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在写生课中完成审美过程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8178935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如何在写生课中完成审美过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试论如何在写生课中完成审美过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试论如何在写生课中完成审美过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试论如何在写生课中完成审美过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试论如何在写生课中完成审美过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如何在写生课中完成审美过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如何在写生课中完成审美过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如何引导学生在写生课中完成审美的洗礼试论如何引导学生在写生课中完成审美的洗礼刘春燕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家背起行囊,行走于层峦叠嶂重山峻岭之间,游览于流泉飞瀑潺潺小溪汤汤大河之滨,策杖于山林,寄扁舟于江湖,看绿草如斯,品花开花谢,用画笔记述心绪的涌动。他们或结伴而行,或孤独行走,但对于美的追求,却始终不曾放弃过。他们用自己的画笔,描绘目之所及的风景人情,这便是写生了。写生,实际上当是 写出生意、生趣,把对象写活。 苏轼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 诗之一:“边鸾雀写生 ,赵昌花传神 。 ”古人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说的也是向自然学习的事情。西方也有这样“模仿说”即艺术是对自然的模拟。但艺术终归

2、不是自然,她没有自然的丰富多变,但映射了艺术家独到的心境,而生出与真实自然不一样的气度和神韵来,给人以审美的愉悦,这便是艺术的妙处了。写生是艺术表现的形式之一,所以也不例外。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基本有“风景写生” 、 “静物写生”和“人像写生”等不同分类。那么,究竟如何引导学生在写生课中完成审美的洗礼呢?我想分以下几部分加以说明。一、审美观察一、审美观察通过审视的眼光,感受物象的形、象、色,分析物象的特点,进行通过审视的眼光,感受物象的形、象、色,分析物象的特点,进行取舍与重组,重建美的秩序。取舍与重组,重建美的秩序。写生之初,我们要对写生对象进行审美的观察。这是至关重要

3、的。人们记住一个人,一件事,一角风景,一篇文章,往往是凭借第一印象。也就是完全凭借自己的喜恶抽取印象的片段,基本上没有经过缜密的分析、概念的抽象、以及理智的综合思考,完全是感性的。感性固然重要,但往往流于表象,一些易逝的东西,经过时间的改变,时光的褪色,你便再也抓不住她了。所以写生的时候,需要理性的参与。(一)(一).感知美的存在,为理性分析做基础。感知美的存在,为理性分析做基础。理性参与,不是指完全靠理论指导眼睛该怎样去欣赏,而是在观察要描绘的对象时,使用审美的眼光。所以感觉在先,理智参与其中。譬如我们看到晚霞,无不为她的美丽色彩所陶醉。宛若仙女身上的轻纱飘逸,金丝镶嵌在碧空的云端,橙红如火

4、般燃烧着,但是这颜色转瞬消逝,不等你画笔将她画得容颜娇艳,便已褪色。金色消退,橙红也变成了桃花样的粉,再变为暗粉色,紫色,蓝紫色,蓝色,最后与夜幕消融在一起了。对这个变化的了解,有助于调动丰富的感觉,描绘出多变的云天来。花卉虽没有瞬间的光色变化,但本身形色的丰富,也要经过缜密的分析来完成审美观察。(二)分析美之秩序,为形成审美意象做准备。(二)分析美之秩序,为形成审美意象做准备。对于学生而言,要引导他们以审美的眼光分析花草的比例、外形特征,色彩变化,物象的取舍与重组。1.弄清主体,围绕主次关系展开审美分析。弄清主体,围绕主次关系展开审美分析。譬如分析一盆仙客来,就要引导学生观察整体当中花盆、花

5、与叶的分布与比例关系。达芬奇曾说,比例是一切艺术之母和女王。所以,审美观察的第一要义就是确定比例关系。只有如此,你才能准确的把握各个局部的位置,而不至于在描绘完成一朵完美的花之后还要因为位置不对了伤心的把她擦掉。整体的把握有助于细节的展开,这是一定的。所有的花枝的伸展、花瓣的聚拢或是散开,圆叶之间的疏密与遮挡关系,都在整体的比例之下得以投映在观察的审美目光里。2.运用恰当的方法,启发学生进行细节的观察与分析。运用恰当的方法,启发学生进行细节的观察与分析。以小组分工合作观察的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小组分工合作观察的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所有的审美观察都要讲求有效的方法,经过历年的教学实

