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高中生物全程学习方略课件:单元质量评估(三)(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171437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3.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版高中生物全程学习方略课件:单元质量评估(三)(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2011版高中生物全程学习方略课件:单元质量评估(三)(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2011版高中生物全程学习方略课件:单元质量评估(三)(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2011版高中生物全程学习方略课件:单元质量评估(三)(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2011版高中生物全程学习方略课件:单元质量评估(三)(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版高中生物全程学习方略课件:单元质量评估(三)(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版高中生物全程学习方略课件:单元质量评估(三)(新人教版必修3)(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第4章 种群和群落(90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0大连模拟)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C.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解析】选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年龄组成是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会随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2010普宁高二检测)某同学在对一块面积为

2、5 000 m2的野生草坪进行野外调查时,选取了5个样方,每个样方4 m2,发现5个样方中某种草药的株数依次为12、15、14、17、12株。可估算出这块草坪中这种草药株数为( )A.15 000 B.16 250C.17 500 D.70 000【解析】选C。由于选取了五个样方,平均每个样方中的草药株数约为(12+15+14+17+12)/5=14株,所以5 000 m2中总株数为5 000/414=17 500株。3.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K值是环境的最大负荷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B.为保护

3、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d点左右C.若图示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防治虫害应在c点之后D.若图示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环境阻力出现在e点后【解析】选B。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它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蝗虫的防治应在b点之前,不能待其数量过多时才开始防治,环境阻力出现在c点之后,因为c点之后种群增长率开始下降。4.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解析】选D。通常自然状态下环境的容纳量是有限的,所以种群增长更接近“S”型曲线 ;由于受种群自身增长

4、的影响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当到达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种群的增长率是先增加后降低。5.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增长型种群的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一定能不断增加B.在环境条件没有剧烈变化时,种群数量增长趋势总呈现“S”型C.农业生产中利用性引诱剂的目的是直接降低种群数量D.种群数量与该种群个体大小有关,而与种群所处的环境条件无关【解析】选B。种群数量是与环境的容纳量相关的,由于环境的容纳量是有限的,所以种群一般呈“S”型;增长型是由年龄组成对种群数量变化的预测,它还与环境等其他条件的变化有关,所以在某个时间段不一定增加;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通过降低出生率来降低种群密

5、度,而不是直接降低种群密度。6.将少量细菌接种到适宜的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培养(不做其他处理)。以下哪个曲线图最有可能是该细菌种群数量从最初到最终的变化( )【解析】选D。细菌接种到适宜的培养基中,由于培养基是有限的,所以细菌种群数量在一定阶段呈“S”型增长,当培养基中营养物质大量减少,有害代谢产物增加,条件变得非常不适宜时,种群数量会降低直至消失。7.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中,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计数,统计发现血球计数板的小方格(2 mm2 mm)内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为13个。假设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那么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约为( )A.5.2

6、104 B.3.25105C.5.2103 D.3.25104【解析】选B。在解答该题时首先要注意单位的换算,即1 mL=1 000 mm3。已知2mm2mm0.1mm=0.4mm3体积内酵母菌数量为13个,则10mL即1104mm3中酵母菌个数为 =3.25105个。8.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研究了右图,该图表示鲸的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大小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1代表出生率,P代表环境允许的最大数量B.曲线2代表死亡率,P代表该种群的最大数量C.曲线1代表死亡率,P代表该种群的最大数量D.曲线2代表出生率,P代表环境允许的最大数量【解析】选A。曲线1和2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

7、当到达P点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的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而不是环境的最大现存量,在某个时间段生物最大数量有可能超过环境的最大容纳量,像我们所说的过度放牧。9.(2010海口模拟)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t1t3时间内甲、乙种群均呈“S”型增长B.t4t5时间内乙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C.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D.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解析】选A。在t1t3时间段内甲种群为“S”型增长,而乙种群的增长率越来越大,没有出现K值,所以不是“S”型增长;t4t5时间

8、内乙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所以种群的增长率大于零;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甲种群为衰退型,乙种群为增长型;若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甲种群的数量不断减少,所以在竞争中处于劣势。10.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解析】选C。标志物脱落会使标志的个体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降低,若按照原标志个体数进行计算,会导致

