关系上:在君民关系上: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民贵君轻”思想。思想。他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3 3)伦理观上: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伦理观上:孟子

15、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 ,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提出人性本善,但也必须通过后天学习存养善端,使其不断扩充完善,否则会丧失善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为实行“仁政”提供了伦理观基础,有利于保障人民生活和缓和社会矛盾,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3 3、荀子的思想(、荀子的思想(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荀子主要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对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兼容并包,故能集大成。学生归纳,教师投影确认。 (1 1)政治思想:荀子主张)政治思想:荀子主张“仁义仁义”和和“王道王道” , “以德服人以德服人” 。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从道不从君。 ”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2 2)在君民关系上:提出)在君民关系上:提出“君舟民水君舟民水”的观点。的观点。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