6、践,我发现,观察的结果,都应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自己点滴总结出来,这样得出的印象才是深刻的统一的。但要强调,不同位置的观察结果也不同。世上色彩丰富无比。以诱导的语言学生,培养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程度。以诱导的语言学生,培养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程度。普通人在一朵花上只能看到一两种颜色,而学过光学的人的眼睛又极其敏感了,他们能在同一朵花上看到数十上百中的色彩变化。这一方面固然有个人的感觉,但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理论的支撑与在理论支撑下的深度审美观察。所以,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不要认为一朵花只有那么少的颜色,要用心感觉、用头脑分析每个花瓣上的细微变化,即使自己的画笔还不能完全的表现这种变化,但这

7、种丰富的色彩感觉,你已经慢慢拥有了。审美的眼光也慢慢具备了。所有的观察结果,都会在由眼帘投射到心灵,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象,作为审美观察的审视也即将完成了。二、审美意象二、审美意象审美图像在心灵上的投影。审美图像在心灵上的投影。 (映入眼帘、投影心灵、内化为象)(映入眼帘、投影心灵、内化为象)如果说科学能够解释一些神秘现象,那么更多的神秘现象他还是不能解决的。完全依靠科学,迷信科学的人类最终会走向迷途。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在自己的小说白痴中说过,世界将由美来拯救。事实证明,科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是无穷的方便,但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灾难。而艺术更加贴近人们的心灵,让人们的心灵有所皈依。(一)视网膜上的审美奇

8、迹。(一)视网膜上的审美奇迹。审美意象在人头脑中的产生就是这样一种神秘的艺术的产物。它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由观察主体经由抽取重组后的一种虚象。就像你读王维的诗,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你心中出现的景象不是科学的花开过程,而是一个花开花落的动态画面,世界寂静,没有悲伤与欣喜,心底映现的是一个无我无人空灵境界。(二)心灵具象的审美转化(二)心灵具象的审美转化怎样才能表达出自己心中那个意象呢?我以为有两个途径:一是说出来;二是画出来。但若是直接去画,孩子们的印象不深,把某些看似不重要,实际上很重要的东西遗失了怎么办呢?那就只能让他们把自己心灵中的图像用优美的语言描述

9、出来,这既有助于加深审美观察的印象,还可以培养学生表述心灵的能力,又为后面的审美鉴赏提供了一个表达的基础。(三)内化为审美意象的选择(三)内化为审美意象的选择譬如,五年级的学生尝试表达时说道:高高瘦瘦的青花瓷盆上盛开着两朵仙客来,一朵正在盛开,高高的枝条举在画面的左上角,另一朵已临近凋谢,低低的垂到占画面三分之二高的花盆的盆沿下,垂到了中央,和上面的花朵相互呼应。挨挨挤挤的圆叶荫护着垂头的花蕾,他们左三右两的斜伸出盆口,在盆里的则前后遮挡起来了。这样的叙述,加深了学生对盆花的整体印象,把观察到的零碎印象,囊括到一个整体的画面里来,为后面的审美表现做好了铺垫。三、审美表现三、审美表现审美图像的物

10、化过程。审美图像的物化过程。审美表现是一个将心灵审美意象物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技术准备,但更关键的,是一种情绪的抒写与挥发。(一)审美表现的技术准备。(一)审美表现的技术准备。技术准备的过程,对有经验的教师来说,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譬如可以让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几件写生作品,速写、白描、水墨、水彩、油画等等各种形式都呈现在他们的目前,分析画家如何运用线条与色彩的语言,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移情与联想等法则,怎样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怎样将联想的内容补充道画面当中,这样技术的准备基本就完成了。虽则如此,情感的表达却是个大大的难题。(二)审美情感的准确传达。(二)审美情感的准确传达。我们知

11、道,大凡杰出的艺术作品,往往在画面中表现出画家强烈的个人情绪,这个情绪无论是他个人的,还是那么特属的时代的,都足以使其不朽。象徐渭的明珠闲抛闲置野藤中,象恬美安静神秘的蒙娜丽莎,还有蒙克代表那个时代的危机与恐惧的呐喊,都充分表现了画家强烈的内心情感。画家首先是要让自己萦回于一定的心境之下,掣笔运腕,墨彩点染出心底的波澜,表象本身已不再过分的重要,一切让位于情感的宣泄与表达,但这个表达又是适度的,当放则尽情挥洒,当收则戛然而止。所以引导学生情感表现才是最难的。因此,恰当运用审美法则表现可控的情绪与情感就显得相当重要了。1.节奏与韵律的情感表达。节奏与韵律的情感表达。节奏是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

