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七大经典型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及治病的心理因素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8127023 上传时间:2018-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亚历山大七大经典型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及治病的心理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亚历山大七大经典型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及治病的心理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亚历山大七大经典型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及治病的心理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亚历山大七大经典型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及治病的心理因素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亚历山大七大经典型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及治病的心理因素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亚历山大七大经典型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及治病的心理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亚历山大七大经典型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及治病的心理因素(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亚历山大七大经典型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及治病的心理因素亚历山大七大经典型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及治病的心理因素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它是消化道的常见病,一般认为是由于大脑皮质接受外界的不良刺激后,导致胃和十二指肠壁血管和肌肉发生痉挛,使胃肠壁细胞营养发生障碍和胃肠粘膜的抵抗力降低,致使胃肠粘膜易 受胃液消化而形成溃疡,目前有人认为是胃弯曲杆菌感染所致,溃疡常为单个性,但也有多个 溃疡,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同时存在时称复合性溃疡。一一、临临床床症症状状:溃疡病以疼痛为主要症状,其疼痛多为周期发作,秋季至春季是发作季节,可由气候寒 冷或饮食不洁而诱发, 胃小弯溃疡的疼痛多于餐后 0.51 小时发

2、生,十二指肠溃疡或胃 幽门部溃疡,多发于餐后 34 小时,有时可在半夜发生,但 老年人的疼痛部位常无固定也 缺乏明显的时间规律。其典型表现为饥饿不适、饱 胀暖气、泛酸 或餐后定时的慢性中上腹 疼痛,严重时可有 黑便与呕血。一般经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如无效,应进一步作 X 线钡餐及胃镜检查,以除外穿孔、梗阻或恶变的可能性。 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也可表现 为仅在饥饿时隐痛不适。典型者表现为轻度或中度剑突下持续性疼痛,可被制酸剂或进食缓 解。临床上约有 2/3 的疼痛呈节律性:早餐后 13 小时开始出现上腹痛,如不服药或进食 则要持续至午餐后才

3、缓解。食后 24 小时又痛,也须进餐来缓解。约半数患者有午夜痛, 病人常可痛醒。节律性疼痛大多持续几周,随着缓解数月,可反复发生。 二二、发发病病特特点点: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有以下特点: 1、慢性过程呈反复发作,病史可达几年甚或十几年。 2、发作呈周期性,与缓解期相互交替。过去发作期可长达数周或数月,现因有效治疗而 显著缩短。缓解期亦可长短不一,短的仅几周或几个月,长的可达几年。 3、发作有季节性,多在秋冬或冬春之交发病,可因不良精神情绪或解热镇痛药 及消炎 药物诱发。 4、多发于中青年男性。 部分病例可无上述典型的疼痛,而仅表现为无规律性较含糊的上腹隐痛不适,伴腹胀、 厌食、嗳气等症状。随着病

4、情的发展,可因 并发症的出现而发生症状的改变。一般来说, 十二指肠溃疡具有上腹疼痛而部位不很确定的特点。如果疼痛加剧而部位固定,放射至背部, 不能被制酸剂缓解,常提示后壁有慢性穿孔;突然发生剧烈腹痛且迅速蔓延及全腹时应考虑 有急性穿孔;有突然眩晕者说明可能并发出血。 一忌冰冻和过热饮食。 饮食温度适中,饮茶、汤不宜过热。三三、治治病病的的心心理理因因素素 :消化性溃疡 主要由于胃酸及(或)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使粘膜自身的防卫能力减低,从而导致溃疡的发生。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消化性溃疡已被纳入了身心疾病的范畴。心理社会因素是消化性溃疡极其重要的致病因素,心理应激

5、、个性特征、情绪状态、社会支持等对溃疡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起着重要作用。1 心理应激消化性溃疡是常见的心身疾病,从 1936 年 Seyle 提出“应激”的概念以来,有许多研究发现消化性溃疡患者有较多的生活紧张事件。然而应激与生活事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仅仅统计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不足以预测其所造成的心理后果,因为人是一种有认知活动的生物体,对相同的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所采用的应对方式也迥然不同,事件引起的心理效应当然也有差异。国内外有些研究表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只是更消极地对待生活应激事件。可能心理应激只是消化性溃疡的诱因,而患者自身的认知方式及心理防御机制是导致胃溃疡的直接因素。Jones

