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8106387 上传时间:2018-07-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6.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 2017-20182017-2018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 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 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25.对地方的统治,商代采用部族臣服的统治方式,而西周采用建立封国的统治方式。这表 明西周( ) A继承了氏族制度的血缘传统

2、 B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C形成了王权政治的高度集中 D出现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26.“(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 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 明。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27.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 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3、。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28.公元前 214 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郡尉统 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 4 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C.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D.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 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

4、,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 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30.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 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 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 制约 31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谕曰:“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今虽禁海,其私自贸易 何尝断绝?今议海上贸易不行者

5、,皆由总督、巡抚自图便利故也”:道光十年(1830 年), 英国下议院对在广州从事贸易的商人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几乎所有出席的证人都承认, 广州做生意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方便和容易” 。这说明当时( ) A英国在中国贸易畅通无阻 B清廷放弃实行海禁政策 C广东是当时世界贸易中心 D海禁政策并未严格执行 32 考工记中提到:“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 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车轴端)三尺有三寸也。加轸(车厢底部的横木)与轐(车厢与车 轴间的木块)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 ”这表明在当时手工业生2产过程中( ) A.社会发展推动了

6、行业内部分工 B.为满足市场需求采取定制生产 C.冶铁技术进步促进了工艺发展 D.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 33马克思曾经说过:“依靠武力迫使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 ,在促进英国对华出口贸 易方面,没有发生丝毫影响” ,影响这种出口贸易障碍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工业生产产量不足 B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 C中国通商口岸数量过少D英国的产品有质量问题 34 1878 年,李鸿章主持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机器设备均从美国引进,聘请美国技术 人员担任总工程师, “期渐收回利源” ,并规定“十年以内不准另行设局”这一举措客观上( ) A解决了军事工业资金困难 B抵制了欧美列强经济侵略 C剌激了民族资本

7、主义发展 D推动政府放宽了实业限制 35阅读(18941920 年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表 ,此阶段( ) 18941914 19141920 18941920 外国在华资本 1583% 450% 1311% 1444% 631% 1188% 1454% 381% 1071% 本国资本 其中:官僚资本 民族资本 1508% 1054% 1384% A官僚资本因甲午战争失败而衰退 B重工业资本超过轻工业资本41 (18 分)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材料一 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 了

8、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 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的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 19 世纪中 期的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 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 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材料二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 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 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

9、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 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材料三 著名的实业家宋裴卿 1932 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 路。1935 年 4 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 佼者。1937 年“七七”事变后,“东亚”在夹缝中挣扎了 8 年,多次陷于困境。到 1948 年, “东亚”已是奄奄一息了。 百年巨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 分)3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效?据材料二指

10、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因素有哪些?(8 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亚”企业在 30 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些?1937年后该企业渐趋衰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4 分)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3 分)442 (15 分)1958 年我国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到 1983 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在此期 间,党和政府对农村经济体制不断进行改革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材料一 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他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直接组织生产, 组织收益的分配。这种制度定下来以后,至少 30 年不变。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 所

11、有。生产队集体所有的大牲畜、农具,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生产队有权因地制宜、因 时制宜地进行种植,决定增产措施。在保证完成国家规定的农副产品交售任务的前提下,生 产队经营所得的产品和现金,在全队范围内进行分配。摘自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 例修正草案(1962 年 9 月) 材料二材料二 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 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 到户是依附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 而并不可怕。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生产有所发展,就不要搞包产到户。这些 地

12、方领导的主要精力应当放在如何把集体经济进一步加以巩固和发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 (1980 年) 材料三材料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影响最深远的 是联产承包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 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 合我国的实际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 着现代农业转化。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 知(1983 年 1 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国家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13、的政策举措。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调整的 主要原因。(5 分)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有何进展?据材料二,指出在推广农业生产 责任制的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4 分)3.据材料三,分析中央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图。综合上述材料,对比改革开放前后 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说说你得到的认识。(6 分)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5 分) 材料一:史记卷五七周勃世家: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疑不决 说:“请得与丞相议之”。史记卷一百七武安侯列传: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 坐语移日,所言皆听”。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

14、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 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 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 备顾问。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5引自某史书职官志请回答: (1).秦朝丞相的职能是什么?从材料一可知丞相的政治地位怎样?(4 分)(2)唐太宗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如何?他又是怎样做的?(4 分)(3)根据材料三划线部分推知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材料中的“帝自操权柄”是什么 意思?“帝”指的是谁?(4 分)(4)从三段材

15、料中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3 分)6三历史部分三历史部分24-35: C B C C B C C D D B C D 41.答案: 1.原因:局限与小农经济;列强入侵;重农抑商和海禁的政策。(3 分)2.成效: 引进先进的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在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6 分)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辛亥革命。(2 分)3.因素:实业救国的思潮;技术设备先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原因:侵华战争的爆发。(4 分)4.应对: 维护民族独立是基本前提;(2 分)其次应顺应时代潮流,发展近代企业。(1 分)42.答案: 1.政策:生产队作为基本核算单位长期不变;主要生产资料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有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3 分)原因:“左”倾错误造成了农村生产力的巨大破坏。(2 分)2.进展:突破了生产队集中统一的经营方式(或在生产队领导下可实行包产到户);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不足:只在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推广包产到户;对包产到户等生产责任制的认识仍存在分歧(或包产到户仍受姓“社”姓“资”的束缚)。(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