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三十年大一上学期考试重点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8103677 上传时间:2018-07-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学三十年大一上学期考试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现代文学三十年大一上学期考试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现代文学三十年大一上学期考试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现代文学三十年大一上学期考试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代文学三十年大一上学期考试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学三十年大一上学期考试重点(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文学三十年大一上学期考试重点现代文学三十年大一上学期考试重点1、文学研究会 1921 年 1 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 地山,孙伏园,叶圣陶等 12 人,后发展为 170 多人。他们将沈雁冰接编经过革新的小说 月报作为代用会刊,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出版“文学研究会丛 书”200 多种,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 题材,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倾向于 19 世纪俄 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

2、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2、创造社 1921 年 6 月在东京成立,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 汉,穆木天,何畏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 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 直觉与灵感,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 猛烈的炮火”,从创作看,创造社的流派特色显著,该社成员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 浓厚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 主要形式。以 1925

3、 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后期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3、新月社 1923 年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原是一个文 化社交团体,成员大多曾是旅英美留学生,不久,内部逐渐形成一个诗人群,由此产生新 月诗派,1926 年 4 月徐志摩在晨报副刊开辟诗镌作为他们的代表刊物,宣称“要 把创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他们思想上倾向自由主义,前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 诗,因而又称“新格律诗派”,在诗作上有建树的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孙大雨, 饶孟侃。4、问题小说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程中第一个潮流,出现在 1919 年下半年到 1922 年间, 代表作家有冰心,许地山,

4、叶圣陶,庐隐,王统照,他们以五四新文化作为参照,重新思 考社会人生问题,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现,文学研究会作家的问题小说广泛涉 及婚恋,教育,就业,家庭,妇女,儿童等问题,作家们对社会弊端的敏锐感悟使五四文 学具备了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不足之处是由于急于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 和对人生的思考,社会功利倾斜使其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陋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 冲淡,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代表作有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5、湖畔诗人 1922 年,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出版合集湖畔,同年出 版汪静之的蕙的风,1923 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文学史上称这四个诗人为 “湖

5、畔诗人”,他们是五四唤起的一代新人,他们的诗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四的产儿,是 “没有沾染旧文章习气老老实实的少年白话新诗”,他们的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带有历史 青春期的特色。他们的首要贡献是爱情诗的创造,如应修人妹妹你是水,汪静之的 伊底眼。6、冰心体 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 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其中“心中要说的话”即“爱的哲学”,即宣扬自然爱,母 爱,儿童爱。有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探索人生的惆怅,对祖国,故乡,家人,大海的眷恋, 也有对基督教义,泰戈尔哲学等内容的融会其间。7、语丝体 “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即所谓“语丝文体”,特色是“任意而

6、谈, 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 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急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8、春柳社 1907 年 2 月中国留日学生(李叔同,欧阳予倩,曾孝古,陆镜若)在东京演 出了茶花女第三幕,接着公演五幕剧黑奴吁天录,引起东京戏剧界的轰动,他们 注重演出的布景道具服饰表演的“写实性”,以建立新的演出方式,1912 年初,陆在上海 邀欧阳成立了新剧同志会,正式从事职业演剧,它保持春柳社的宗旨作风,可算是“后期春柳”。9、国剧运动 留美归国生赵太侔,余上沅于 1926 年 6 月-9 月在晨报副刊创办剧刊 ,提出“国剧运动”,提出

7、了与新青年派不同的另一种选择。他们主张“从整理与利 用旧戏入手”建立中国新剧。在戏剧观念上,主张发扬传统戏曲“目的在于娱乐”的“纯 粹艺术”倾向,反对易卜生式的社会问题剧,在戏剧表现上受爱尔兰戏剧运动影响,提出 要“表现生活的原力”,这些设想不适应当时社会需求而未实现。10、小剧场运动起源于 19 世纪末法国“自由剧场”的艺术实验。以后风行于英德俄美日, 这是一次以易卜生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戏剧,取代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古典主义 与浪漫主义戏剧的革新运动,它揭开了西方现代戏剧帷幕,在戏剧观念及文学导演表演舞 美等方面进行新探索,中国的小剧场运动倡导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建立不同于文明

8、新戏的新的话剧体制,使中国话剧走上正规化,专门化,科学化道路。核心是以“导演制” 取代“明星制”。(2)提出并建立了一整套新的戏剧美学原则与表演体系和模式,即 19 世纪法国戏剧家创造的“第四堵墙”理论。11、鸳鸯蝴蝶派 始于 20C 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 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 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 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他们的文学主张,是 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 征。

