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灯具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8178797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美学-灯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设计美学-灯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设计美学-灯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设计美学-灯具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设计美学-灯具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设计美学-灯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美学-灯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美学思想从灯具看美学发展李金晓李金晓 工设工设 0801页 1美学是关于人的审美意识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一门年轻科学,或者说是关于美、美感、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美、人的审美意识、美的创造及其发展规律,而又以艺术美的创造、发展、审美作为研究的侧重点。美学的产生走过了这样的轨迹:审美意识的产生美学思想的发展美学科学的诞生。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是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阶段,亦可称之为美学的胚胎期。当人脱离了动物的阶段,就开始了人类的历史发端,进入了人类历史早期的原始社会。这一阶段的标志,则是人类开始制造工具。从原始人制造的劳动工具看,有一个从粗糙到精美的发展过

2、程,有一个从实用到审美的过程。灯的起源应该可以追溯到火。从考古实践来看,中国最早的灯具出现在战国,最早的照明用具的出现则可以追溯到 4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1988 年在宁夏海原新石器时代窑洞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将燃烧的松枝插于窑洞壁上的痕迹,据此推测,这些燃烧的松枝可能就是中国最原始的照明用具,由此表明,人们最早将火用于照明大约是在 4000 年前。至于用火的历史,在我国,现知最早的是距今约 180 万年前的山西侯度遗址和云南元谋人遗址。可见照明功能是随人类的不断进化、认识能力的不断增强,而逐渐由火的多项功能中分离而来。这个时期的火,也就是灯,粗糙简陋,是纯粹的以实用为目的。此时的

3、人类具有简单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产生于劳动生产之中,而且,美从产生之日起,便包含着对生活的积极意义,原始人在音乐、舞距、绘画中对自然物和劳动的摹仿、赞美,也表现了原始人对现实的态变和胚胎期的审美意识。在中国人心目中,“灯”的概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它的实用功能,在满足照明需求的同时,它还放射出迷人的“神性”之光。早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人类的审美意识便已经产生,并获得不断发展,只是还处在不自觉阶段,而且尚未用文字记载下来。二、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阶段,亦可称美学的酝酿萌发期。与审美意识相比较,美学思想有两个明显特征:其一不再仅仅是直观感性的东西,而是变成某些明确的观点和

4、概念,取得理论的形式;其二,通过语言文字传播开来河流传下去,有文献记载的美学思想,最早的可以追溯公元前八至六世纪。页 2在中国,春秋时期盛行的“阴阳五行说”已经认识到世界的物质性和美的客观性,认识到艺术、音乐对物质生产、对社会政治的功利作用。孔子提出美要合于“仁”和“礼” ,艺术要 文质彬彬” 、 “尽善矣,又尽美也” ,达到“中和”之美,起“兴、观、群、怨”的作用。老子主张“道法目然” ,他认为“道”产生天地万物(包括艺术) ,美是“道”的表现。他承认了美的客观性,却轻视了艺术。之后,墨子、庄子、孟子、荀子等人以及乐记等都承继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有的还提出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也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

5、主义的美学思想派别。公元以前的美学思想,虽然获得重大发展,但并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大多数见于哲学、文艺学、沦理学等著作中,远没有形成独立学科。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灯具设计逐渐形成为我国传统设计里独具特色的一个分支,已不仅仅是满足照明功用的无生命的器具,还是思维的象征,是精神寓于实用、现实与幻想的完美结合体。其手工制作的过程,融入了制作者的观念、情感以及审美理想。灯具应具有某种与天相通的作用或寓意,可能用于祭天等重要场合。1992 年山东临淄商王村一号战国墓中,出土了一件灯具,墓主人为战国某诸侯之妻。这盏灯的灯盘为浅盘,且周围无铜铺衔环,小鸟在灯盘右侧,既有装饰寓意作用又有实用功能。灯盘中央

