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48127339 上传时间:2018-07-10 格式:PPT 页数:165 大小:10.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65页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65页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65页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65页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1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专题 一 教育与教育学主要内容一、教育的认识二、教育的历历史发发展三、教育学的产产生和发发展四、教育学的科学化与合理性一、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1.概念、内涵、本质与定义2.“教育”有没有一个古今中外都认可的且永远不变本质 ? 3.日常生活中的教育4.教育的词源分析5.教育的定义方式6.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本质(二)教育的要素(三)教育的形态http:/ http:/ http:/ 1.概念、内涵、本质和定义 概念:从逻辑学上来看,概念是通过使用抽象化的方式 从一群事物中提取出来的反应其共同特性的思维单位, 任何概念都是由语词来表达的。但是,并非所有的词语 都表达概念,如虚词。而且,同一概

2、念可以用不同的语 词来表达,不同的概念可以用同一语词来表达。 内涵: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它以定 义的方式揭示概念所论对象是什么。 本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或一事物区别 于他事物的根本属性。 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划分是明确概念外 延的逻辑方法。 2.“教育”有没有一个古今中外 都认可的且永远不变本质?2.“教育”有没有一个古今中外 都认可的且永远不变本质?2.“教育”有没有一个古今中外 都认可的且永远不变本质?3.“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名词的教育如,“我从这部影片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前者是一种思想转变过程的“教育”后者是一种

3、社会制度的“教育” 作为动词的教育如,“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你是如何教育学生的”。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4.“教育”的词源分析educare,名词,有动词 educere转换而来,前缀“e” 有“出”的意思,词根 “ducere”即“引导”,意思就 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 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 出来。孟子曰:“父母俱存,兄弟无敌,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 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现在所使用的“教育”和“教育学”是甲午战争之后由日本留学人员在翻译日文教育学书籍 时所产生。链接:肖川等,“教育”概念的词源考古与现代研究,大学教育科学,2010(3)。

4、5.教育的定义方式 时间维度的考察 关系维度的考察 谢弗勒的三种定义方式时间维度的考察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柏拉图:教育使个体身心得到圆满发展。夸美纽斯:“教育是生活的预备。”斯宾塞:教育是生活的准备,教育应教导如何经营完美的生活。杜威:“教育即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裴斯泰洛齐: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 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 行为的规

5、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 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大讨论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大讨论 “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之辨 “双重属性说”与“多重属性说”之辨 “社会实践活动说”与“特殊范畴说”之辨 “生产实践说”与“精神实践说”之辨 “社会化说”和“个性化说”之辨 “培养人说”与“传递说”之辨 “产业说”与“非产业说”之辨瞿葆奎主编,福建教育出版 社,151-225关系维度的考察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从广义“教育”到狭义“学校教育”到更狭义“思想 教育活动”。 从个人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

6、习或发展过程。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例如:胡德海、郝文武、石中英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 践活动。“ 石中英“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 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叶澜谢弗勒的三种定义方式6.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本质(一)教育首先是一种学习(二)教育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三)学校教育是主体间系统的指导学习郝文武,教育:主体间的指导学习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本质新概念,教育研究, 2002(3)。(二)教育的要素 要素与教育要素 二要素说 三要素说 四要素

7、说 五要素说 三要素说 学习者(受教育者) 教育者 教育影响(鲁洁、石中英等)或教育措施 (两王)或教育中介客体(冯建军)等(三)教育的形态 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根据教育系 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从教育 系统运行的空间特征) 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 社会的教育(根据社会形态的变迁)思考与讨论 动物之中有没有教育? 神偷“培养”小偷算不算一种教育? 一个顽皮的孩子偶然把手指伸到火苗上被灼伤, 由此获得火的有关知识的过程,算不算教育?( 石) 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算不算教育?( 石)二、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 2

8、.生物起源说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非形式化教育2.形式化教育3.制度化教育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 观点: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教育现象就已存在,人 类的教育活动根植于人的生物的本性。 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勒托尔诺和英国学者沛西 能 评价勒托尔诺的观点(1900年左右)勒图尔诺认为:“动物尤其是略为高等的动物,完全同人一样,生 来就有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的潜在的教育。”“人类教育的进行与动 物的教育差别不大,在低等人种中进行的教育,与许多动物对其孩 子进行的教育甚至相差无几。”他列举了许多动物对其后代进行“教育”的例子,以此来证明在动 物界中确实是与人类一样

