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与模式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121220 上传时间:2018-07-10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与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与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与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与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与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与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与模式(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模式与 原则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模式1.1 施予式保护施予式保护,指国家(政府)出于加强民 族认同和文化建设的目的,提供资金,并组织 文化工作者深入民间,通过笔录、录音、录像 等方式,将散存于民间的传统文化(以歌谣、 民间故事、戏曲为主)记录下来,并加以整理 、出版,使之得以较为完整的保存。 1.1.1从学理的层面 施予式保护满足了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 学科开展研究所需要的第一手资料,并且就保护所收 集的资料本身,通过出版等方式,也成为了学术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1.2从现实政治的层面 通过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收集、整理,完成了对多民 族国家文化多样性的现实

2、论证,增强了民族的自我体认和 文化自豪感,达到了“民族团结”的预期目的。正因如此, 在近半个世纪的时期内,施予式保护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的典型模式。1.1.3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 施予式保护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文化遗产的保 护,距离公约的精神还有很大差距。因为非物质文化 遗产是一种活态传承的文化遗产,其存在方式要求必须依 赖于作为传承主体的人。而施予式保护过程中,文化工作 者作为政府权力的代表,强势地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 在场所,虽然实现了对其的记录,但更多地却是对传承主 体的漠视和淡化。 1.2开发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开发式保护存在“ 文化开发”和“经济开发”

3、两种形态。 1.2.1 文化开发 首先, 强调“改造传统”;其次,强调“推陈出新”,摈弃民族民间文化固有的样 式或内容,按照当前的需要进行“改写”,从而实现为政治 服务的现实目的。1.2.2 经济开发 1.3 发展式保护 发展式保护,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 中,无论是保护者或研究者,都应当尊重传承人 的主体性和自主选择,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 的发展逻辑,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角度,维护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独立性,从而实现文化 与人的和谐及可持续发展。1.3.1现实操作的策略 尊重传承人的主体性和自主选择,可以有效地避免施予式保护中传承人缺位的现象,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代际传承。2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原则2.1整体规划,系统保护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一个涉及面广、 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对于庞大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 源来说,没有统一规划的利用和保护。一方面我们的财力 不允许,另一方面,会造成盲目开发和利用混乱的局面。 因此,必须坚持统一规划,系统保护的原则 。2.1.1规划时要注意的几点:首先,要注重整体性。 其次,要注重持久性。 再次,要注意多样性。最后,要注意发展性。 2.1.2必须抓紧做好这几项工作首先,尽快建立全国和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库 。其次,尽快制定整体保护规划。 最后,尽快形成保护体系。 2.2分步实施,长期坚持的原则 中国作为

5、一个幅面和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区域和民族 内的政治经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所涉及的领域众多、内 容复杂、覆盖面广、任务艰巨,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物 力和人力,要在短期内完成或取得重大的突破都是很难的 ,因此,必须要有长抓不懈的思想和行动。 2.2.1目前,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存 在的错误思想轻视或忽视民间文化包括民俗文化在主流文化中的地 位和作用轻视或忽视民间文化包括民俗文化在主流文化中 的地位和作用。在认识和实践中,“文化遗产”往往被“文物”所取代, “文物”保护被视为对整个文化遗产的保护,从而使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得不到足够重视

6、。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是一种客观必然, 主张任其自生自灭 。强调在现有经济条件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难,认为目前国 家财力有限,无暇顾及,唯有等经济高度发达后,才具备保护条件等 。 2.2.2阶段性目标的另一层含义如果某个阶段性目标不是多余的、无效的,那么,它的终极目标 就是我们的长期目标。长期目标是通过一系列阶段性目标的积累来完 成的。通过阶段性目标来逼近长远目标的做法是非常符合中国实际的 一种选择,中国由于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各地、各民族的发展很不平衡,分阶段目标表现了满足各个时期条 件和社会需要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长期目标一定要层层纵向或按照

7、不 同领域横向分解,这些分解后的阶段性目标既是长期目标的规定,又 是每一阶段保护工作的具体目标,是长期目标的实现途径。2.3注重发展,相互促进的原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为保护而保 护,必须与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 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的保护有意义。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显著特点就是它必须依附于 个体的人、群体或特定区域、空间而存在的,是 一种“活态”文化,因此除了通过收集、整理、保 存那些物质性的载体或通过记录、复制手段将其 物质形态化以外,更重要的在于通过传承、教育 等手段使之在人、群体、区域或社会中得到现实 的延续和发展。 2.3.1现实的情况,要特别注意两个结合

8、首先,要把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a.它要拥有潜在的使用价值。b.它要凝结着共同的人类劳动价值。 其次,要把保护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2.4制定标准,依法保护的原则标准和法律是有效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重要保证。没有标准,非物文化遗产资源的 保护和利用就很难操作,没有法律法规,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就很难实施。制定了统一 的标准和完善的法律法规,就使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和利用具有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保证。 2.4.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归纳的标准 2.4.1.1必须是高度集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4.1.2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必须具有突出的价值 。 2.4.1.3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植

9、根于当地社团 。 2.4.1.4民间文化必须对本社团的文化特性起重要作用。 2.4.1.5必须在技术和质量上都非常出色。 2.4.1.6具有反映现存文化传统的价值 。 2.4.1.7其生存受到某种程度的威胁 。 2.4.1.8符合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 。 2.4.1.9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2.4.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相关政策法规 2.5政府为主,民间参与的原则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 ,这是无可非议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过程 中,政府投资肯定是占主导地位。但是,对于庞大的中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光靠政府资金的投入是远远不 够的,还必须要

10、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和允许民间资本进 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领域。通过拓宽投资渠道 ,补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经费。所以,在非 物质文化保护和利用中的投资,应采取政府投资为主, 民间资本参与的原则。 2.5.1从投资回报角度上讲,政府投入和民间投入 是有区别的。 2.6各科参与,相互协作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共同财富,是人 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包括了人类的思想、才智、 和情感,有着丰富的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从理论研究的层面上讲,将涉及众多学科门类。因此,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研究应该形成众多学科参与, 人们可以从历史、地理、民俗、宗教、人文、社

11、会、心理 、经济、政治、物理、生物、化学、科技、制造、工艺等 许多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其蕴藏的深刻意义和价值。从不同 的领域、不同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挖掘出 其中的历史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审美 价值、独特性价值、稀缺性价值。2.6.1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还主要局限于考古、历史、文化、文学、艺术 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于其技术、工艺、制造、生 产、经济等方面的研究涉及得少,或没有专门的 研究 2.6.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研究应该注 意把握 2.6.2.1尽力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的所有对现实社会 和人类生活、人类生产的有用价值。 2.6.2.2要注重运用研究。 2.7以人为本,大众参与的原则以人为本,应该作为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 线。以人为本,就是在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 中,以满足民众各种物质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 而调动民众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是非物质 文化保护和利用的重要原则。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和利用是为了民众,必须依靠民众,成果的享用属 于民众。 2.7.1以人为本,应该作为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主线。 2.7.2非物质文化的产生就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和 物质需求的需要而产生的,现在的保护,也应以 满足现实的民众的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