6、 等通过概念模式检测压力的生理及心理反应,提示在心理应激、主动反应、病人自身情感、认知特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压力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尤其体现在溃疡伤口恢复过程及炎症阶段。这显示可能在情感压力和应激性溃疡发展的联系。2 个性特征30 年代 Dunbar 等发现溃疡病人具有负责、进取、强烈的依赖愿望、易怨恨、常压抑愤怒的人格特征。其后 Piper 用艾森人格问卷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溃疡病人具有内向及神经质的特点。许多研究表明人格特征与消化性溃疡疾病有关,但其间并无特异性,如十二指肠病人存在不同的人格特征,75.4%有明显的焦虑倾向,而其中 24%为神经质型,51%为依赖型,而 24.6%的病人无病理型

7、人格特征,为平衡型人格特征,说明个性与疾病的关系可能是通过中间途径实现的。3 情绪情绪与内科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研究表明溃疡与情绪焦虑有关,十二指肠溃疡组焦虑型占 74.5%,而健康对照组焦虑型只占 12.5%,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性,焦虑在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中有重要的地位。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焦虑、生气可使胃蠕动增加、胃酸分泌增多及粘膜充血,甚至形成溃疡。4 社会支持病人对情感上的应激原的反应通常与他独特的应对策略及社会支持机制相联系,提示积极或消极的应对策略及是否缺乏社会支持影响病人疾病发展的最终结局。有研究表明溃疡患者组的社会支持各个因子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低,

8、证实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社会支持方面存在着缺陷,提示应给患者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鼓励其采用成熟的心理防御方式,有利于减轻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心理生理障碍和社会功能缺损,这可能是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重要环节。5 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人们为了应付心理压力或挫折,适应环境而使用的一种策略,它是个体不自主的适应机制,不同的防御机制决定个体应付方式的不同,而且防御机制所致改变的是个体对内部及外部现实的感知,从而也调节人的认知。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存在心理防御机制的缺陷,表现为较少使用成熟的防御机制,而较多采用掩饰的态度,由于防御机制的缺陷,影响到个体的认知评价,以及伴随应对能力下降。当面临外界刺激时

9、,消化性溃疡患者易受影响而产生不良的心身反应,从而延缓疾病的痊愈或使疾病容易复发,甚至恶化。从防御机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结果综合来看,说明心理防御机制与社会支持间存在互惠的关系,即具有完备社会支持系统的个体较多采用成熟的防御机制,或者采用成熟防御机制可使个体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相 反,采用不成熟防御机制或中间型防御机制可使个体社会支持减少。所以尽管消化性溃疡患者病后有较多的客观性社会支持,但因其个性掩饰性大,较少使用成熟防御机制,故面临外界刺激时易受影响,从而影响疾病的发展和预后。6 生活方式与不良行为目前认为,可能会刺激胃功能及引起胃损伤或溃疡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主要有:烟酒嗜好、饮食习惯和偏好、

10、服用某些酸性物质等。烟酒嗜好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较为密切,这不仅与对烟酒的喜好程度有关,而且与其吸烟历史的长短、烟酒的日平均消耗量也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与饮烈性酒有关。吸烟可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减少了胰腺碳酸氢盐的分泌,降低了十二指肠粘膜的中和能力;加速了十二指肠的胃返流;减少了胃粘膜前列腺素的合成;烟草中含有尼古丁等致溃疡成分。而酒精则能刺激胃酸分泌,高浓度酒精则有直接损伤胃粘膜的急性作用。其他一些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如睡眠状况、进餐规律性、速度的快慢、吃辣椒、饮浓茶及咖啡等则与消化性溃疡无关。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消化性溃疡是生物和心理社会因素共同

11、作用的结果,生物躯体因素是溃疡病的生理基础,个体心理特征是溃疡病的易患素质,生活事件所引起的情绪应激则是溃疡发病的诱发因素。此外,溃疡病与心理健康损害互为因果,心理损害可引起溃疡病,溃疡病又作为生活事件加剧心理损害,形成恶性循环,使溃疡难以治愈。所以对于消化性溃疡病人,我们在应用内科药物治疗的同时,应使患者明白心理因素在其患病中的作用,或建议患者看心理医生,或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给予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物如多虑平、舒乐安定等,此类药物可以减轻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不适感,改善焦虑或抑郁的情绪,间接调节神经内分泌,促进溃疡愈合并防止复发。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大类。在绝大

