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五章中小学新课程的评价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8131216 上传时间:2018-07-10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2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第五章中小学新课程的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八年级第五章中小学新课程的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八年级第五章中小学新课程的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八年级第五章中小学新课程的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八年级第五章中小学新课程的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第五章中小学新课程的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第五章中小学新课程的评价(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掌握 NE5000E/80E/40E 产品的体系结构 掌握 NE5000E/80E/40E 的单板构成 掌握 NE5000E/80E/40E 换板操作 了解 NE5000E/80E/40E 升级操作第五章第五章 中小学新课程的评价中小学新课程的评价本章摘要:本章摘要:课程评价是课程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本章首先通过新旧课程评价理念的比较,显示出新课程评价体系因为其拥有的优势,取代旧课程评价成为必然的趋势;其次,分别介绍新课程评价中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教科书评价的具体操作方式。第一节第一节 中小学课程评价理念的变迁中小学课程评价理念的变迁一、课程评价的含义课程评价一

2、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评价的理解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评价的理念和操作范式也随之改变。自 19 世纪以来,教育界在课程评价定义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解。泰勒认为“评价是查明已形成和已组织的学习经验在实际上带来多少预期结果的过程。课程评价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是否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 ”1英国课程专家凯利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估任何一种特定的教育活动的价值和效果的过程。2美国课程论专家比彻姆认为,课程评价包含判断课程系统的效果和所规划课程的效果的那些必要的过程。3此外,美国出版的课程方面的教科书倾向于给课程评价下一个操作性的定义。 学校课程认为评价是一种系统的收集和分

3、析信息资料的过程。它的目标是帮助教育者理解和判断结果,确立改进教育过程的方式。评价在性质上可以是形成性的或总结性的,可以遵循定量的方法和定性的方法。评价在课程编制中起着一种中心的作用,评价过程中收集的资料为证明课程是否很好地达到其目标提供了依据。4上述定义分别论述了课程评价的功能、对象、方法和程序。国内倾向于将课程评价定义为: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国内定义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将评价看作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其次,在评价方式上倾向于多样性;第三,评价的对象涉及到

4、计划、实施、结果等诸多课程要素,将教师、学生、学校等要素都纳入评价体系中。1 拉尔夫.泰勒.课程和教学的基本原理.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85 页2 A.K.Kelly:The Curriculum Theory and Pratice,London 1989,P187.3 比彻姆.课程理论.黄明皖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85 页.4 A.K.Ellis.J.A.Mackey.A.D.Glenn:The School Curriculum.Boston 1988.P310.二、我国传统的中小学课程评价方式自从 1949 年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重大的课程改革,尤

5、其是 1980 年以后,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实施,旧有的课程评价方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阻碍了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因此,正确分析我国课程评价的现状,审视评价现状与新课程评价的距离,确立新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就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求优先解决的问题。由于课程最终要通过课堂教学贯彻实施,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检验课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而教学评价机制是课堂教学行为的向导,特定的教学评价指标往往会影响甚至支配着特定的教学行为。因此正确认识传统评价机制的负面影响,有助于改革现行的课程评价模式。 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5明确指出:“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与考试制度

6、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但现行的评价和考试制度与当前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问题是: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评价的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方法单一;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同时尚未形成健全的教师、学校评价制度,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着亿万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改革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已成为非常紧迫的任务。 ”可见,改革原有的评价机制是促进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之一,而了解原有的评价考试制度的弊端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一)过分注重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评价的激励功能自 1977 年恢复高考

7、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基本上是围绕着“中考” 、 “高考”的指挥棒运转,因此其评价的目的和功能仍然是传统的选拔与甄别,其重心一直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有人形象化地将我国的课程评价比喻为一把大筛子,学生被放在筛子上面进行筛选。结果是少数人留在筛子上面,成为成功者,多数人被筛下去,成为失败者。这种评价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知识在急剧地膨胀、不断更新,原有的以传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为主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不断受到挑战。而以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8、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身心品质,从而达到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以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为目的的现代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主流。这种潮流迫使教育界在转变课程功能的同时,加快评价功能的改革成为历史的必然。新的课程评价体系不仅仅检查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更加关注的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以及方法与策略和品德形成,同时关注随之而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仅仅是为了选拔和甄别,不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如何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达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的目5 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各种会议学习参阅文件的。因此现代

9、意义的评价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使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二)过分关注成绩评定,忽视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成就一直以来是考查学生发展、教师业绩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围绕着提高学生的成绩组织教育教学工作。这样就使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流于形式,学校的着眼点是智育,尤其是智育中的学习成绩。其结果是评价学生的好坏完全按照考试成绩,使许多学生的其他方面的才能不但得不到发展,而且会损害到学生的发展。同时,以成绩评定为基础的旧的评价模式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因此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不仅不利于学

