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课例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108407 上传时间:2018-07-10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507.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课例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宁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课例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宁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课例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宁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课例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宁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课例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课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课例(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改背景下 高三历史复习课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之课例 金华一中 张洁一、精心备课,明确教学目标1.通过构建儒学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自主归纳整理能力;一个中心: 一个基本点: 2.通过习题教学,提高学生材料的解读能力、问题的分析能 力、答案的组织能力。二、理清线索,构建“纵横”知识网络(一个中心)“文件夹”理论1.建立知识点的纵横坐标轴2.以某一知识点进行横向、纵 向展开横向展开角度:国内与国外,政 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纵向展开:事件发展历史过程二、理清线索,构建“纵横”知识网络儒学春秋战国秦朝汉朝魏晋南北朝宋明明清维新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百家争鸣 孔子横向纵向背景国内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

2、田制崩溃;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私学兴起 国外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起源概况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先秦秦朝汉朝魏晋南北朝宋明明清维新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 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为政以德,注重政治与人事, 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思想:开创私学;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 活动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 全面发展。 文化贡献:整理文化典籍 宋明理学横向纵向背景国内国外概况政治根源: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 经济根源:两宋商品经济发达,经济重心实现南移动。 文化根源:儒学地位动摇

3、,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个人因素:一批儒学志士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中世纪的欧洲处在“黑暗时代”, 经济文化落后。 发展:陆王心学创立:北宋五子成熟:南宋朱熹先秦秦朝汉朝魏晋南北朝宋明明清维新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横向纵向背景国内国外概况新文化 运动时期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 政治: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复辟; 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尊孔复古逆流;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性质: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打倒孔家店”,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 伦理道德 ,提倡思想解放、先秦秦朝汉朝魏晋南北朝宋明明清维新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二、理清线索,构建“纵横”知识网络(一个

4、中心)儒学春秋战国秦朝汉朝魏晋南北朝宋明明清维新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三、解题训练,培养知识运用能力(一个基本点)高三历史复习课堂教学就是习题教学! (2009全国文综二)(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 列问题。材料 国必有学而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 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 邓实:国粹学(1902年)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 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 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 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 学。 邓实:国学讲习记(1905

5、年)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为亚洲古学复兴 之世。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 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 武之罢黜百家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 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 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 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年)(1)概括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 的异同(8分)(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 评析这一观点(12分)(3)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 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12分)第一步:材料解读能力的培养1

6、.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2.分段落大意,抓住材料的中心。3.对材料来源及作者及时间进行分析 老师引导:(2009全国文综二)(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 列问题。材料 国必有学而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 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 邓实:国粹学(1902年)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 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 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 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 学。 邓实:国学讲习记(1905年)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

7、而二十世纪为亚洲古学复兴 之世。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 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 武之罢黜百家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 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 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 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年)(1)概括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8分)学生错误:相同点抓不到关键,不同点回答较好,但由于 学 生对第三段材料解读不到位,漏点。学生例子 同:旧宗教的束缚,贵族封建的压制阻碍文化的发展;两者都认为应当学习他国的知识理论为本国所用,学习先进 文化要进行文化转型

8、,思想解放,反封建思想。 异: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认要破除传统文化,邓实认为要保存传统 文化。新文化运动认为要向西方学习,邓实认为要复兴传统文化。邓实认为20世纪是亚洲古学复兴之世。第二步:问题的分析能力的培养(1)概括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8分)老师引导:把问题分成几个小问,写出思考过程1.每段材料找出邓实对传统文化认识或句子:提倡国粹, 国粹是本土精华,西学和中国传统文学是相似的; 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2.调用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 本质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对传统文化认识: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对传统文化(儒学)片面的批

9、判。(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评析这一观点(12分 )学生错误:组织答案结构不合理。学生例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欧洲文艺复兴是在古希腊古罗马名义 之下,借用宗教外衣表达反封建思想的资产阶级文化,是一 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它重视人的价值,鼓吹人性解放 和自由,批判神权统治,奠定启蒙思想基础。亚洲古学复兴 是文化的一种回归,不利于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带有一 定的封建主义色彩,具有局限性。(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评析这一观点(12分 )老师引导:归纳此类问题的组织结构答案应包括四个方面:对文艺复兴的认识 对“亚洲古学复兴”的看法 分析两者异同 总体评

10、价(3)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 背景及其作用(12分)学生错误:知识点的横向联系较好,但纵向联系的背景基本没 有写出来。学生例子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自然经济瓦解,资本主义发展。西方思想的进入与传播。(3)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 背景及其作用(12分)老师引导:提示学生这一“思潮”你要找的是哪个知识点的背景, 再引导横向纵向联系。纵向:传统文化的影响 ,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第二步:问题的解读能力的培养1、根据材料解答问题: (简单)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重大事件,(稍难)根据上述 材料,概括指出汉代直隋代“江南”发生的变化。

11、(较 难)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 “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关键解读材料上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 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关键找准知识点,横向纵向调动过来。 3、主观判断的问题: 注意答题的结构: 提炼作者的观点+分析内容+总体评价., 评析须有史实、有分析、有论点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 复兴。评析这一观点。第三步:答案的组织能力,形式规范,表达精确,最好用词组来答如(3)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 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12分)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探

12、索救国之路;传统文化的影响。 希腊人文主义更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种“重 人”,不同于儒家人文主义所体现的那种日常伦理的实用 理性,而是人作为一种宇宙存在物,能对宇宙之物进行一 个理性的思考作为人文主义起点的儒家和希腊人文主 义,德性是其共有的特征,然而细究其内在的关系可以发 现它们有不同之处,儒家德性在于在日常生活中显现,并 且要超越日常生活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希腊人 文主义则是对一个单一的个体进行理性的思考,认为人可 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刘汉芸“轴心时代”的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1)结合先秦儒家的思想主张,归纳儒家人文主义“体现 日常伦理的实用理性”的主要表现。(5

1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希腊人文主义更体现出一种 重人的思想”的表现。(2分) (3)根据材料归纳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的异同点。(6分)四、巩固总结(1)概括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8分)(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评析这一观点(12分 )(3)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 及其作用(12分)(1)同:反对儒学独尊异:邓实:倡导国粹立国,认为西学与传统文化相通;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认为传统文化禁锢思想,阻碍社会 进步。对文艺复兴的认识 对“亚洲古学复兴”的看法分析两者异同 总体评价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探索救国之路;传统文化的影响。 作用: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保持民族自信;易导致复古守旧,不足以挽救民族危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