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期末试卷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8179091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八年级期末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八年级期末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八年级期末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八年级期末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八年级期末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八年级期末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八年级期末试卷(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20112010-2011 年八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年八年级上册期末测试(考试时间(考试时间 150150 分钟,满分分钟,满分 120120 分)分)一一 语文知识的积累与应用(共语文知识的积累与应用(共 3030 分)分)1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分)分)A A狼藉狼藉 (j)(j) 粗犷(粗犷(gunggung) 矜持矜持(jn)(jn) 炙手可热炙手可热(zh)(zh)B.B. 眸子(眸子(mm) 嗫嚅嗫嚅(x)(x) 憎恶(憎恶(zngzng) 肆无忌惮(肆无忌惮(dndn)C.C. 隘口隘口

2、(a)(a) 参差(参差(cncn cc) 肆虐(肆虐(ss nn) 一劳永逸一劳永逸 (y)(y)D.D. 陨落陨落(yn)(yn) 派遣(派遣(qinqin) 讪笑讪笑(shn)(shn) 喋喋不休喋喋不休(di)(di)2.2.选择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选择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分)分)A.A.矢志不宜矢志不宜杞人忧天杞人忧天潸然泪下潸然泪下漫不经心漫不经心 B.B.重峦叠嶂重峦叠嶂分道扬镳分道扬镳 背乡离井背乡离井略胜一筹略胜一筹 C.C. 唾手可得唾手可得大相进庭大相进庭 脍炙人口脍炙人口 张灯结彩张灯结彩 D.D.油然而生油然而生 稍纵即逝稍纵即逝 荣光焕发荣光焕发

3、 无所是事无所是事 3.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分)分)A.A.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B.B.李小明考试时总是非常小心,答题认真,从来就不假思考,所以他常取得好成绩。李小明考试时总是非常小心,答题认真,从来就不假思考,所以他常取得好成绩。C.C.表弟才五岁,长得很机灵,他有不明白的事,就会缠住你问,总要问个山穷水尽才满意。表弟才五岁,长得很机灵,他有不明白的事,就会缠住你问,总要问个山穷水尽才满意。D.D.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

4、废寝忘食,处心积虑。 4、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 分) A.能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B.B.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C.C.曹雪芹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能不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曹雪芹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能不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D.参加这次活动的都是共青团员和中学生。5.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分)分)A.A.生命之舟生命之舟是一则电视新闻,它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包括图像、字幕、是一则电视新闻,它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

5、画面包括图像、字幕、图表、照片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解说、同期声和现场效果。图表、照片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解说、同期声和现场效果。B、 范进中举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的人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的锋芒仅对着封建科举制度。 C.C.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唐代文学家,其父苏辙、其弟苏洵并称作者苏轼,字子瞻,唐代文学家,其父苏辙、其弟苏洵并称“ “三苏三苏“ “,都名列唐宋八大家。都名列唐宋八大家。D 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6.用古诗文原句填空(每空一分) (10 分) (1) 游山西村中暗含深刻哲理的名句是_,_ _。 (2) 渔家傲中与

6、王维的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_,_。 , 。 (3)龚自珍弃官离职之时,借落花吟报国之志的句子:“_,_ _。 ” (己亥杂诗 ) 。 (4)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能体现杜甫体察人间冷暖、兼济天下情怀的诗句是 , 。 (5)从你积累的课内外古诗词中,写出一句完整的表现送别的诗句 , 。 二语言的综合应用(6 分)7名著人物填空,请帮他们填出来。 水浒传中有着许多生动的情节,如鲁达“拳打镇关西”, “醉打蒋 门神”, “雪夜上梁山”。(2 分) 8、仿照例句,用恰当的词语完成两个句子,要求前后语意关联。 例:钱可以买到宽敞的房屋,但不一定能买到家庭的温磬。 钱可