6、有一锥形烛扦,可见该灯可用于实际照明,而不再是用来祭天的专用器具,造型上较亲切、自由。大概是从唐代开始,长燃不息的海灯被用于隐喻佛法,意指佛教能破除迷暗,并且像灯一样长照久明。佛教教义中,灯一直是佛前供具之一。唐代有种石灯,这种石灯大都体积较大,以建筑式造型。有的石灯既有亭榭风格,又有塔刹的特点,与建筑相互呼应,相得益彰。石灯上雕刻皆为佛教法物,应为佛教寺庙供养用灯。灯的底部为一方形底座,底座上雕刻有假山,中央为一覆莲形基座,其上雕刻有各式云气纹,基座上四条蟠龙盘旋缠绕构成灯身。再向上,是等边六面柱灯台,其上一盛开的莲花承托灯室和盖顶。盖顶造型近于建筑屋顶。灯室则为一四面体,四壁分别开小窗。整

7、个石灯体积饱满,轮廓清晰,虽分多层,形状复杂多变,然而丝毫不显零乱。各层布局错落有致,引起人无数神思遐想。化景物为神思,变心态为形象,使其近而不浮,远而不尽,意象含蓄,情致深蕴。观赏者和被观赏的灯具共同营构一种意趣、情致、景象与境界,这或许就是中国传统灯具所体现的设计美学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生产力发展缓慢封建制度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思想观念上形成强大的统治,严重束缚了美学思想的发展。在中国,页 3众多的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如王充、钟嵘、陆机、刘 121,严羽、王国维等深入地研究了美的源泉、本质,研究了艺术与现实、与伦理道德的关系,研究了艺术创作、鉴赏的诸规律等等,对美学思想的发展作出

8、了重大贡献。但是,美学仍没形成独立的学科,也没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谈到中国传统灯具,我们不能不想到上千年来独立于世界灯具之林的,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灯具形式灯彩。灯彩是在灯具的演变过程中逐渐衍生出来的,大体分为民间灯彩和宫灯两大类。 “煌煌闲夜灯,修修树间亮。灯随风炜烨,风与灯升降。 ”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描写的都是元宵节树上缀满灯笼的景象。各式各样的灯彩挂满了大街小巷,鱼灯、鸟灯、龙灯、 “莲年如意”灯、麦芽灯,烧火判,灯山、灯球、走马灯等等。各个形态逼真,生动无比,各具特色,正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皇室宫廷专用的宫灯也不断发展,至明清已达到了宫灯也是整个传统灯具设

9、计的鼎盛时期。此时,皆有照明和观赏双重功能的宫灯形式已基本完善。其造型庄重、典雅,与当时宫殿建筑整体风格相协调,成为建筑的延伸。由于其独特的材料以及熠熠的火焰,给人以通灵剔透之视觉感受。作为装饰,不仅给建筑注入了生命力和情感,构成了建筑的亮点,还无形中给建筑增添了一份灵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绝妙作用。在灯彩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许多地域特色鲜明的灯彩形式。如潮州的台式花灯,俗称“灯色”的佛山灯彩,还有誉满天下的江浙灯彩等等。端庄典雅、气质文秀的无骨灯、夹纱灯等都是很有代表性的苏灯精品。还有南京夫子庙的兔子灯、狮子灯、荷花灯也以其简率质朴盛名流传至今。在众多灯彩中以“走马灯”最为惹人注意,惹人喜

10、爱。 “映光鱼隐现,转影骑纵横” , “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都是古人描写走马灯的。走马灯最初称为“影灯” 、“转灯” 。这里让我们先撇开他的物理学技术原理以及在技术史上的意义,单单从审美角度来欣赏:在此之前,中国传统灯具大都只具有静态特征。走马灯则是在此静态特征的基础上,从中国传统戏剧的动态艺术特征中获得灵感,从而创造出的一种集萃式的全新的灯具。这在灯具设计史上是一个质的飞跃。它的以静称动,以动显静的设计创造,在静和动的对比中,给人以极大的快感和美感的享受。也使灯本身更具灵气和活力,使之无形中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在反映了制作者对道德境界和审美理想境界的追求的同时,也使观赏者从一只