10、生的个性发展,而且还妨碍甚至扼杀了学生特殊能力和才能的发展,背离了教育的初衷。(三)片面追求定量考核,忽视定性与定量考核的有机结合自古以来,在人的评定问题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是比较流行的做法,这种评定方法较为科学合理。但是,自从恢复高考以后,由于教育资源的相对紧缺,造成了千军万马争上高考独木桥的局面,这使得在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方面忽视了定性评价,将学生成绩这个定量评价作为评价的惟一指标。随之而来的是过分注重分数、注重等级、注重量化,造成了班级、学校、家庭自觉或不自觉的将学生按分数排队。造成了评价的不公正,损伤了多数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学生被迫按照分数将自己与他人比较,有的将自己的劣势与他

11、人的优势进行比较;评价方式上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四)评价主体单一,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例如,美国马里兰州,对教师的评价是以学生多人组合的方式进行的。在英美等国家,学生和家长还可参与评价体系或指标的建立,学生还可就教师对自己做出的评价结果发表不同的意见、进行申诉等。这样,传统的被评价者成为了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在评价主体扩展的同时,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在平等、民主的互

12、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共同承担促进其发展的职责。但是在我国,现行的评价模式使政府、学校、教师在开展教育评价时倾向于采取“他评”的方式,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评价的自主权。使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被评价者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对于评价本身更是拒绝大于欢迎,或者处于“例行公事”式的被动状态。阅读材料 5-1:中学生作文正蜕变成一种新八股文6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和中学作文?从整体上看,绝大多数中学师生几乎都在随着高考“

13、指挥棒”转,为了升学意义上的不误人子弟,他们必须如此,且只能如此。所以,要解读目前的中学生作文,就不能绕开高考作文这道坎儿。 近些年稳定下来的高考话题作文题型,受到中学师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社会舆论和主流媒体给人这样一个感觉,该题型似乎成了自高考制度改革以来,经过 20 多年探索而找到的一种最好的作文考试题型,并且大有将话题作文进行到底的趋势。历史经验多次告诉我们:多数人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作为一名一线中学语文教师,我对当前以应试作文为训练中心的中学作文教学深表忧虑。 首先,话题作文大大缩小了中学作文教学的外延,客观上鼓励了学生写作“偏科”,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急剧向单一化方向发展。记得以前的高考

14、作文备考,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各种文体都不敢马虎。而现在呢?学生只要擅长一种文体,就可以在高考作文中游刃有余了。 高考话题作文考题形式的稳定,使话题作文迅速僵化成一种固定的模式,中学生作文正在蜕变成一种新八股文。笔者在所带班级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不论每次布置什么样的话题作文,部分学生总是一成不变地写成书信体,总是以交心谈心的口吻,联系虚构的对方的错误思想,把话题材料的主旨溶解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亲切话语之中,给人一种感情真挚、形式创新的感觉,每一次都令我不由自主地给他高分,因为这样的作文在高考中就应该是高分。还有的同学总是写成童话。大多数同学总是写成一定模式的议论文。

15、一个班的学生作文整体上看起来形式多样,百花齐放,但从每一个学生个体来看,基本上每次都是固定地克隆着自己擅长的同一种类型的作文。八股文之所以被定为科举取仕的规定文体,我想当初它肯定是很优秀、很经典的,但长期固定下来,使之成为一种模板,就变成了有“八大罪状”的令人望而生厌的文体。依此观之,话题作文能例外吗? 其次,以应试为中心的作文教学高度技术化,学生作文与做人脱节,思想与生活剥离,内容大都空泛虚假。美国的作文教学不一定都比中国好,但他们的做法的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一位叫德优的教师给她的学生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找出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访问一位真正从事那个行业的人,针对未来的职业写一份报告,

16、并在班上演讲。这道作文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未来,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思索自己的人生理想,做、思、写有机结合,综合培养了学生调查、抉择、思维、交际、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等多种能力。反观我们的作文教学,因课业负担过重和应试压力,常常是用范文引导学生,用写作技巧指导学生,很少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生活,学生往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写起作文来纸上谈兵,看起来慷慨激昂,很有章法,也很有文采,但实际上掩饰不住内容的苍白、空洞、做作和虚假,学生习惯于以唱高调的方式来表现道德理想,以沿用成习的有固定象征意义的符号式的事件来表现脸谱化的人物,结果丧失鲜明的个性,写出来的文章如枯枝败叶一般,6胡平.中学生作文正蜕变成一种新八股文.中国青年报.2002.5.23 缺少生气,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无法体现青少年应该具有的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 以上看法或许有些偏颇,对中学作文现状的解读颇有些异类,但倘若能引起大家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则我心足以有理由感到欣慰了。三、中小学新课程评价中的新理念解决传统课程评价问题的首要工作,就是建立起课程评价的科学理念。在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