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存德:苏州金山石匠与金山石雕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8135869 上传时间:2018-07-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存德:苏州金山石匠与金山石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单存德:苏州金山石匠与金山石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单存德:苏州金山石匠与金山石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单存德:苏州金山石匠与金山石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单存德:苏州金山石匠与金山石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单存德:苏州金山石匠与金山石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存德:苏州金山石匠与金山石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存德:苏州金山石匠与金山石雕单存德:苏州金山石匠与金山石雕 在苏州古城西木渎有座金山,盛产“金山石” ,明代诗人杜庠曾写有, “阖 闾城外翠微间,扬子江心白渡湾,踏破芒鞵踪迹遍,始知人间两金山” ,这是对 吴县金山和镇江金山的描述。其实不仅是 “金山”产花岗石,在吴县木渎附近 的天平山、灵岩山、焦山、开山、象山、天池山、横山等都是与金山一脉相承 的花岗岩石。这类花岗石呈青灰色或青白色,晶粒细密、质地坚硬,不易风化, 且耐酸耐腐蚀,抗压力强,为我国首屈一指的优质建筑石料。据吴县志记 载,金山“初名荣坞山,晋宋年间凿石得金易今名,山高五十丈,多美石,巉 巉高耸,皆碧绿色。 ”从民间传说来看,当地

2、的老石匠们声称,他们的祖辈曾在 山的支脉荣坞浜田鸡山开采的万家池花岗岩中发现过金光闪耀的矿石,从此, “金山”的美名便传扬开来。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自给自足的不发达年代,靠山吃山、靠水 吃水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有了金山石矿的资源,于是有了以石为业的石匠, 有了源远流长的石雕手艺。现今,苏州金山石虽已禁止开采,但苏州金山的石 雕手艺已经名闻大江南北,2007 年,苏州金山石雕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悠久辉煌的金山开石 金山石矿的开采历史悠久,概括地说是始于晋宋,盛于明清,上世纪三十 年代为兴盛时期,进入八十年代为全盛时期。 宋代以后,金山屡开屡禁,产量甚微。元

3、代出现了金山石料雕琢做细的加 工工业雏形,其代表作有保存至今的天池山寂鉴寺内的石屋。明代开始金山有 了大量开采,嘉靖年间延至灵岩山,奇峰怪石被采取大半,后经有识之士奔走 呼吁才于万历年间禁止。至今灵岩山仍保持着马榷部“永禁开采”的摩崖石刻。 清代中叶,素称江南水乡的姑苏城内外,凡桥梁、花园、府第、寺院、陵墓、 城基等各类建筑的石灰石部分几乎全部被金山石所代替。鸦片战争后,金山石 料大量运至上海,成为高楼大厦的上好建筑材料。如上海外滩中国银行大厦等 高大建筑的基石和贴面均出自金山石矿。 民国初年,金山石矿名声大震。1918 年,从金山开采出净重二万五千斤的 巨石运往浙江湖州砚山制作陈英士烈士墓碑

4、。1926 年开始,金山石匠有二百余 人,运送十万块金山石料至南京中山陵工地,建造了中山陵的陵门、墓室、碑 亭、牌坊、侍卫室、甬道、地坪、踏步和二百四十多级台阶。之后又建造了南 京灵谷寺阁楼、石塔。1937 年至 1940 年,金山石矿的开采和加工进入高峰期, 大量的金山石料运至上海。作为万国楼、万国公墓等西洋建筑的网材料。附近 的位于藏书的焦山也同时大量开采。 木渎小志有记载“金焦两山产区石料遍 售江浙,自沪上洋商采办,销路益广。 ” 解放以后,金山石矿于 1952 年、1953 年先后为上海人民广场、中苏友好 大夏、上海南汇和宝山海塘、鲁迅纪念馆、上海革命纪念馆等工程做采石、石 料加工和安

5、装业务。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一些私营石号组织起来,成立 了几家规模较大的石厂。在“大跃进”的浪潮中成立了金山人民公社大石厂和 藏书、枫桥三家石厂,形成了三大产区。进入八十年代后的 1985 年,金山石料 厂分解为第一、第二石料厂和建筑工艺雕塑厂,年工程用石 150 万吨和料石 5 万吨,产品不下近百种。尤其是创新的磨光花岗石板可与大理石比美,成为苏沪等城市高级宾馆、商场的帖墙、地坪建筑故的抢手货。美国纽约兴建的仿苏 州园林古典建筑明轩,就采用了这种金山石。金山第二石料厂后来居上,于 1988 年承接了苏州火车站的广场工程。值得一提的是以加工制作各类建筑雕塑、 工艺石雕及城市装饰雕像为

