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读作业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8178760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解读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语解读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语解读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语解读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语解读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解读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解读作业(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我的论语论语感受感受说起论语似乎就不得不说孔子,而且也不能不说孔子,孔子是论语的主角, 论语又是后人感受孔子的直接途径。专家学者说:“孔子是中华古代文化之集大成者,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这是对孔子毫不夸张的客观真实的评价。但是我更愿意用一种亲近的说法,和老师一样我也很喜欢于丹老师的一句话:“孔子是有温度的。 ”我想孔子并不是与我们隔着千年光阴的古代人,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满嘴之乎者也的圣人,并不是他是一个仿佛还在身边的祥和老者,他是一个给予我们的生活学习以切实的谆谆教导的师者,他是也许关于他的容貌、声音、身世等等,我们并不是特别明晰,但是读论语 、听各家的论语解读、听孔子的故事,

2、仿佛觉得是超越了时空,我们似乎是在杏坛下、在周游路上、在殿上堂前,与孔子及其弟子相伴相随。关于这篇文章,我主要是想针对论语中自己感触比较多的地方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鉴于我个人的阅读和领悟水平有限,不能对论语妄加评论,我只是想把我自己的一些具体但是真实的感受写出来,让老师看到,同时也是我对于这段时间的课程学习的一个汇报,文中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还希望老师多多指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今译】学习知识而能按时练习,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学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我想孔子是想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件快乐

3、的事情,上了十几年学,从小学、初中、高中到现在的大学,每每想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将要结束的时候,就会觉得莫名的伤感。回头看看自己的学校生活,觉得是快乐美好而且充满了“喜怒哀乐”的幸福。也只有把学习当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里的当作不是想当然,而是真正的从学习中找到了、感受到了快乐,只有这样我想我们才能对它充满热情,才能孜孜不倦的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才能沉醉在文章中不断的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并借助与哲人、伟人的灵魂交流来感受更加广阔的天地。但是认真想想孔子提倡的学习,似乎不仅仅限于纯知识的书本学习、学校学习,更重要的应该是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吧。 “学而时习之”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

4、合,这才是最好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说来,原来早在很久很久以前孔子已经把学习的真谛告诉我们了。孔子告诉我们学习不仅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而且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课本知识,更应该走进人生大课堂、登上社会大舞台去学习,积极投身到实践之中。孔子又说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学习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切磋,互相鼓励,互相促进的事。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这里, “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与自己有更高层次、更深度的交流,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如果一个人根本就无法理解、无法认同你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我想你们至多也就是见面招呼,转身即忘的“朋友”吧,或者是表面笑脸相

5、迎、背后恶语相加的“友人” ,总之不可能是知己至交。然而当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望你的时候,感觉却是完全不一样的,那种心情是轻快幸福的,仿佛是雨后仰望彩虹深吸一口气的感觉,好像清晨迎着朝阳踏上旅途的感觉,就像傍晚躺在青翠的草坪上遥望夕阳染红了天的感觉一样,宁静与澎湃并存,是从未有过的心如止水,又是从未有过的激情洋溢。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为了做一个有道德有知识才能的人,为的是自身的修行素养,而与他人的评价无关。如果人家不了解自己,不认可自己,不任用自己,也应该无怨无艾。君子自己的学习与别人的知不知无关,超越于世俗之上,但并不是脱离现实,这大概就是一种“自在境界” 。别人的看法、评价不会影响自己的心情

6、,更不能改变自己的修身目标。君子必须坚定自己作为君子的信仰,坚持对于道德和知识的诚挚热爱,不为外界因素所动,坚守精神领土,保卫精神主权。这似乎很难做到,因为人毕竟不是草木,哪能完全不受外界因素一丝一毫的影响呢?但是我想这正是君子的可贵之处吧,能够做到坚定信念,不轻易改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今译】孔子说:“孩子啊,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外出要尊敬长辈,谨慎而且守信用,博爱民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还有多余精力,就用来学习文献知识。 ”在这里孔子论述了品德与学习的关系:以德为本,以学为末。这里体现了孔子的以“

7、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孔子指出作为人应该把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 “泛爱众而亲仁”是孔子对人生的一种积极态度。 “仁”的一般意义是“爱人” ,而且要由远及近,可以说是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里的“爱人”已经是“爱众”的含义了,对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这些要求,而且在孔子看来这些是人所必须具备的,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在达到了基本的道德修养之后才可以考虑学文,所以讲如果有余力,可以学文。或许这样的思想在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很少有人会赞同,但是我觉得人与人之间还是情感至上的,企业对于员工的道德素质要求还是很重视的。试想一个不孝顺父母、不关心妻儿、

8、不尊重他人的人能做称什么大事?以德服人才是最高层次的,才是真正的服人。当今社会人们也越来越看重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企业也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去,这不正是一种“爱众”的体现吗?这说明孔子的思想在我们今天依然是十分有用的,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自身道德素养的不断提高,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仅是生活的需要,更是人生理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今译】子贡说:“贫穷而不巴结奉承,富贵而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9、”孔子说:“可以了。但还不如贫穷而仍然快乐而忘其贫 ,富贵而仍然爱好礼义而忘其富的人。 ”子贡说:“诗经上说:好像切削,好像刀锉,好像雕琢,好像研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过去,你就能够推知未来” 。这个对话中孔子教育子贡做人要不断进取,精益求精。 “贫而谄,富而骄” ,似乎是人们的不可避免的通病;如果可以做到“贫而不谄、富而不骄”那就已是很大的进步了,但是这也只是安分守已而已,是消极的有所不为;若是可以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那就十分值得称赞了,因为它超脱于贫富之上,无论贫和富都积极乐观地有所为。我想如果一个在物质方面贫穷的人生活的很

10、快乐,那么他并不贫穷,他是精神上的富有者,而且只要他愿意,他一定不会永远在物质上贫穷下去,早晚一定会有所成就的。如果一个富有的人因为自己的富有而厌恶礼,失去基本品德,那他依然贫穷,因为他是精神世界的贫乏者,他的生活是缺失的,是不完整的;相反如果他富裕而且好礼、乐善好施,那么他的日子一定会过的十分充实而快乐,因为他心灵的高度与他的财富是在同一水平是上的,达到了一种和谐的境界。孔子在告诉我们一种做人的态度,从内心的态度到外部的态度;孔子在告诉我们一种做人的礼节,从对上、对同级到对下;孔子在告诉我们一种做人的高度,从待己到待人再到待世。这些是我的感触,是论语触发的,是孔子触发的,是孔子的精神触发的,很零碎但是真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