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内容基础心理学2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115782 上传时间:2018-07-10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103.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内容基础心理学2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内容基础心理学2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内容基础心理学2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内容基础心理学2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内容基础心理学2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内容基础心理学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内容基础心理学2(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2第五单元 知觉概述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 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感觉 个别属性知觉 整体属性,完整映象知觉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刺激物各种特 性分别刺激各感受器,大脑皮层对获得的 各种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整合, 并运用记忆系统中已有的经验对当前的刺 激物进行辨别、认同、解释,从而得出对 刺激物整体的反映。知觉 = 各种感觉 + 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知觉的产生,必须是以各种形式的感觉的存在 为前提的,并且与感觉同时进行。注意:不能把知觉单纯地归结为感觉的总和,因 为知觉除了以各种感觉基础外,还要借助于人 的过去知识和经

2、验。如经验、语言、情绪、需要、兴趣等等。二、知觉的基本特征1.知觉的整体性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 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如果被感知对象是没有经验过的,知觉更 多地将它组织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这 就是知觉的组织化。知觉的组织原则:接近、相似、闭合、好 的连续、好的形态。2.知觉的选择性在一个时间段内,人不能感受到所有 的刺激,而仅能感受到少数刺激。对象,背景。对象与背景可以转换。面积小的比面积大的,被围的比包 围的,暖色的比冷色,更容易成为 知觉对象。如伪装色。知觉定势: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 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3.知觉的理解性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和

3、领会。言语具有指导作用。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 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保 持了稳定性。第六单元 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知觉是由多种分析器和感觉器官联合活动 的结果。在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中,总 有一种分析器的活动起主导作用。根据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活动, 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 、嗅知觉、触摸觉等。 一、空间知觉(视知觉起主要作用)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1.形状知觉和大小知觉靠视觉、触觉和动觉来实现。轮廓(边界)形状知觉要有一个亮度不同的清楚轮廓。2.方位知觉对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和方向的知

4、觉,靠视 觉、触觉、动觉、平衡觉、听觉所获得。3.距离知觉(深度知觉和立体知觉)人所带赖以形成深度知觉的各种条件, 称为深度线索。二、时间知觉通过某种媒介来进行。 如:时钟、日历。三、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运动幻觉。1.真动知觉观察者处于静止状态,物体在实际运动。 物体的实际运动,连续刺激网膜各点所产 生的运动知觉。物体太快或太慢的运动,人都不能察觉到 它的运动。2.似动知觉一种错觉性的运动知觉。 物体实际上并没产生运动。运动三、运动幻觉诱导运动,自主运动。诱导运动: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因周围 物体运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现象。自主运动:如果个体在暗室中注视一个静 止的光点,一段时间后,

5、就会发现这个光 点不停地动。四、错觉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错觉是在客观事物的刺激下,产生的一种 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1. 错觉的种类视错觉、形重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等。2. 产生错觉的原因生理和心理。月亮错觉的原因。第四节 记忆第一单元 记忆及记忆过程我们所做或所说的一切,都依赖 于我们记忆系统的有效运作。一、记忆的定义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识 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一个对 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二、记忆的种类形象记忆 1.记忆的内容: 逻辑记忆情感记忆运动记忆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 2.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短时记忆长

6、时记忆三、记忆的过程识记、回忆(再现)、再认。记忆从识记开始,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 过程;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 持;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叫回忆;识记 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却能有一种熟 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 叫再认。识记是记忆的开始,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保持 是识记和回忆之间的中间环节;回忆是识记和保 持的结果。识记是把经历过的事物的印象记住,“ 铭刻在脑里”。这是记忆的第一步。(一)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1.无意识记 事先无明确目的,不采用记忆的方法。无需意志的努力。如“潜移默化”。无意识记是一种被动的、自发的识记。人们积累日常生活经验的

7、手段,也是一 种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来学习的途径。靠无意识记来学习,只能掌握比较零碎 片断的知识,不能迅速获得系统的知识 经验。2.有意识记有明确目的,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帮助。需要意志的努力。如,日常的学习工作。在现实生活中,有意识记比无意识记显 得更重要。人们要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各种 技术技巧,完成工作任务,都要依赖有意 识记。有意识记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识记 ,是提高识记效果重要手段。(二)识记方法对识记的影响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意义识记是指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而进行的识 记。机械识记是指不理解意义,单靠机械重复而 进行的识记。实验证明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效果好。 识记的效果受识记材料的性质、