7、以买到 ,但不一定 钱可以买到 ,但不一定 三、三、阅读阅读( (44 分)分) 生于生于忧忧患,死于安患,死于安乐乐 完成完成 9-13 题题( (15 分)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 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 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 了孟子 的人才观。(3 分) 10

8、、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3 分)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困于心衡于虑 。 曾益其所不能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 分)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必先苦其心志(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 分) 曾益其所不能。 译: 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 13、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 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3 分)深信黄山天下奇深信黄山天下奇(14-19 小题,共 14 分)很早就已闻黄山具有北方山峰的雄壮巍峨,南方峻岭的俊逸飘洒;也听说黄山有玲珑剔透

9、的怪石,虬枝斜出的黄山松和浩瀚无边的云海。当代大诗人郭沫若在赋诗赞颂黄山景色时更留下了“深信黄山天下奇”的佳句。今年十月,我来到了黄山,虽说进入秋季,但此时的黄山还是穿着夏装。拾级而上,灰蓝色的轻烟不时伴随花香扑面而来。凭栏远眺,十里迤逦的群峰由于角度、位置和视线的不同而出现景观上的差异,但见峰峦争雄,奇松苍翠,就像几千丈长的彩色帷幔悬挂在前方,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黄山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当走进黄山的峰海,无数的巧石会争先恐后奔眼前。在半山寺,抬头可见一只头朝天门的振翅欲啼的“公鸡”,这就是巧石“金鸡叫天门”;登上“天山已屏”,遥望莲花峰,她就像用壮美线条勾勒出来的一朵含苞欲放的新莲;在鸡公

10、峰前,一块巧石长得像鹅一样,昂起头,翼下还有许多圆石簇拥着,形成了“天鹅孵蛋“的奇景。还有九龙峰上的“猫头鹰”,白沙岭上的“喜鹊登梅”,狮子峰顶的“猴子观海”,鲫鱼背上的“仙桃石”这些巧石千姿百态,逼真逗趣,似人似物,似禽似兽,惟妙惟肖,如同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给人带来丰富的想像和无尽的乐趣。如果用“巧”来形容黄山的石,那么黄山的松可说是“奇”了。黄山松不像一般的松树那样生长在泥土里,而是依山势和风向扎根在高山的峭壁夹缝中。它们不怕严寒,四季常青,形态有立有卧,有俯有仰。如举世闻名的千年古松迎客松,就挺立在玉屏楼东、文殊洞上。a 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迎接远方的来客。离开玉屏楼,路旁又有一株

11、古松远伸一枝,作送客状,它就是送客松。往前 50 米处的望客松则体态优美,如向游人点头,依依惜别。还有始信峰上的黑虎松,天都峰的探海松。黄山的松树不仅独立生长,也有成林的树木。如狮子峰上的松树就成林成片形成松海,当山风吹过,b 就像排浪拍岸的潮汐,蔚为壮观。 黄山的奇松引人入胜,黄山的云海更为神奇,它妙在非海,而确又似海。站在峰巅,只见 烟云时而为风平浪静的汪洋,时而为浪涛汹涌的大海,时而似奔腾的急流,时而又轻柔如绢。 刚才还是倾盆大雨,迷天雾,而刹那间,它们就会全部散去,阳光一照,白云浩浩,澜翻絮涌, 万道山峪沉于银涛中,真有“忽闻海中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佳境,难怪郭沫若形容它 是“森

12、罗万象,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14通读全文后,分别说说第段的两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2 分)15第、段的内容分别与第段的哪些短语相对应?(3 分)第段内容与“ ”相对应。第段内容与“ ”相对应。第段内容与“ ”相对应。16结合第段内容回答:作者把黄山比作“立体的画”是因为 ;比作“无声的诗”是因为 。(2 分)17第段中两处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黄山松的什么特点?(2分)a 处: b 处: 18第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黄山云海 的特点。(2 分)19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五岳”即我国历史上的五大名山,请写出其中的二座山名及方位。(2 分)简单说说这两句赞语的含义。(1 分)(三)一碗馄饨(15 分)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 的口袋,连一个硬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