9、,存在着教育。他说,在许多哺乳类动物 中,可以看到父母(尤其是母亲)在对子女进行着教育。例如,母熊 会热忱地对幼熊进行训练,教幼熊行走、攀登和吃东西,为了使幼 熊学会这些行为,母熊不惜对幼熊进行处罚,不惜用脚踢和打耳光 ,甚至不惜轻咬幼熊。母熊虽不指导,但却遵循着一句古老的格言 :“爱得深,责得严:”在野鸭中间,母鸭会带着一窝雏鸭下水, 开始的时候还特别注意选择浅水区,并逐步地训练幼鸭捕获苍蝇、 蚊子和金龟子。(法)勒图尔诺著,张人杰译:教育的源起,醒葆奎主编,瞿葆奎、沈剑平 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第158、177页:沛西能的观点(1923年)沛西能首先确认人与动物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

10、,指出:“原生动 物的生活和人的生活之间的差别,好像一间乡村教堂和大教堂之间 的差别一样,这种差别虽然很大,但并不是在主要特点上有什么根 本不同,只是在精巧的程度上有所区别而已。”并且在一篇以人民的教育为题的演说词中说:“教育从它的起 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 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我之所 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相 应的种族生活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 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不可避免的 行为。”又说;“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英)沛西能著,王

11、承绪等译:教育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3.心理起源说 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 评价:其一,这种观点不同于生物起源说,但是仔细考 虑,却也离生物起源说不远。其二,如果教育起源于原 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的模仿的话,那么这 种无意识的模仿就肯定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 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也就是说,是本能的而不是文 化的和社会的。其三,只不过,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 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这是孟禄和勒图尔诺以及沛 西能进步的地方。可是,他忽视了人类的类本能与动物 的类本能的区别。孟禄的观点 孟禄认为:“原始社会以最简单的形式展现它

12、的教育用来帮助或强制个体服从普遍要求的复杂手段,绝大部分是无意识地对个体施加影响的使用的方法从头至尾都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美)孟禄著,马荣根等泽校:原始教育:一种非进取性的适应的教 育,瞿葆奎主编,瞿葆奎、沈剑平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 学,第178179页。4.劳动起源说 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 代表人物: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者,如我国的学者刁培萼 、王天一等 评价:如果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说过劳动是整个人 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从此就可以不再深入探究人 类生活每一个局部、每一个方面赖以产生的全部原因和 具体条件,以及这些原因条件之间所构成的错综复杂的 关系,那么,我们可以说,一切

13、活动的起源都是劳动, 这反而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大的亵渎。教育起源于劳动它主要是十月革命后苏联教育家提出的。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说:“劳动过程是在人类制造工具的时候开始的”,这制造和使用工具(即使是最原始的工具)已需要成年人对儿童作某些指示。“劳动起源论”在苏联大概最早见于米丁斯基著的世界教育史。在该书中,米丁斯基提出:只有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个著名的原则出发,才能了解教育的起源。教育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出来的。随后在康斯坦丁诺夫等人编写的教育史中也表述

14、了相近的观点。资料来源:瞿葆奎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138-139.关于教育起源需要讨论的问题1.为什么需要探讨教育起源问题?2.教育起源到底有没有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 如有,是什么?是否可以找到教育起源的某个 点(简单化思维方式)3.是否可以转换思维认为探讨教育起源就是要从发 生学的视角追溯教育活动产生的区分于其他活 动的条件?即教育为什么发生?教育发生的条件例如,郑金洲老师在其教育通论中认为,教育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人类自觉意识的形成 语言的产生 必须要有一定的经验 在大脑中建立起对一系列事物的联系 集体活动的出现以上条件缺一不可。1.非形式化教育

15、指教育的活动和存在形式与社会生活、生产浑然 一体的原始形态,没有稳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也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和规范的教育内容。 原始社会的教育就属于这种状态。 特点:一是没有阶级;二是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 ;三是教育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在社会生活 中进行;四是教育内容和手段简单。2.形式化教育 形式化的教育是指教育活动已从社会生产、生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社会实践活动的形态,它有固定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场所和比较规范的教育内容。 学校教育的产生标志着此种形态教育的出现。形式化教育主要存在于奴隶和封建即农业社会形态之中。 特点:一是有专门教育机构和人员;二是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三是教育与生产分离,从奴隶社会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到封建社会的“四书五经”和后期的八股文考试都把生产知识排除在外;四是文字记述使教育内容(六艺、四书、五经)更加丰富;五是教育方法采用死记硬背和体罚式;六是官学和私学并行;七是实施个别施教的组织形式。学校教育的产生 学校教育的萌芽“青年之家” 学校教育产生的时间和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