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易混虚词用法辨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102392 上传时间:2018-07-09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185.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易混虚词用法辨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文言易混虚词用法辨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文言易混虚词用法辨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文言易混虚词用法辨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文言易混虚词用法辨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易混虚词用法辨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易混虚词用法辨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祁阳一中 语文网中网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组是 (2004.湖南)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答案:A. A.介词,拿,用. B.代词,它们/副词,表反问 . C.连词,并列/连词,表修饰. D.介词,在/介词,被.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组是 (2006.湖南)A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胡为乎遑遑欲何之?B亦每缀以排比之句则遣从事以一少

2、牢告庙C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D上与诗经、周易同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答案:B. A.介词,相当“于”/语气词. B.介词, 用. C.表转折/表并列. D.介词,跟,同/连词,和.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组是(2008.湖南)A.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B.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 之兴怀 C.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D.使与之游,待之极厚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答案】C. 代词,他们的.A.连词,于是/介词,趁机.B.连词,因 为/介词,

3、因为.D.介词/连词【规律总结规律总结】1 1句子选材:句子选材:每个选项中,课内课外各选一句。每个选项中,课内课外各选一句。 2 2考查范围:考查范围:只考考试说明规定的只考考试说明规定的1818个文言虚词。个文言虚词。 3 3难度设置:难度设置:考查虚词的一般用法和主要用法。考查虚词的一般用法和主要用法。4 4设题方法:设题方法:比较两句中同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比较两句中同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语文 网中网 彼皆彼皆与与我之所同。(我之所同。(逍遥游逍遥游) 沛公军霸上,未得沛公军霸上,未得与与项羽相见。(项羽相见。(鸿门宴鸿门宴) 具告以事,欲呼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与俱去。(俱去

4、。(鸿门宴鸿门宴) 君安君安与与项伯有故?(项伯有故?(鸿门宴鸿门宴) 秦时秦时与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游,项伯杀人。(鸿门宴鸿门宴) 臣请入,臣请入,与与之同命。(之同命。(鸿门宴鸿门宴)“与与”前有时间副词前有时间副词“皆皆” ” “与与”前有否定副词前有否定副词“未未”和能愿动词和能愿动词“得得” ” “与与”后省略介词宾语后省略介词宾语“之之” ” “与与”前有疑问词前有疑问词“安安” ” “与与”前时间状语前时间状语“秦时秦时” “与与”前省略主语前省略主语“臣臣”下列各句中的下列各句中的“ “与与” ”作介词还是作连词?为什么?作介词还是作连词?为什么? 语文网中网 下列各句中的

5、下列各句中的“与与”作介词还是作连词?为什么?作介词还是作连词?为什么?君王君王与与沛公饮。(沛公饮。(鸿门宴鸿门宴)怀王怀王与与诸将约曰。诸将约曰。鸿门宴鸿门宴) 余余与与四人拥火以入。(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 况吾况吾与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赤壁赋) 客亦知夫水客亦知夫水与与月乎?(月乎?(赤壁赋赤壁赋) 惟江上之清风,惟江上之清风,与与山间之明月。(山间之明月。(赤壁赋赤壁赋) 而吾而吾与与子之所共适。(子之所共适。(赤壁赋赤壁赋) 吾吾与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祭十二郎文祭十二郎文) 备他盗之出入备他盗之出入与与非常也

6、。(非常也。(鸿门宴鸿门宴) 有志有志与与力,而又不随以怠。(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介词,介词,“君王君王”是主,是主,“沛公沛公”是客。是客。介词,介词,“怀王怀王”是主,是主,“诸将诸将”是客。是客。介词,介词,“余余”是主,是主,“四人四人”是客体。是客体。连词,连词,“吾吾”与与“子子”合起来作全句的主语。合起来作全句的主语。连词,连词,“水水”与与“月月”合起来作合起来作“知知”的宾语。的宾语。连词,连词,“江上之清风江上之清风”与与“山间之明月山间之明月”并列,作主并列,作主语。语。连词,连词,“吾吾”与与“子子”作作“共适共适”的逻辑宾语。的逻辑宾语。连词,连