9、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 到 1949 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 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12、美文 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这一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 “给文学开辟了一块新的土地”。以后又形成了一整套散文理论,中心是强调以自我为中 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认为这种小品文是“个人的文学的尖端”,“他集合叙事说 理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了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所以是近代文学的一个 潮头”,是谓之“言志派”散文。13、学衡派 以 1922 年 9 月在南京创刊的大型学术

10、性杂志学衡而得名。其同仁梅光迪, 胡先马肃,吴宓曾留学美国,寝馈西洋文学,受当时带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他们试图以学理立言,在中外文化比较中坚持一个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着手整 理研究和维持传统文化,对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某些偏激弊病不无中肯批评,但保守立场 使他们看不清历史变革趋势,梅写有评提倡新文化者,吴论新文化运动,胡评 “尝试集”,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学转型的突变形式。鲁迅发表估学衡以揭破此 派“学贯中西”姿态下的窘迫,此外,许多拥护者写文迎击批驳“学衡派”的保守立场。14、人的文学 1918 年底发表的人的文学,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 究分析社会“人生诸

11、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而 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 活”,人道主义具体指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人的文学是五四时文学的一个中心 概念,1919 年初又提出“平民文学”概念,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周作人将封建传统的旧 文学概括为“贵族的文学”,平民的文学恰是反其道而行之,“文学的精神区别,指它的 普遍与否,真挚与否”,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 文学是人性的人类的,也是个人的。15、鲁迅小说的模式1918 年 5 月鲁迅狂人日记在新青年发表,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

12、式创作的 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 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将在 19181922 年连续写的 15 篇小说编为呐 喊,19241925 年的 11 篇小说收入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1)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2)在观察表现小说主人公时,有着独特的视角: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的人(知识 者与农民)的精神“痛苦”。他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 会。(3)小说情节结构模式为“看与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A、“看与被看

13、” 分为两类:一类是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由此构成二元对立。在这类小说中,在好 奇的看客看被看者的背后常常有位隐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悯的眼光愤激地嘲讽着看客的麻 木与残酷,从而造成一种反讽的距离;另一类的二元对立发生在先驱者与群众之间。在这 类小说中,人物与作者的距离大大缩小,作品中渗透着较多的鲁迅的生命体验。B、“离去 归来再离去”也称为“归乡”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小说中,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 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一个复调。 (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鲁迅的呐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国现代 小说的新形式,既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由不自觉

14、到自觉地借鉴中国传 统文学(包括传统小说)艺术经验的结果。16、郁达夫小说特征 、强烈的感情色彩、坦率的自我暴露、结构的散文化、自 然美17、郭沫若历史剧特色一、郭沫若历史剧的内容特色、立足现实,古为今用,“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嘘些生 命进去”(郭沫若:孤竹君之二子. 绪论),使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为现实 斗争服务。、宣扬“把人当成人”的民权思想二、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悲剧情境的着意营造、主观性与抒情性的紧密结合 、浓郁的诗意18、新月派的美学:追求-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 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

15、的均 齐;绘画美强调诗画相通。19、丁西林独幕剧:具有某种“超前性”,发掘生活中的喜剧因素,结构成为具有“喜剧 趣味”的喜剧,“欺骗”是他的喜剧观念、艺术上的一个关键词,,“二元三人“模式、软冲 突、“欺骗“手段,“双赢“结局是其显著特点,丁西林追求的是“中和“之美.艺术以语言著称。20、田汉剧作的艺术特色:吸取西方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艺术资源,“重象征,重哲理, 重(主观)抒情”的特色。出现了“艺术家”形象系列,美的幻灭与毁灭,“诗人写剧 “的特色21、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1、“诗界革命”的演变 2、胡适对新诗的理论倡导 针对梁启超的后退之处。 1“作诗 如作文” 2“诗的经验主义

16、” 3、“学衡派”:反对诗体的解放 “新材料与旧格 律”结合的理想。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1、新诗阵营的发展 2、胡适尝试集从传统 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摸索、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三、 1、创造社诗人的理论和创作 女神对新诗发展的贡献 “诗体解放”的极致, “五四”精神的充分体现;诗的抒情本质和个性化的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重视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 2、湖畔诗人:历史青春期的特色 天真开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时代精神与诗人个性的统 一。 3、小诗体 即兴式短诗。日本短歌和俳句、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表现出对诗歌 形式的探索和捕捉内心微妙感受的努力。 4、冯至1 艺术的节制 明净的形象。激情外化为客观物象或蕴涵于简单叙述。 半格律体。 整饬、有节度的美 2 哲理化诗情 沉思的调子,幽婉的风格。 四、新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