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复习笔记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8103665 上传时间:2018-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学复习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现代文学复习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现代文学复习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现代文学复习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现代文学复习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文学复习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学复习笔记(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一、总体特征: 1、思想自由氛围消失,文学主潮空前具有泛政治化倾向。 2、左翼文学特征明显(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无产阶级文学) 3、自由主义文学充分发挥其颉颃互补作用 二、三大主潮:“左翼文学” “京派” “海派” 30 年代左翼文艺思潮与其他文艺思潮的论争情况: 1、与主张“民族主义”的“中心意志”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论争 2、与主张“文艺自由论”和“第三种文学”的所谓“自由人”和“第三种 人”的论争 3、与主张“人性论”和“天才论”的新月派的论争 4、与主张自我表现的“性灵说”的论语派的论争 5、与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说的京派论争 三、文学审美特征 1、题

2、材的空前拓展与表现角度的巨大创新 2、文学叙事逐渐走向成熟 3、社会结构和心理结构分析相统一的心理表现手法(茅盾为代表的社会剖析派)4、创作主体风格日渐成熟 5、壮阔厚重的力度之美 四、1、革命文学:首先是指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文学家相继提 出的口号(邓中夏、恽代英、肖楚女、瞿秋白) 。其次指主要由后期创造社、太 阳社等同仁发起的文学运动。简单地说,把文学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结合起来, 代表人物有郭沫若、成仿吾、蒋光慈、李初梨等人,该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的学习和翻译,在创作上出现了革命罗曼蒂克倾向, (革命+恋爱)文 学创作的公式化和模式化明显。 2、普罗文学:即

3、无产阶级文学, “普罗” ,系普罗塔利亚的简称,是指第二次国 内革命战争期间为避免国民党的迫害而使用,实际上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文学。 3、第三种人(文艺自由论):20 世纪 30 年代初以胡秋原、苏汶(杜衡)为代 表的文艺家,自称介乎国民党党治文学和左翼文学之间的“第三种人”或“自 由人” ,认为文艺“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 , “将文艺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 机,那是艺术的叛徒” ,声称让政治主张破坏艺术令人生厌。 4、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 年 3 月 2 日成立于上海,左联的 成立标志着革命文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组成

4、人员有鲁迅、冯雪峰、蒋光 慈、冯乃超、李初梨、沈端先、田汉、钱杏邨、阳翰笙、郭沫若、郁达夫等等。 奋斗目标是“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的战线上,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 的产生,反对封建阶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艺术,促进新兴阶级的解放” 。 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讨论了文艺大众化问题、文艺的阶级性和党 性原则、文艺的内容与形式、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等问题、自觉加强与世界文 学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学的介绍和引用。在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 5、民族主义文学:20 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为加强思想统治,实施“党 治文化”和“党治文学” ,国民党中宣部通过了“三民主义政策议案” ,在南京

5、成立中国文艺社,刊行文艺月刊 ,加紧所谓的“本党”文学的建立。6、国防文学:1935 年末 1936 年初,周扬、周立波等为响应党中央组织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号召而提出的口号,主张文艺界同仁抗敌救国。 (郭沫若、茅盾支 持该口号, “国防戏剧” “国防诗歌”等创作体裁相继出现,后来该流派与胡风 等人主张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主张展开了论争) 第十章 茅盾 一、社会剖析派:小说的艺术再现和社会科学精密剖析相结合,既注重从经济 角度再现社会生活、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经济动因,又从政治、文化、道德、 心理多种角度来综合反映社会,以期揭示中国社会的性质发展规律和本质所在。代表作家:茅盾、吴组缃、沙

6、汀、艾芜 艺术特征: 1、小说家的艺术创造与社会学家精密剖析相结合 2、横断面的结构与客观化的描述相结合 3、复杂性格的塑造与悲剧命运的揭示相结合 二、 子夜的主题思想与艺术特征 1、主题思想:发表于 1933 年,左翼文学里程碑的长篇小说子夜 ,是社会分 析小说的代表作,它企图以正面来展开 30 年代中国社会面貌,并揭示出各个部 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趋势。 小说以 30 年代初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海为背景,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同 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相抗衡而最终失败为情节主线,对上海这个国际畸形都 市和乡村广阔的社会生活作了生动的展示,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各种 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社会

