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术与科学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8105370 上传时间:2018-07-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艺术与科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谈艺术与科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谈艺术与科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谈艺术与科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谈艺术与科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艺术与科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艺术与科学(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谈艺术与科学之谈艺术与科学之“和和”胡显章一、艺术与科学一、艺术与科学“和而不同和而不同”从人们的观念看,艺术和科学是两码事。按照中国著名的辞书辞海的界定,“科学”是指“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而“艺术”则指“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也就是说,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生理、心理和思维的知识体系,人类这种知识追求通常带有理性的特点;而艺术是人类情感和想象力的审美形式的表现与创造,它通常带有感性的特点。从学科的设置看,艺术

2、与科学是不相关的两个领域,反映了各自不同的发展规律与评价体系。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在这两个领域中活动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话语体系,不同的思维形式,甚至不同的生活习俗,正如英国兼有科学家与小说家身份的 C.P.斯诺所说的,是生活在相互隔绝的“两种文化”中。由于人类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考古发现的原始器具,几乎都是人们实用和审美的结合,凝聚着人类初始科学(包含人类掌握的技术、工艺、数学等)的智慧和艺术想象,展示着人类的创造力。说明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科学与艺术是融合一体的。古希腊神话里缪斯是主管科学与艺术之神,我国 2300 年前的思想家庄子在天下篇中提出“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

3、理”,也是把“判美”与“析理”看成人们认识世界相连的两个方面。在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有了巨大的发展,出现了学科的分门别类。学科的分门别类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积极意义上看,有利于建构清晰的知识框架,有利于人们集中精力去把握不同文化现象的特点、功能与内部规律,有利于进行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开拓以至发现与发明。无论是科学或是艺术,分门别类的发展,均取得了自身的辉煌。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仍然要按照艺术与科学自身的特点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规划与人才的培养。例如,清华美术学院和所依托的艺术学学科,不能按照清华惯用的理工思维进行评估与管理。因为艺术与科学毕竟是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发展规

4、律。同时,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人们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密切相关的,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真善美常常是融合一体的。人类对世界包括客体与主体的认识走过“综合分析再综合”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道路,目前,艺术与科学和人文与科学相似,“在观念上的互启、方法上的互用、学科上的互构、精神上的互融,正在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文明建设活动”。艺术与科学正遵循“和而不同”的哲学观走上一条充满光辉前景的道路,科学与艺术相互启迪、促进、丰富、创新,必将谱写出人类文明新的壮丽诗篇。二、艺术与科学二、艺术与科学“和而出新和而出新”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史中,科学与艺术交互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事例举不胜举。东汉时期的张

5、衡是中国古代宇宙结构理论浑天说的代表,同时又是当朝诗人和六大画家之一。他在公元 132 年创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用以观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有着科学的内涵和精美的外型。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名画家达芬奇把艺术的形象思维与科学的逻辑推理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以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名画闻名于世,而且也是纺织机、飞行器、降落伞等科技成果的最初发明者。怎样看待艺术与科学的内在关联?这种互联又是怎样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车轮呢?首先,我们要从艺术、科学的哲学关联来分析。艺术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形象体现,其目的主要在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科学是人类探索自然、社会与精神的奥秘,把握对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实现思维与存在不断的统一

6、,用以保护自然、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活动。而人类的这种活动常常是与对“美”的追求联系在一起的,这构成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艺术作为人类审美追求,是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世界的直接的体现;科学技术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世界的蕴含体现,从中我们可以找到艺术与科学的内在关联。苏联学者苏霍金认为:“在这个作为创造能力特殊表现的科学和艺术领域内,人与客观现实一起建造另一个现实,这就是由一些艺术形象构成或由一系列概念表示的世界”,“科学和

7、艺术的全部实践活动的特点就是使知识和感情条理化,把它们归结成理论系统或形式美学系统”。李政道先生曾经深刻地指出:“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和促进,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而没有智慧的情感能够达到完善的意境吗?”“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艺术和科学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艺术与科学的密切关联为相互的促进提供了内在的条件,而具体的途径则是通过观念互启、方法互

8、用、学科互构、精神互融来实现的。人们的思维世界在本体上是统一的,因此,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不同领域所形成的观念常常可以互相启迪。2500 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音乐理论家毕达哥拉斯将声音量化,建立了西方音乐的数字概念,他认为几何、音乐、雕塑、天体都可以通过具体的数字比例和谐地体现;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和谐学”,并有“音乐是数字而宇宙是音乐”之说。爱因斯坦也说:“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音乐与数学的概念是可以互通的。艺术追求和谐美,而这种艺术和谐观念常常为科学的发明带来启迪。伟大的天文学家刻卜勒是音乐的喜爱者,他想象着太阳系也应当像音乐那样存在和谐的规律,遵循