7、词,“吾吾”与与“汝汝”并列,作并列,作“幼幼”的主语。的主语。连词,连词,“他盗之出入他盗之出入”与与“非常非常”并列,作并列,作“防防”的的宾语。宾语。连词,连词,“志志”与与“力力”并列,作并列,作“有有”的宾语。的宾语。方法指导方法指导方法指导方法指导【方法归纳方法归纳】 1 1一看一看“与与”前后两项是否同作一个句子成分,同作一个成分前后两项是否同作一个句子成分,同作一个成分的就是连词,不能同作一个成分的就是介词。的就是连词,不能同作一个成分的就是介词。二看二看“与与”前后两项是否可以对调,能对调的,则是连词前后两项是否可以对调,能对调的,则是连词,不能对调的则是介词。,不能对调的则

8、是介词。 3三看“与”前是否可以插入其他内容,能插入的则是介词,不能插入的则是连词 介词前可以添加(心理动词、能愿动词、时间副词、范围副介词前可以添加(心理动词、能愿动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名词、疑问代词)词、时间名词、疑问代词)不赂者不赂者以以赂者丧。赂者丧。赵王岂赵王岂以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一璧之故欺秦邪?以以故汉追及之故汉追及之吾闻井吾闻井以以甘竭甘竭, ,李李以以苦存苦存臣臣以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人人以以其雄健其雄健, ,呼宋将军云呼宋将军云诸侯诸侯以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所谓华山洞者所谓华山洞者, ,以以其乃华山之

9、阳名之也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下列各句中的下列各句中的“ “以以” ”用法是否相同?为什么?用法是否相同?为什么?前四句的前四句的“以以”与名词性短语构成与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介宾短语,介词。介词。后四句的后四句的“以以”连接两个连接两个表因果关系的分句表因果关系的分句,连词。连词。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3.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4.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5.作师说以贻之 小结:“以”作连词时,连接前后结构相似的两项, 表示并列关系,修饰关系,还是目的关系,较 难辨别。 空中而多窍。(石钟山记)侣鱼虾侣鱼虾而而友糜鹿友糜鹿 则知明而行无过

10、矣.(劝学) 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扣舷扣舷而而歌之歌之句“而”连接的“空中”和“多窍”不分主次、先后,表示并列关系 。译为“(大石)中间是空的,上面有很多窟窿”。句“而”后面 的一项有进一层的意思,是递进关系,译为“国家形势险要而且百 姓归附”。句“而”连接的两项时间一先一后,表示承接关系。译 为“登上最尊贵的帝位来统治天下”。句“而”连接“立”和“饮”两 个动词,“立”前的“起”是“起身”的意思,“立而饮之”应当译作“站 着喝下了酒”,“立”是动词作状语,是“饮”的行为方式,因此,表 示修饰关系。而用作连词,连接前后结构相似的两项,是并列关系,递进 关

11、系,还是承接关系,修饰关系,较难分辨。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夫子何哂由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其间旦暮闻何物? 沛公安在? (鸿门宴)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如果作主语、定语或宾语,就是疑问代词;如果作状 语,就是疑问副词。句译为“大王来的时候带来了什么?”“何”是“什么” 的意思,作“操”的前置宾语,那么应为疑问代词。 句译为“夫子为什么笑仲由呢?”“何”是“为什么”的意 思,用在动词“哂”之前状语的位置上,因此是疑问副 词。课堂训练 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 ,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 人。故自当4以

12、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 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 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之美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 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 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 ,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 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1、 名词,可译为原因 2、 动词,可译为认为 3、 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可译为 凭借 4、 介词,可译为把 5、 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6、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 7、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8、 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9、 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10、介词,可译为因 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12、介词,可译为在 13、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 14、助词,表界限或范围 15、动词,可译为用 语文 网 中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