9、计算所得种群数量变大;患者家系中发病率远远高于整个人群;在蒲公英种群密度较小的地区取样会导致调查结果降低;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就应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上的菌体。11.(2010杭州高二检测)如图表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为捕食者,种群为被捕食者B.种群可以为牛,种群可以为草C.种群可以为牛,种群可以为草D.种群的数量随种群的数量减少而减少【解析】选D。由图中可以看出种群随着种群的增加而增加或减少而减少,而种群会随着种群的增加而减少或减少而增加。所以种群为被捕食者,种群为捕食者,而且捕食者的数量多于被捕食者的数量,不可能是牛与草的

10、关系。12.下列种群和群落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t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D.害虫的防治应该在大于K/2时对害虫进行捕杀【解析】选D。“J”型曲线是在环境条件适宜,无天敌的情况下形成的,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建立自然保护区会提高环境容纳量,进而提高种群数量;人工群落中人类可以控制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例如麦田等;害虫的防治应早下手为强,K/2时种群的增长速度已达到了最大值。13.在河中选取生长旺盛的栅藻(单细

11、胞绿藻)、水绵(多细胞绿藻)、菹草(高等植物)、颤藻(蓝藻),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 进行有关光合作用的研究,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4种生物细胞中含有叶绿体的有栅藻、水绵和菹草 B.一年中最早出现生长高峰的生物可能是菹草C.夏季高温阶段最具生长优势的生物可能是栅藻D.4种生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不同【解析】选C。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因为菹草大量繁殖时所需的适宜温度较低,所以高峰出现的较早;相比较而言颤藻的最适温度最高,所以在高温阶段占有优势。14.下表所示两种微生物各自的必需物质和各自合成并释放的物质,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关系很可能是( )A.

12、竞争 B.寄生 C.互利共生 D.捕食【解析】选C。由于红色酵母为毛霉提供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同时毛霉也为红色酵母提供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所以两者为互利共生的关系。15.(2010合肥高二检测)图(一)表示生物间的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二)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生物关系配对正确的一组是( )A.甲 B.甲 C.丙 D.乙【解析】选A。由于A、B表示的是生物而C表示的是生物的生活条件,分别代表的是互利共生、种内斗争、捕食、竞争,甲、乙、丙分别代表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所以甲与对应,乙与对应,丙与对应。16.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

13、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解析】选B。在不知生物的名称时,可以通过记录特征来记录生物的种类,土壤动物的调查方法是用取样器取样调查的方法,土壤动物长期生存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所以有避光、避高温的特性;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可以分别在白天和晚上进行取样调查。17.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群

14、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C.自然条件下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方向是: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解析】选D。群落演替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初生演替的实例有裸岩上的演替,方向是: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在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是不同的。18.下列情形中,两个不同群体间的竞争最为激烈的是( )A.一个群体比另一个群体大得多B.两个群体亲缘关系密切C.两个群体的食性、生存环境相似,彼此重叠D.两个群体的生殖方式相同

15、【解析】选C。在两个不同的群体间的竞争主要为争夺空间、食物等,竞争激烈说明其生活习性相近,因此,生活习性越相近的生物其竞争越激烈。1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地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研究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结果,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该研究小组在每一采样点采取分层定量采集B.鞘翅目为该地区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C.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与农药的使用有关D.蔬菜地较适合土壤动物的生活【解析】选D。通过坐标图可知,横坐标表示土壤的采集地点,纵坐标表示种群中个体的数量,而图例表示的是不同物种。在三个取样点中,5年蔬菜地与10年蔬菜地相比两个取样地的物种都为5种,但10年蔬菜地中动物的总数量远大于5年蔬菜地,而且弹尾目都为优势种;相比两者,大田中物种只有3种,不太适宜土壤动物生活。上述取样过程中有个体数的统计,应为等量取样,但并没有分层,从图示中也没法判定农药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20.容积为10 mL的培养瓶中盛有5 mL酵母菌培养液,向其中接种少量酵母菌纯种,然后将其置于适宜温度等条件下培养,每隔一天统计一次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经过重复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培养液中酵母菌呈“S”型增长与营养物质浓度、空间大小、代谢物质积累等因素有关B.酵母菌个体数量达到200(个)时,酵母菌种群增长率最大C.在第4天至第6天中,酵母菌种群出生率与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