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题干中的常用术语解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170913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40.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题干中的常用术语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中考语文题干中的常用术语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中考语文题干中的常用术语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中考语文题干中的常用术语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中考语文题干中的常用术语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题干中的常用术语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题干中的常用术语解析(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 “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 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 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 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感 悟 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型 内容角度: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说明方法 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等 说明顺

2、序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 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 (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 论证。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包括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有何作用回答文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 面考虑: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 ;结构方面:如过渡、呼应等;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 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 作者或作品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 向,如善恶、

3、好恶、褒贬等。 一、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 经过、结果 五、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

4、)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

5、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答题方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 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

6、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 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 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 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 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 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 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 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 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一句话中

7、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 、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 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 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 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 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 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 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 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 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 证了)论点 。1、概括所叙的事情或故事情节 段意概括方法:摘中心句、概括主 要意思、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

8、思联 合起来概括。 (弄清记叙的要素,抓住谁做什么,结 果如何来概括。) 2、归纳中心 从标题、开头、结尾、议论抒情句、 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语言形式:通过叙述(描写) 表现(赞扬或批判) 3、领会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从特定语境、描写对象(人物性格 、环境)和表达中心的角度去考虑,注意 词语的感情色彩、弦外之音。从文章结构角度考虑。4、一段话的理解。如“这段话在 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段话应放在 哪两段之间?”从内容和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5、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人物描写,就要考虑表现了人物 怎样的性格,也要注意从语言动作神态 等的描写揣摩人物的心理。 景物描写,可从渲染气氛、

9、衬托 人物心情、交代故事发生的特定背景等三方面考虑。 6、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从修辞角度、美感、 思想内容两方面去考虑 7、理解作品中对比、衬托、象征等表 现手法 要结合作品的主题分析,因为作品 中所有材料以及表现手法的应用都是 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8、层次划分。按时间顺序、情节发展、地点转换、描述角度、思想感情变化、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9、分析人物形象从描写(直接、间接、细节)、 人物关系、关键句入手 1、说明对象和特征 说明对象往往在文章题目或开头 就已交代清楚,因此,要注意题目与开 头。说明对象特征,要注意给说明对 象下定义的句子,或者通读全文,从整 体上把握,注意表示先后次序的词

10、语。 2、概括说明文的内容注意抓住中心句;抓住关键词语,对有关内容 加以浓缩。 3、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方法:此种内容的考查很可能会以选择题 的形式出现,在选择的时候,必须找出 相关的内容加以比较。 4、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方法:说明文语言有生动、平实两类。生动的语言,常用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方法 ;没有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的,一般就是平实的 语言。如果题目要求举例分析文章语言生动的特点,就应举出运用比喻或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加以分析;否则,就应举出那些运用限制性词语或数字加以说明的句子加以分析。 5、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方法略作用: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 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 说明对

11、象及特征联系起来分析。 6、说明文结构方式的划分 一般结构方式有:并列式、递进式 、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 一般的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 顺序、逻辑顺序。 方法:注意段落间的内在联系、过渡段(句)、段首句。 1、 正确把握论点。 论点的表述:论点一般是一个肯定 的判断。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方法: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应尽 可能选用文段中的句子作答。留意题目 、开头,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清 论点和结论。 2、正确理解论据的作用。 方法: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因此 论据必须和论点一致。分析论据的作用当然要 和论点联系起来。 注意:(1)文章如果列举多个事实作论据,那么 这些事

12、实论据之间还应注意排列的顺序。因此论据的顺序往往也会作为考查的内容。 (2)补充论据,也应注意。补充论据,如果是事实论据,必须使用概述的方法,将笔墨集中在能够证明观点的主要情节上。 3、概括论据。 方法:注意明确“什么”“怎么样 ”,表述时要准确、简明扼要。 4、论证方法的使用 方法:分清四种论证方法,分析其 作用要和论点联系起来。 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综述 五个分析:分析题目的含义分析文章的关键句分析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中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写法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么写? 四个技巧问什么答什么答案都在文章中语言环境(语言出现的位置)对应题干和原文中是分别怎样表 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