8、难易和其它属性制约。识记直观的、形象的材料比识记的抽象的词要好些;识记视觉的材料要比识记听觉材料的效果要好。成人对文字材料识记较好,而儿童对直观材料的识记常 优于文字材料。材料的数量对识记效果的影响也很大。一般来说,要达 到同样的水平,材料愈多,识记所用的平均时间和次数 也就愈多。 四、遗忘及遗忘规律遗忘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 现象。 遗忘有各种表现:1.有部分遗忘:指不能重现,但还能再认。2.完全遗忘:指既不能重现,也不能再认。3.暂时性遗忘:指由于受到干扰,识记材料暂时不能 重现,但在适当条件下还可以重现。4.永久性遗忘:指不经过重新学习就再也不能重现。遗忘的规律德国心

9、理学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1850-1909) 对遗忘现象作了系统的研究,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 的材料,发现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短时间内遗忘较快,以后遗忘的速度下降, 到后来遗忘停在一定水平上不再发展,遗忘的进程是 “先快后慢”。他描绘出一条遗忘曲线(或称保持曲线),称艾宾浩 斯遗忘曲线。适当的超额学习是合理的。所谓超额学习,是指记忆一种材料的学 习次数超过那种刚好能回忆起来的程序 的次数。遗忘的原因遗忘:暂时遗忘、永久遗忘。遗忘原因:病理性和非病理性。病理性和非病理性。病理性原因:脑退化、损伤和神经衰弱。年纪大了,脑萎缩,或由于血管硬化,脑的 供血不足,使脑慢慢退化;中枢

10、神经系统受 了感染(象梅毒侵入了脑、脑炎等)或中毒 (如酒精中毒),使脑受了伤害;车祸等原 因的脑部受伤。这些原因引起的遗忘是很难 恢复的。神经衰弱是神经机能紊乱的疾病,这种病人 大脑易兴奋,注意力常常不能集中。但只要 治好病,记忆力是可以恢复的。 非病理性原因:1.记忆痕迹的“消退”。由于长期没有复习,知识 没有得到使用(生理学上称之记忆痕迹没有得到 强化),使记忆痕迹逐渐减弱,以致于最后消退 ,产生遗忘。2.记忆痕迹受到“干扰”而发生抑制。3.大脑产生了“超限抑制”,即大脑神经细胞长期 过度疲劳引起的超负荷,产生保护性抑制,这样 也会产生遗忘。在休息以后,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恢复了,于是 暂

11、时遗忘的东西又可以重新回忆起来。有的学生,不懂得这一规律,经常用“临时抱佛 脚”、“开夜车”等方法来应付考试,结果到考试 时由于疲劳过度,大脑产生了超限抑制,反而使 原来知道的东西也忘掉了。要防止这种原因的遗忘,必须注意合理的休息, 注意科学的安排休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第二单元 表 象一、表象的定义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 再现的过程,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 象也可叫表象。表象的作用: 表象既具有直观形象性,又具有一定的 概括性。 二、表象的特征和作用1.能够表征不断变化的信息。2.能够承受各种施加于它们的心理动作。3.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表象是模糊的, 不精确的。例如,

12、“一便士硬币”实验。4.对复杂图象,人的表象能产生一种有层次的 结构,这种结构会引起人的表象的歪曲。第三单元 三个记忆系统一、三个记忆系统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二、三个记忆系统的特点及相互联系感觉记忆:保持时间约为0.25-1秒。 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 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至终身。第五节 思维、言语及想像第一单元 思维概述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思维是在感知觉基础上,对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 反映,属于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 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思维过程特征:间接性概括性对经验的改组二

13、、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思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要通过几种操 作活动来实现。具体为: 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具体化。1. 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将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 分析可以通过动作进行,也可以通过头脑的表象和概 念进行。综合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按一定要求、线索组合成一 个有机的整体。分析和综合这种思维操作活动贯串在整个思维过程。分析与综合-始于问题2. 比较比较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特征加以对 照,确定其异同的思维操作活动。比较可以直观地进行,也可以在观念中进行 。比较离不开分析和综合。3. 抽象与概括这是思维过程中关键的操作活动。抽象是抽取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概括就是将抽象出来的特征推广到一类事物中去。抽象和概括紧密地联系着,没有抽象就不可能进行概 括。通过抽象和概括,认识就从特殊上升到一般,从 感性上升到理性。 4. 具体化与抽象相反的过程。把抽象与概括获得的原理、理论等返回实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