6、专业的金山建筑工艺雕塑厂在继承发扬传统石雕艺 术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雕制的作品大的上千斤,小的似手指,石狮威严有加, 石马引颈长嘶,石灯镂空剔透,观音笑容可掬,无不神情兼备,维妙维俏。这 些风格独特的石雕艺术品深受日本、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十 多个国家的外商、华侨和香港、台湾客商的青睐。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为了保护宝贵的自然资源,保护青山绿水,金 山石矿已停止开采,但金山的石业、金山的石雕工艺依旧绽放着夺目的光彩。 苏州金山石雕有限公司、苏州枫桥石雕工艺厂等一批在上世纪末创立的工艺石 雕民营企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在书写着新的历史辉煌。 技艺精湛的金山石匠 金山石矿的开采和石

7、料加工,有分有合,往往同为石业。与金山悠久辉煌 的石业开采同时名闻遐迩的金山工艺石雕同样有着悠长的历史。自成行业的石 料加工业以手工作坊的“石作” 、 “石铺”形式为主,遍布于苏州的城镇。行业 内将从事石雕的统称为“细作”或“细石匠” 。凡承接的石料工程,包括桥梁、 陵墓、界石、建筑等需要精工雕刻的均需请细石匠,独立制作石雕作品的如石 狮、石马等均由细石匠承担。上世纪三十年代,苏州曾设立石业同业公会,当 时入会的石作,城区有 25 家,乡镇有 20 家,共计细石匠有 143 名(不含临时 工匠) 。 说起金山细石匠,可以说是名匠辈出。晋代以来的名匠由于鲜有记载,也 难以叙说。明代以来有与香山帮

8、蒯祥齐名的陆详。陆因擅于石雕和石料工程建 筑而官至工部侍郎。民国初年,汤根宝和陈根土率金山细石匠二百余人赴南京 建造了中国最宏伟的花岗石工程中山陵,并巧接石牌坊断柱而技压群雄,更使 金山巧匠声名远播。名石匠顾竹亭以擅长摩崖石刻而誉满吴中;“造桥王”许 松斋、钱金生则以修建苏州宝带桥筑石亭和建造横塘彩云桥而著名。 金山石匠的后代,在继承传统的金山石刻技艺的基础上,对雕刻工艺进行 了大胆的革新,丰富和发展了雕刻产品。现在不仅能雕大到八九吨重的蟠龙盘 踞的石碑、烈士纪念塔,还能雕凿佛像、仕女、骏马、飞禽等。苏州市政府赠 送给意大利威尼斯、加拿大维多利亚市和日本金泽市等友好城市的三对高达 2.5 米的

9、大型石狮,就出自枫桥石雕工艺厂的艺人之手。1987 年,苏州金山石 匠为中国银行苏州支行制作的全套石栏杆、贴面、石狮等雕塑及其布局和式样 和民国时期上海的中国银行如同一辙,被评为十大街景名建筑之一。一些石雕 工艺厂还与浙江、南京艺术院校著名雕塑家合作制作大型城市雕塑石雕艺术品, 如“母与子” 、 “珍珠女” 、 “鲜花与少女” 、 “王安石”等。如今,出自于金山、 枫桥等雕刻厂生产的、出自金山石匠之手的佛像、石狮、古龙、灯笼、挂屏、 壁景等雕塑工艺品已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加 拿大、马来西亚、斯里兰卡、香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国内外艺术家和 建筑师的普遍好评。 名

10、震华夏的石雕绝技 金山石雕技艺师徒相承,父子相传。做细匠的,即从事雕刻类加工的更是 有一套绝技,正是有了这一套绝技,才令世人刮目相看,才能成为今天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金山石雕绝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料绝技。采料要看石纹石脉,俗称“丝缕” ,特别要善察隐藏的纹脉 “水纹” ,有隐纹和水纹的便出不了大料。有经验的石匠不仅省时省工,且出石 率高。民国时,徐筱棣曾采过十余吨重的廖仲凯墓碑大料,并参与南京中山陵 石料的开采,后成为吴县采矿公司的采石大匠,他曾总结“三个自由面”取石 法(指在山宕或石壁凿取料石时,必须先选择三个平面,然后作“库子”劈石 或打炮眼放小炮使料石与岩体分离)

11、,此法一直沿用至今。 二是劈石绝技。劈石是指大料石取出后按要求再分割成若干块(现以机械 切割替代) ,劈石技艺直接关系到出材率和制作成本。如一块八仙桌大小的大料 石切断时,只需选择一个平面,在平面上列作几个“库子” ,放上“胀鐥”石匠 高举 24 磅大锤,一锤下去,石料齐刷刷一断为俩。1958 年著名金山石匠徐筱 棣为来苏的苏联专家代表团表演劈石技艺,引起轰动。 三是左右开弓绝技。传统的石狮雕刻,最难的是制作形貌相同的石狮,并 且要雌雄成对。这在还没引进石膏模具制作工序、缺少点线仪等先进技术手段 的三、四十年前却是难题。著名金山石匠盛水大在民国时期开创了“左右开弓” 的绝技,即左右手分别握锤,

