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任务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127255 上传时间:2018-07-10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任务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任务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任务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任务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任务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任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任务(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教学目的和要求o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 质,它同通常说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或本 质特征有什么区别,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认识,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认识 到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 现和主要标志,是推动人类文明的革命力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o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 理论成果;o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o3、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 务;o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o教学时数:10学时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国

2、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o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 设,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开始 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 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o这场探索取得的主要理论成果有: o1、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从“走俄国人的路”到探索走自己的路) o2、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毛泽东和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主席台上交谈o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主要讨论了经 济问题。即农、轻、重关系产业结构问题;沿海 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生产力布局问题;中央与 地方的关系管理

3、体制问题;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 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与生产者的关系经济体 制问题;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 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等。前五种关系是我国经济建设方面存在某些的矛盾 。第一、二、四条,实际上是试图提出一条与苏联不 同的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后五个关系,论述了关于政 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以及处理 好对外关系等问题。 3 3、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1956年,毛泽东在七届最高 国务会议上进一步阐述十大关系 1956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会上致开幕词o4、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 严

4、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要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o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的讲话o5、鉴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党的中心工作和主要 任务转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o6、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并提出发展工业必须同 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o处理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发展关系;o“以工业为先导、以农业为基础”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总方针;o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o7、在经济建设中,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 衡。o重点反保守、反冒进;o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o经济建设中最基本的平衡关系:财政收支 平衡、物质供需平

5、衡、银行信贷平衡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o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转入全 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党对建设 社会主义缺乏深刻全面的认识,从而探索中国自己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是迂回曲折的,往往是 清醒与迷惘、正确与错误、成功与挫折相互渗透和 交织在一起。如: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在观察 和处理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时 ,容易阶级斗争化;在党内生活中,容易把建设社 会主义的探索中产生的不同意见视为“阶级斗争”、 “路线斗争”,导致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了“左” 偏差,直至发展成“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o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中的

6、错误时提出不能剥削农民,努能超越 阶段;o提出区别“建成”社会主义与“建立”社会 主义制度,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 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 个阶段;1、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 基础上继续探索,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o关于经济体制和经济关系的“三个主体和三个补 充”的思想;o陈云就所有制、生产和流通方面提出了“三个主体 、三个补充”的思想。即以全民、集体所有制为主 体,以个体劳动者为补充;以计划生产为主体, 以自由生产为补充;以国营市场为主体,以自由 市场为补充。 这种重要表述,从理论上和实践上 突破了苏联高度集中统一的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经 济模式,是

7、在当时条件下对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 制所作的创造性的构思。o 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重视商品生产、商品 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o 探讨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前提下允 许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存在的问题,提出在社会主 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 资本主义”;o 在管理体制的初步探索上提出要调动中央和地 方两个积极性,要重视调动和发挥工矿企业内部 工人积极性;o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o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性、复杂性和长期性;o 要防止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保证马 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永不变质的思想;o 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两步走”战略设 想。o这些观点,都为十一届三

8、中全会以后的经济体制 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2、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提出了一些比较正确 的思想观点:o党际关系不应影响国 家关系;o提出“两个中间地带”和 “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构想;o提出我国永不称霸的 重要思想。1974年2月,毛泽东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 o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社会主义建 设的探索过程中遭受了重大挫折,但从总 体上看,所取得的成就仍是巨大的。初步 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以后邓小平 提出“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前提和条件 ,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 跃提供了基础。 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一、社会主义本

9、质理论的提出o1 、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性o “什么是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从空想 到科学转化中的根本理论问题。o 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的重大理 论问题。o 它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搞清楚 的首要问题。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探索o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从空想到 科学o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法国的圣西门、傅利叶 和英国的欧文为主要代表。o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 学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构想o 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o 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o有计划地进行社会生产,没有商品和货币;o 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

10、主义社会对个人消费品实行 按劳分配,到高级阶段则实行按需分配;o社会主义的国家开始消亡; 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列宁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主要贡献o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o最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强调提高劳动生产率;o生产关系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o 政治特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o明确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重要的特征;o提出了两种所有制思想,即公有制和合作制;o必须利用商品和货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o要大力提高教育科学文化水平;o要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一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 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

11、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 必须保存商品生产和利用价值规律。o另一方面凝固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政治上高 度集权,经济上高度集中,文化上高度单一, 形成“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高度集权的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大一统的计划经济+单纯的 公有制+单纯的按劳分配。毛泽东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探索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到多国的胜利o观念上的偏差:o一是把马克思、恩格斯提 出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则当 作教条o二是把斯大林模式当作社 会主义唯一的实践形式。o三是侧重于生产关系,把 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 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主要表现:o 所有制上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o 按劳分配下的平均主义加等级特权分配

12、;o 高度集中的单一计划经济,忽视商品经 济;o 政治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必须继 续革命,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主要贡献o突破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无冲突论 ;o把社会主义社会明确划分两个阶段 ;o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o强调社会主义建设要统筹安排等等 。 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三次飞跃:从传统到现代o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 国共产党人,从中国 实际出发,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科学揭 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实现了对 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三 次飞跃。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o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过程o第一阶段:改革的起步和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萌

13、芽o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 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本质。 ”o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3页o第二阶段:改革的展开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的提出o“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o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72页o“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 本质的一个东西” o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4页第三阶段: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本质论 断的概括o邓小平从实际出发,通过否定(什么不是社会主 义)达到肯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维方法来 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指

14、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 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 终目标是实行共同富裕;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 搞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o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 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 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 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 裕。”社会主义本质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三方面o第一, 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强 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 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 上认识

15、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o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点。o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社会主义其它原则实现的前提。o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评价、检验社会主义 制度及其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o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o社会主义本质论包含的基本原则。消灭剥 削,消除两极分化就是在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的基础上,要避免形成严重的两极分化 现象。努力做到这一点是社会主义生产关 系性质的体现,是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包含的基 本原则。o第三,突出强调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 现共同富裕。o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从社会 主体所追

16、求的价值目标角度揭示了社会主 义的本质。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它是 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和努力方向。在走向共 同富裕的过程中既要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 分化,又要克服平均主义倾向。“华夏第一村”华西村:共同富裕的典范华西村在全国率先成为“电话村”“别 墅村”“轿车村”“电脑村”“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始终坚持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物质精神“双富有”。 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认识的深化o党的十六以来,以胡锦涛为 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扼要 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战略任务,作出“社 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 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 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