7、关系,吴荪甫的失败有力地说明了在当时中国没有 也不可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化了,并以此来回击托派与 资产阶级对中国当时的阶级关系与社会发展的错误估计,显示了主题的深刻性 和战斗性 2、艺术特征: a 宏大严谨的叙事结构和明晰的叙事线索,全书共 19 节,除第一节可视为“引 子”外,18 节均围绕吴赵二人“斗法”展开,叙事紧凑,小说以吴太爷的丧事 为结构“总纲” ,以吊客的云集,将人物做了全面的展示。 多重叙事线索彼此交织,但有条不紊,多线索即吴面对的诸多矛盾,吴赵冲突 (民族工商业资本与帝国主义金融资本的冲突) 、益中公司内部矛盾、民族内部 问题、吴与工人矛盾、吴与双桥镇革命农

8、民的矛盾、吴自身的矛盾性格等等, 小说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尖锐复杂的斗争为主线, 同时展开吴荪甫与买办资本家的矛盾,民族资本家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之间 的矛盾,以吴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与工农之间的矛盾,它们彼此交织,完整地 展示了 30 年代中国现代都市在世界经济大崩溃的影响下,买办资产阶级、民族 资产阶级之间的激烈斗争,工人农民的觉醒反抗,小说三条主线主次分明,吴 赵之争贯穿全书,整部作品结构宏伟而严密,跌宕起伏而又有条不紊。 b 通过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揭示中,创造富有艺术概括力和表现力的艺术形象, 作品把人物安置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通过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 多侧

9、面多层次地刻画人物性格,并在矛盾冲突中深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c 较为成功的心理描写-“心灵辩证法” 。吴老太爷、吴荪甫、林佩瑶、冯 云卿等形象的心理揭示与剖析较为深刻、细腻。 d 象征主义手法与环境描写相当成功, “色彩与声浪应在此书中占重要地位,且与全书之心理过程相结合” 。 3、人物形象分析: A 吴荪甫的形象 子夜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新的人物形象,作品出现的 大大小小人物近百个,有资本家、 “掮客” 、地主、反动政客、军人等,其中吴 荪甫这一“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作者塑造最成功。 a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中国民族资本家典型,性格具有双重性,刚毅干

10、练、 野心勃勃、富于铁腕的民族资本家,具有英雄气质,同时刚愎自用、不善谋断、 性格暴躁、用人不当又是他的致命弱点,他既是民族工业英雄,又是封建主义 家长。 b “英雄” “骑士” “王子”的形象。他对于振兴民族工业野心勃勃,苦心经营 裕华丝厂,在双桥镇经营电厂、当铺、油坊等企业,组织益中公司。 c 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末路英雄。 d 颓败的失意人-“英雄的人” 。面对失败他往往失去理性,发泄狂欢、甚 至几欲自杀,彰显其虚弱颓废的一面。 e 强势专制的暴君人格 总之,吴身上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一方面他有发展民族工业的 宏愿,另一方面他虽然对帝国主义的打压、对官僚资本主义的垄断有着本能

11、的 抗争,但他却又与他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B 赵伯韬形象 赵是帝国主义金融资本的在华代表,是吴的死对头,他凭借美国金融资本作为 强有力的支撑,打压吴,操纵公债市场,使吴走向绝路,他又诡计多端,千方 百计地扼杀民族工业。 三、茅盾的艺术成就 茅盾是社会剖析派小说的领军人物,社会剖析派小说注重社会分析和心理结构 剖析相一致,社会发展史与性格成长史相统一,史诗性与文学性兼顾互文等特 点。 首先,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他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 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 和“广阔的历史内容” ,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其次,人物形象