12、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素。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说过,节奏主要见于声音,但也不限于声音,形体长短大小粗细相错综,颜色深浅浓淡和不同调质相错综,也都可以见出规律和节奏。对于一盆花,什么是它的节奏和韵律呢?是花瓣的聚散,是花枝的疏密,是花叶的错落与遮挡,但这些都必须是经过绘画者审美选择后的审美表现,否则就是照猫画虎了。在学生写生表现的时候,要引导他们注重构图的均衡,用笔的顿挫,布局的开合,色彩的点染,或徐或急,这些都能有效的表现出作者的情绪与情感来。2.对比与和谐的情感表现。对比与和谐的情感表现。一个恰如其分的示范,对于学生理解如何在写生中表现“对比与和谐”必不可少。教师要在

13、写生示范的时候,用柔美俊秀的线条表现出盛开花的恬美与喜悦,用松动的线条表现出凋谢的花朵的落寞与无奈,用稍直粗壮的线条表现出花茎的挺拔与昂扬,用参差错落的线条表现出叶子的聚散与沉稳,用肯定的线条表现出青花瓷盆的婉约与完美,画面上,对比与和谐等法则便融入到情感的表达中去。3.移情与联想的阐述移情与联想的阐述杰出的艺术作品,无不将自己的情感带入画面。 “所谓移情作用 (Einfuhlung)指人在聚精会神中关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艺术作品)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对象也显得有人情。 ”这也是美学大师朱光

14、潜在谈美书简所记述的一段话。 其实,中国画家和书法家是早就明白这个道理的。传世名作兰亭序 、 祭侄文稿 、寒食帖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不同的人生体验,他们或喜或悲,或抑郁难平,都在书法的线条中表现了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八大山人则在自己的画面中表现出无处寄托的苦闷与凄冷的身世飘零之感。创作是一种内在情绪的涂抹,而写生也如此,谁能说黄公望著名的富春山居图不是由写生的来的呢?所以在写生过程中,将学生自身此时的情感注入其中,或喜或悲,或怒或怨,或平淡恬然,都将在画面中起到一个灵魂般的作用。联想是人们由此物进而想到与之关联的他物,譬如由莲塘想到月影,由牡丹联想到富贵,由梅花联想到傲骨,由娇艳的花联想到蝴蝶

15、,这种联想的根由来已久。在写生过程中,这种联想也是存在的,譬如将一块顽石联想成风光旖旎的山峦,自然就有飞泉流瀑点缀其间;譬如画盛开于窗前的花朵,那么引来蜂蝶采蜜也成为一种必然。这样的联想不但不会出现差错,还会为画面增添几多情趣。所以,在学生写生兰草的时候,她们有意识的将之放在一条案之上,有闲茶两盏,茶壶一枚,矮凳错落,便似主人刚刚送走赏花好友,一切处于寂然之中,这种天然的审美情趣,就于无形中完满了。这样学生在以自己之情感描绘表现自己心中之意象的时候,就更多了几分把握。四、审美鉴赏四、审美鉴赏绘画技巧的辨别、作者性情的表达,形成独到的审美眼光绘画技巧的辨别、作者性情的表达,形成独到的审美眼光当一

16、件写生作品完成之后,我们需要将其远离我们的视线,使之与自己产生一定的距离,从而产生了欣赏的冲动与美的感受,无论是自己的作品还是别人的,你都会对其表现的形式与内容产生一种自然而然的观照,无论是悲怆的苍凉还是细腻的抒情,无论是波澜壮阔的抒写还是平淡冲和的描述,都会令你的心情产生一种观赏的愉悦,而这种愉悦不同于感官的快意,而成为审美欣赏的愉悦。(一)审美欣赏(一)审美欣赏心灵的愉悦心灵的愉悦在写生课中, 审美欣赏是指让学生 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体验、评判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 从直觉开始,经过分析、判断、体验、联想、想像,情感上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审美的愉悦由此产生, 这种愉悦的表达,也还是要引导学生以尽量完满的语言进行描述,或陈述自己感觉到的艺术作品给予人的直接的美。而审美鉴赏就要更进一步了。(二)审美鉴赏(二)审美鉴赏使审美达到完满的终极形式。使审美达到完满的终极形式。要达到一定的审美鉴赏水准,对于一般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但经过不断的审美感受、审美判断、想像 与创造力等方面不断的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