9、这一信念,他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正是音乐和谐对称美给予牛顿对宇宙和谐比例布局的联想,引导他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观念上的相互启迪,也推动着观念本身的发展,将科学的理念和成果以艺术的形式来表现,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直观、简明、愉悦地理解科学的内涵;而用科学的方法展示艺术的形式与成果,将更加深刻、普遍地改变人们的艺术观念,提升人们的生存质量。关于方法上的互用更是显然了。科学不断创造新色彩、新材质、新工具、新方法,给艺术家的想象力与表现力以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艺术家展示了崭新的视觉、听觉与感觉的天地。反过来,艺术给予科学以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人们实现以美的规律塑造世界,引导科学家关

10、注科学技术的精神文化内涵。这种观念与方法上的互启、互用,将推动彼此发展话语体系、符号形式与思维方式,促进艺术和科学的创新与进步。学科的互构是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是科学与艺术在观念、方法上相互靠拢在组织方式上的体现,它为两者的合乎规律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建筑学是科学与艺术最初互构的学科,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也是科学与艺术互构的学科;在世纪之交,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艺术设计学科应运而生。在这些新兴综合学科,开始形成新的话语体系与评估标准,为艺术与科学的紧密结合与融合,提供了新的平台,必将为创造新的文化形态做出贡献。精神上的互融是艺术与科

11、学交融的最高境界。科学是人们探求未知、追求真理的活动,要求人们崇尚真理,实事求是,敢于质疑,民主宽容。科学的直接目的是求真,其探求的过程要求严谨性,其结果通常呈现唯一性;艺术是人们审美的追求,是表达情感的方式,其直接的目的是求美。反对雷同,强调个性,其表现的过程体现自由性,其结果通常呈现多样化。科学与艺术都讲求创新,最终都要求达到真善美和谐统一境界。科学与艺术在精神上的交融无疑是有利于达到万物与我齐一,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境界的。为了有利于艺术与科学的和谐相融,需要规避二元对立的哲学观念,倡扬中国传统哲学上的“兼和”观,艺术工作者与科学工作者应相互尊重,互纳对方有益的观念、方法与精神,在“和而不同

12、”中不断达到新的境界。三、艺术与科学三、艺术与科学“和和”育人才育人才我们知道,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是一个天才的小提琴手,他曾说过:“艺术使我比从物理学那里获得更多的东西。”因为艺术丰富了他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他还说“如果没有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据统计,世界上各个领域的 1000 位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中,百分之七八十都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这说明音乐、艺术对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开发以至精神境界的升华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自身是艺术的爱好者

13、,有“一日无乐,则食之无味”之说。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要求弟子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礼记乐记中提出:“乐行则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说明中国古代教育中有重视音乐、艺术的传统,认为艺术、音乐利于开发智力和提升伦理道德境界。清华有重视科学与人文、科学与艺术融合的传统。当年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不仅倡导培养德、智、体、美四育协调发展的人才,而且植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又吸纳了西方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实现了近代史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他以人间词话艺术而形象地描述求知的三个境界,曾激励着一代莘莘学子。同样是国学大师、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早年在美攻读过数学、物理,对音

14、乐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一曲“教我如何不想她”流传至今。上世纪 50 年代从清华学生艺术团舞蹈队里走出了一批优秀学子,包括国家主席胡锦涛,前北京市副市长胡昭广,前清华大学校长、中国能源首席科学家王大中院士。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才与创造性成果。同时,高科技为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而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也为科技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方向。我们还要看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已成为世界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的强大推动力,它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总之,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趋势,也是教育理念的重要发展。世纪之交,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5、与清华大学走到一起组成清华美术学院正是适应了这一大势。实践已经并将进一步表明,当年的决策是富有远见卓识的。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序曲,实现科学与艺术的深度和谐与融合,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作者现为清华大学文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转自清华人)(http:/)更新:2007-03-02=很多学者由此认识到科学与艺术的生动关系。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家福楼拜(Flaubert, Gustare, 1821-1880)生动地比喻道:“科学与艺术在山脚分开,在山顶会合。”爱因斯坦(Einstein, Albert, 1879-1955)则说:“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

16、成。”-1234567 七个音符到底能组合成多少数量的歌曲?世界上这么多作曲家每天都在作曲,怎么能保证不会撞车呢?每天都能听到新的歌曲,似乎都跟旧的歌曲有所区别,我这外行人就不明白这歌曲是不是可以永远的创作下去不会重复呢?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作曲家他怎么就能知道他今天作的新曲不会在别的地方已经有了的呢?问题补充:1234567 这几个数字随意排列组合就能是一首歌曲?我觉得应该是特定的组合才可以的。虽然你说的音符只有 7 个,但是你要注意到,乐曲并不是只由这七个音符组成。首先,每个音符都不是简简单单的 1 或 2,要看是哪个调,同一个音高的音符在这个调是 1,在另一个调却是 2 或者别的。而且每个音符可以有升降音,可以升高或降低一个甚至两个八度。音乐除了音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