12、塑造方面具有突出特色。茅盾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 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 的油画效果。他总是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突出人物性 格及其发展。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又特别注重人物的经济关系及经济地位 的变化。他还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主要创造了都市社会中的 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 再次,注重小说叙事结构的营构,采取了“三部曲”的形式,以时间、空间的 转移为发展线索,蛛网式的密集结构。 最后,特别注重于细腻的心理刻画,他追求着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 剖析的统一。不仅努力挖掘与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刻的

13、社会历史的内容,而 且注意把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运动中,展现人物心理发展的历史。 第十一章 老舍 老舍小说创作的独特贡献: 一、社会批判和文化心理批判相结合老舍的小说的社会批判是较为浅层的,透过它我们可以从作品挖掘出其内在的 深层的文化-心理批判,中西历史现实的强烈对比,中西文化的巨大反差, 对老舍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小说批判的矛头直指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构 成:看客心态、轻商意识、守旧愚昧、中庸哲学、官迷思想、尚空谈轻实践。 更为深刻的是老舍还指明了未来国人心理构成中亟需注入的结构元素:民族思 想、国家意识、重商心理和人格观念,既对传统文化心理进行解构,又对未来 国人文化心理构成予以建构,

14、理性启蒙的激情与救亡相联系。老舍不仅对中国 人既成的文化心理进行剖析,同时还运用现代的人文意识去关照。 二、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市民形象: 1、带有较多的传统文化色彩的老旧市民形象,性格特点:因循守旧,中庸 怯懦,爱面子,讲排场,思想意识僵化,个人和家族的利益高于一切是 他们的行为准则,民族观念和国家意识淡薄。 2、城市中民间社会实力派色彩的人物,可分为两类:丑恶的市侩与无赖; 善良仗义之人。 3、新派市民,盲目西化肤浅沉迷的年轻人形象与觉醒深沉的爱国青年,盲 目西化,拿洋装,流行的口号当作西方文化做精髓,盲目追求时尚而不 知时代精神为何物的青年人。 4、因袭着传统文化因子感受着现代文明气息在痛苦

15、的心狱中苦斗的城市知 识分子-老李和祁瑞宣。 5、挣扎在城市生存最低贫困线上的贫民形象。 三、纪录市民社会风情 1、寓雅于俗,朴素的表述中蕴含着崇高之感,是老舍小说在风格上最突出 的特征。取材侧重于市民凡俗,以悲天悯人来观照市民生活,又自觉以 现代人文意识、理性批判精神来烛照市民的文化心理。 2、幽默讽刺与现实主义共生的叙事风格,展现作者对事物洞悉智性,又显 示作者的达观与平和。老舍小说的现实主义特征与幽默共生,并且随着 老舍的生活阅历增长和时代激变与民族灾难的降临,作品幽默的智性与 深刻性越来越与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和批判结合在一起,悲剧风格凸现。 3、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 表现在语言:浓郁的

16、色彩“京”味 体现在两方面:a 对文学叙事所展开的文化环境的地方性(以“京”味为主) 特征予以生动表现 b 体现在他对北平特有风物和老北平特有场景的描写 老舍的作品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以农村青年祥子买车为线索,以买车“三起三落”为基本情节, 通过一个勤劳朴实要强的个体劳动者,堕落为既嫖又赌的懒汉与无赖的过程的 展示,揭示了个人主义在旧中国彻底失败的主题,深刻批判了把人变成鬼的黑 暗残酷的现实,作品具有浓郁的悲剧风格,展示了现实主义的批判力度。既是 社会悲剧也是个人(性格)悲剧。 骆驼祥子是老舍批判现实主义的力作之一,它的成功集中体现在主题的揭 示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主题是双重的:其一,批判社会的黑暗与残酷,揭示 城市贫民生活的挣扎和死的绝望。其二,昭示世人,个人奋斗与个人主义在旧 中国失败的命运是必然的。 对祥子的描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塑造得比较成功的血肉丰满的城市 个体劳动者形象。a 葆有美好任性,勤劳沉默又有生气,要强坚韧,珍视独立 人格和自由,对未来有美好憧憬,富有同情心。b 是个人主义者(信奉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