12、右手雕凿雄狮,左手雕凿雌狮,达到雌雄狮一摸 一样的艺术效果,一时传为佳话。 四是狮子含珠绝技。传统的“苏式”石狮口中的舌头雕成球形,称 “珠” 。 这珠子看似球形,实际上有一处直径最小,而狮子开口处有一处间距最大,把 珠子最小处对准开口的最大处,必须恰到好处,然后用锤一敲,一旦进入,石 珠再也拿不出来。 五是“冰梅纹”石墙砌筑绝技。这是石匠加工砌筑的高难度技术活。 “冰梅 纹”是指石块拼缝似碎冰状,有的呈梅花状,酷似天然,以不留拼接加工痕迹 为最,非顶尖高手不敢问津。苏州灵岩山后花园西侧围墙目前尚保存有较完好 的“冰梅纹”石墙若干段,这是晚清和民国时期金山石匠留下的杰作,业内人 士无不称奇赞叹

13、。 六是“断柱接柱”绝技。民国年间,建造南京中山陵“博爱”牌坊时,因 三期工程承建者克扣石匠工资而引发劳资纠纷,金山石匠巧断石牌坊大柱,迫 使承建者赔偿八千银元后再接上大柱,上演了“断柱接柱”的绝活,成为石料 建筑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迹。 七是石拱桥建筑绝技。一般石拱桥建造时均要搭建脚手架或木支架,以便 于拱顶合拢时防止坍塌。技艺高超的金山石匠不用任何支架,拱形石材拼接严 合,所筑桥梁美观又坚固。如横塘彩云桥、宝带桥修建等。 八是摩崖石刻和碑刻绝技。摩崖、碑刻分文字和图像两类,其中文字凿刻 需要石匠掌握较深的书法功底,凿刻时以钢凿代笔,接刀处不留斧凿痕,刻凿 深浅恰到好处,酷似书法运笔轻重,游丝枯

14、笔均需反映原作风貌。民国时期的 顾竹亭便是专事摩崖石刻的高手匠人,摩崖石刻达十年之久,吴中名胜遍留手 迹,章太炎先生曾亲书对联“班氏功名诗投笔,鲁公碑志有传人” 。图像碑刻必 须精通画理,运刀如运笔,圆角转折处不露接刀痕迹。金山石匠何根金承接的 泰州凤凰河景观带石料工程,其中长廊内以水浒 、 西厢记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等古典名著为题材的戏文故事石刻画像达 999 幅,精湛的石刻技艺 受到业内外人士广泛称赞。 金山石雕不仅有其实用价值、技艺传承价值,更有其文化艺术价值。当我 们置身于园林名胜、马路广场,或置身于名宅大院、博物馆、企事业单位,目 睹一座座建筑石雕装饰品、一处处石雕景观,一件件

15、厅堂的石雕陈设,一种对石雕艺术的敬仰之情将会油然而生。特别是在今天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当许 多传统手艺开始被现代化浪潮逐渐湮灭的时候,一种“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我 们的生活”的紧迫感将会显得更加强烈。 金山石分布、石业发展及工艺工序 1、分布。 在苏州古城西木渎有座金山,金山石,特指木渎金山及周边地区所产的花 岗石,与太湖石同为苏州的石中二宝。此石材结构紧密、颗粒均匀、质地坚硬、 不易分化、色泽美观,其纹脉清晰,易出大料,是木渎金山特有的优质石材, 金山石雕,以苏州市吴中区有金山、藏书、枫桥三大产区特有的优质花岗 石金山石为原料,是金山石开采的延伸加工部分,因此,其石雕工艺历史沿革 与石料开采历

16、史密不可分。 2、发展 据史料记载,金山石开采始自晋至宋代,现天池山寂鉴寺保存有元代时就 地取材构筑的石屋,制作精良,结构严谨,说明早在元代时金山石匠就掌握了 精湛的石料加工技术。 香山小志记载,明永乐年间,有一位叫陆祥的金山石 匠因参与紫禁城石料工程建筑而“官至工部侍郎” 。 但明以前金山石开采量较 小,明以后逐渐形成规模。 金山石匠有开山匠和细石匠之分,细石匠即是专事石料精细加工及各类雕 刻的艺人。自清代开始,金山石大量开采,木渎金山地区的细石匠逐渐从开山 匠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石料加工及雕刻行业石作业,并逐渐向周边 地区和苏州城区辐射,至清代中晚期,经营石料工程和雕刻的作坊遍布苏城以 及吴县、长洲县、元和县全境。清光绪十二年,石业行会组织石业公所(后改 称石业同业公会)在苏州阊门外成立。1932 年城乡参加行业组织的石作会员达 45 家。 晚清和民国时期,金山石雕逐渐形成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其石料工程代 表作有民国时期的南京中山陵等,石雕涉及人物、动物、花草以及各类吉祥图 案题材,其中雕刻的石狮成为苏州金山石雕的典型代表,被誉为“苏派”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