12、多数患者中,高血压的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占总高血压着的 95%以上;在不足 5%患者中,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 本身有明确而独立的病因,称为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患者除了可引 起高血压本身有关的症状以外,长期高血压还可成为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影 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功能,最终可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一一、临临床床症症状状1、一般表现原发性高血压通常起病缓慢,早期常无症状,可以多年自觉良好而偶于体格检查时发现 血压升高,少数患者则在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后才被发现。高血压患者可有头痛、眩晕 、气急、疲劳、心悸、耳鸣等症状,但并不一定与

13、血压水平相关,且常在患者得知患有高血 压后才注意到。体检时可听到主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主动脉瓣区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期喀 喇音。沉淀持续高血压可有左心室肥厚并可闻及第四心音。 高血压病初期只是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血压暂时升高,随后可恢复正常,以后血压 升高逐渐趋于明显而持久,但一天之内白昼与夜间血压仍有明显的差异。 高血压病后期的临床表现常与心、脑、肾功能不全 或器官并发症有关。 2、并发症 血压持久升高可有心、脑、肾、血管、视网膜等打靶器官损害。 (1)心 左心室长期面向高压工作可致左心室肥厚、扩大,最终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 可 促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发展并使心肌氧耗量增加,可出

14、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心 力衰竭及猝死。 (2)脑 长期高血压可形成小动脉的微动脉瘤,血压骤然升高可引起破裂而致脑出血。高血压 也促进脑动脉粥样硬化 发生,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动脉血栓形成。高血压最严重的 并发症是脑中风,发生脑中风的概率是正常血压人的7.76 倍1。血压季度升高可发生高血 压脑病,表现为严重头痛、恶心、呕吐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昏迷或惊厥,血压降低即可 逆转。 (3)肾 长期持久血压升高可致进行性肾炎硬化,并加速肾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可出现蛋白尿、 肾功能损害,但 肾衰竭并不常见。 (4)血管 除心、脑、肾、血管病变外,严重高血压可促使形成主动脉夹层 并破裂,常可致命。

15、(5)视网膜 视网膜小动脉早期发生痉挛,随着病程进展出现硬化改变。血压急剧升高可引起视网膜渗出和出血。 (6)高血压危象因紧张、疲劳、寒冷、嗜铬细胞瘤发作、突然停服降压药等诱因,小动 脉发生强烈痉挛,血压急剧上升,影响重要脏器血液供应而产生危急症状。在高血压早期与晚 期均可发生。危象发生时,出现头痛、烦躁、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急及视力模糊等严 重症状,以及伴有痉挛动脉(椎基底动脉、颈内动脉、视网膜动脉、冠状动脉等)累及相应的 靶器官缺血症状。二、致病的心理因素二、致病的心理因素1、应激性情境:应激性生活事件与高血压有关。苏联卫国战争时,列宁格勒被围期间,极度紧张的气氛促使高血压发病率增加

16、。另外,战争时前线士兵血压也高。失业者血压高,获得新的工作后血压下降。在预期要被解雇(最后未发生)期间血压也高。新近离婚者有几个月血压升高,但 Theorell 用生活事件问卷进行研究未发现与高血压之间有正相关。研究表明,慢性应激状态较急性应激事件更易引起高血压。Theorell 用与高血压无关的生活事件问卷及反映慢性激惹和生活不适?quot;不安指数“(discordindex)双指标研究,发现两者均高的一组在两年后发生高血压的频率高。飞机噪声的长期作用可致血压升高;另外,高交通噪声区居民的高血压求治率高于低噪声区。但两者的糖尿病、哮喘、消化性溃疡的就诊率无差异。VonEiff 等(1982)发现噪声可使从事心算时的血压反应增强。2、个体特征:早年对心理社会因素及血压的关系研究集中于个体因素,许多研究者所报道的与高血压有关的人格特质包括:高度敏感性、脱离实际、顺从、受抑制的愤怒和敌意、表露的愤怒、情绪的压抑、自由漂泊、恐怖、焦虑、抑郁、强迫性冲动行为、A 型行为(成人)、各种形式的神经质、不稳定性、易变性。但是,没有一种特质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