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115867 上传时间:2018-07-10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04.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古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古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古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古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鉴赏古代诗歌 之 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综合概念 ,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 更凝练、意境更含蓄蕴藉、诗歌的 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表达方式,二是表现手法,三是修辞方法。(一)表达方式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就是针对“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进行鉴赏 。要特别关注描写这种表达方式, 它包括“白描”“细节描写”“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等。(2009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 面的题目。早 兴 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心空思想尽,近

2、来乡梦不多成。 【注】 觉:醒。 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 度赏析画线句。 答:_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诗歌中的“描写”。可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分析:(1)找出关键词 语进行分析,如“细微处”表现在动作上可以分 析“新脱冬衣”,表现在心理上可以分析“体乍 轻”。(2)“表现生活情趣”可以结合作者的思想 感情分析。 【答案】 “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 “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 “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 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1重点掌握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 的方法与技巧。从总体上对表达方式有所了 解。 2贴近诗歌语句作答。如上

3、面例题就是结合 具体诗句来分析作答的。解答时要进行合理 的想象和联想。如例题中的动作和心理分析 ,要靠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才能来完成。 3要联系整首诗的感情作答。如例题是分析 型题目,在最后要有一句表达作者情感的点 睛句。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鉴赏诗 歌中的用典、抑扬、托物言志、象 征等表达技巧。(二)表现手法 1用典: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 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 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 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达到 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 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 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 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

4、彼的目 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 先扬两种。 3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某物自 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 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4象征: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借 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 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 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 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 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 表现出来。(2010年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 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注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

5、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 ,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_ 【解析】 此题考查了考生分析鉴赏诗 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可从表达方式、表 现手法 、修辞方法几个方面分析。联系 本诗作者刘孝绰恃才傲物,为人所忌恨 ,而仕途又数起数落(注中有解释),可见 本诗是托物言志之作,尾联“芳华幸勿谢 ,嘉树欲相依”,借希望芳华不谢,欲依 嘉树来点明主旨,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 留恋与向往。 【答案】 本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 手法。(2010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岁 暮(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

6、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 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 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 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 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 占。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_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表 达技巧的鉴赏能力。颔联“烟尘”代指边 境战事,已经延及雪岭,军中鼓角声声 撼动江城,可见局势危急,且对仗工整 。颈联“天地”极言范围之广,程度之深 。作者不写将士流血,不写百姓流血, 而是天地在流血,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 慨、忧戚

7、。“请缨”运用了汉书终军传 中“终军请缨”的典故,丰富了诗文的 内涵。作者有一腔报国热情,哪里会贪 生怕死呢?反问句式加强了作者报效朝 廷、建功立业的感情表达。 【答案】 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 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 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 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 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 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 虑。 1要了解主要表现手法的概念术语及表达效 果,课后要认真阅读相关资料。 2贴近诗句分析表现手法的形成过程及表达 效果。如上面的几个例题都需要按照此点作 答。 3联系背景材料作答。表现手法往往与作者 情感联系在一起,因此

8、,对于有些诗歌要通 过背景材料才能读懂诗的主旨,如上面的例 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4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因此不要忘 了最后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 、夸张、借代、设问、对比、比兴等。如李 煜虞美人最后两句写道:“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先用设问, 后用比喻,两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形象地 写出作者绵长久远的愁思。分析修辞手法, 就是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三)修辞手法 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 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 、借喻,可使事物更加生动具体形象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 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

9、歌巧妙 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 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 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 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 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人。借代的 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如“知否,知 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 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我国古典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运用 较为普遍。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 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 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 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 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

10、复失地的求和 派的愤懑,以及对遭受苦难的遗民的深切同 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孟浩然的“八月湖水 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波撼”都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 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4拟人: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 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如林逋山园 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 合断魂。”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 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 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 ;“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 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5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 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 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 丑者更丑。如梅尧臣

11、陶者:“陶尽 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 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 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 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6比兴:从古典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比兴 能用具体的常见的事物表现那些不很常见的 事物,从而使读者易于理解;能突出事物某 一方面的特征,使其形象鲜明;还能避免叙 事或说理的直白,使之委婉含蓄。如李白 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 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诗中三、四句运用比兴手法,前句暗指晁衡 遇难,明月象征晁衡高洁的品德;后句寄兴 深微,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表达了自己 对朋友的无限怀念之情。(

12、2010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 面的题目。定 林(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 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仍:又。 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答:_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 能力。首先联系前后联,把握颈联“但留 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的内容及作者所抒 发的感情,作者在定林寺游玩休憩高兴之 际,吟出“只想留下白云对宿,又逢明月 来寻”。其中的拟人修辞,使作者流连忘 返的愉悦心情不言而喻。 【答案】 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把“云”和 “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 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 1了解重要修辞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 。 2贴近诗句分析修辞格的形成过程及表 达效果。如上面的三个例题都涉及这一 点。在分析时注意三部曲:点明概念 分析形成说明效果。 3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因此不 要忘了最后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 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