11、小小的灯中获得了精神享受。实现了“乐”与“善”的统一。这正是封建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思想。灯彩在作为灯具的一种发展演变形式的同时,又超越了普通灯具的一般实页 4用功能。在视觉体验的过程中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心理,甚至价值观。它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审美价值观念于一身,包容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对中国广大人民的审美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极大的社会功效。可以说,灯彩是中国传统灯具中最具民族特色,最体现民族文化个性的灯具形式,体现出一种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气味和神韵。这种精神、气味、神韵在现代灯具设计中则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形式、一种特有的情感。三、现代社会初期,美学正式诞生。传统灯具设计随着历史的延续和沉积,

12、在无形中奠定了一种重要的民族心理基础,或者称为认知能力或审美感受能力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条件。但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传统社会中的审美观念、认知特点、价值观念却有着理所当然的传承性。传统设计美学思想则以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认知性及厚重的生命力渗透于现代灯具设计中。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但灯具作为实用型产品,其必须具备的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的基本关系并没有改变。各种先进技术使灯具的物质性得以更好的实现和发挥。在充分体现最新、最实用的现代科技的同时,满足人们审美和文化方面的各种需要,使灯具体现出本民族文化的特有风采与气度也具有极其重要而深刻的

13、意义。中国现代灯具设计针对现代人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传统灯具设计之内涵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以传统灯具设计中突出的文化精神特征为根基,充分利用、准确把握灯具中的神韵,借助现代材料和制作工艺,既讲究灯具的装饰性美感又注重重复制作的便利,从而创造出了许多极具民族特色、民族神韵的新形式。例如北京台盟总部办公楼内灯具设计就结合了传统的建筑形式,很好地利用了传统灯具设计民族气质和特征元素;还有人民大会堂江苏厅的灯具也是提取了江苏民间灯具中的设计元素,进行创造加工,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神韵,又有很强的时代感。其厚重的历史底蕴给人以精神上的高雅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利地衬托了设计主题,实现了传统文化和现

14、代文化的完美融合。以上是从灯具的角度看设计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但美学的发展有不可避免的牵扯到了哲学。美学同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学这门崭新的学科是在哲学这个伟大母体中孕育和诞生的。要想割断美学同哲学的联系,无异于抓着自己的头发想要离开地球。从美学基本问题看,美学研究的最基本的间题是:人的审美意识同现页 5实的审美关系问题。而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两个基本问题有密切关系:即前者是后者在审美领域的具体化。哲学为美学奠定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墓础,美学要以哲学为指导,因此可以说,美学是哲学性质的科学,是作为人的世界观组成部分的审美观、艺术规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学说。正因为如此

15、,至今有人把美学列为哲学一个分支。但是,美学毕竟不同于哲学。哲学以整个世界作它的研究对象,它研究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是对整个世界豹报本观点的体系,是关于世界观、方法论的学识、美学研究的对象、范围,要比哲学小得多,具体得多它仅是从审美、创造美上来研究人的审美意识同现实的审美关系,研究美、美的创造与发展,研究人的审美观,尤其侧重艺术,是研究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中的一个特殊的领域和特殊规律的科学。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美学虽以哲学为基础,虽受哲学制约,但是,美学的产生、发展、美学研究的成果,又弥补了哲学研究的缺陷,丰富了哲学的内容。对哲学发展具有积极的反作用。由此看来,美学虽与甘学具有

16、密切的关系,但从美学声生之日起,便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不再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正勿婴儿降生后已成为一个新的独立生命而不再是母亲体内的一部分一样。总结:总结:设计的蕴含是十分丰富的,它涉及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包含功能的、审美的、社会的、伦理道德的以及宗教信仰的等诸多因素。设计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特殊载体,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文化氛围、观念形态;而各类设计作品作为此类载体的具体形式,则从不同方面反映着当时整体的社会状态。灯具设计作为其分支之一,以其自身方式、角度折射出中国数千年来社会的发展、生活的进步,反映出各个时期的文化意识、观念形态。在具备各项使用功能、审美功能的同时,形成了其独特的美学设计。美学的发展历程为: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是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阶段,亦可称之为美学的胚胎期;二、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阶段,亦可称美学的酝酿萌发期;三、现代社会初期,美学正式诞生。美学与哲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源于哲学又脱离于哲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