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导学案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8159263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舟记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核舟记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核舟记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核舟记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核舟记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舟记导学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核舟记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学法法指指导导 : 1反复朗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读懂文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2请将你把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

2、学一、预习导学 1、请大家运用字典和书上注解自读这篇文章 2、请写出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搜集资料,了解文学常识)3、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二、自主学习二、自主学习 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展示理解展示理解 1、给下列字注音。罔( ) 贻 ( ) 有奇( )黍( ) 糁( ) 髯( ) 褶( )膝( ) 楫( )篆( ) 狭( ) 诎( )倚( ) 戌( ) 2、重点词语释义。能以径寸之木:为: 罔不: 楫: 篆章: 因势象形: 盖: 神态: 尝: 贻: 可: 峨冠: 隐: 诎: 倚: 比: 历历:

3、坦: 绝类: 属: 3、通假字4、一词多义(奇、有、为、而、之、其等)5、古今异义6、词类活用7、积累文中倒装句 (1)尝贻余核舟一 (2)又用篆章一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4、翻译句子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其人视端容寂: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技亦灵怪矣哉: 三、合作探究三、合作探究 读懂课文,完成问题读懂课文,完成问题 。1、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展示翻译)2、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1)写出总写舟尾所刻内容布局的语句。(2)写出两句其他诗词中与船有关的语句。四、当堂检测四、当堂检测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作者是 ,字 。 2

4、.赤壁赋 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 。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中的句子。 3 苏轼字 ,号 , 朝代 家。谥号“ ” 。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 父亲 和弟弟 称为“三苏” 。 4 解释加点词语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 ( ) (2)神情与苏、黄不属( )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 (4)如有所语( ) (5)矫首昂视( ) (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9)其船背稍夷( ) (10)钩画了了( ) (11)其两膝相比者( ) (12)尝贻余( ) (13)箬篷覆之( ) 我的收获我的收获核舟记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5、: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翻译课文一、复习回顾,翻译课文。 二、自主学习,理解课文,思考问题,展示自学成果。二、自主学习,理解课文,思考问题,展示自学成果。 1、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概略介

6、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2、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介绍“核舟”体积 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3、(1)第三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2)、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 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3)、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4)、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5)、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

7、点?并思考 这样详细描写人物有什么目的?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4、分析课文第四段 的说明结构。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5、课文第五段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吗? 三、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展示探究成果。三、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展示探究成果。1、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2、 “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地点数和说明?4、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

8、 是以“中间船头船尾”顺序,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5、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1、本文中心句是哪句? 2、点明主题的是那句? 四、当堂检测,巩固练习,拓展延伸,链接中考。四、当堂检测,巩固练习,拓展延伸,链接中考。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 语。(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5、课外文言文对接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进口。或谓:“啖菱须吐壳。 ”其人自护其 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 有!” 注:菱:即菱角。 仕:做官。 1。解释加点词语 啖 并 或 欲 2。翻译句子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其人自护其短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3。请为上文概括中心: 学习心得:学习心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